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以“分享”为核心的社交平台逐渐成为主流,其社交属性与苏绣传统文化基因高度契合。通过拓展生活场景分享平台,用户可以在其中获取丰富的内容、知识、体验并参与互动。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新型生活方式分享平台(如小红书)推动苏绣的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种基于苏绣文化基因、生活场景分享和现代艺术表达的创新模型,旨在为苏绣的传承与现代化转型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苏绣;平台运营;小红书;社交平台;创新发展;文化传承。
一、研究背景
2023年《中国非遗消费趋势报告》显示,非遗相关产品在电商平台的年交易额突破800亿元,其中30岁以下消费者占比达62%。真正能触达年轻客群的通路已经从传统的营销渠道正式切换到新媒体赛道,且这个客群的消费能力会越来越强直至成为主力消费群体。在此背景下,国家文旅部推出“非遗进平台”计划,要求头部社交平台开设非遗专区,通过流量扶持、创作者激励等方式推动传统文化传播。
各大生活方式分享平台的流量狂欢,其中的基本逻辑,是个体拥抱集体的本能,而国家也逐渐在引导各大平台增加文化深度,引导流量进入非遗手工、戏曲、地方传统节庆等传统文化类目,促进平台和非遗文化的良性发展。在此背景下,作为曾经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艺术与平台的结合已成为趋势,手工技艺与流量的捆绑已成为必然,而“分享经济”、“网络经济”等概念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进程。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这为苏绣等传统技艺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机遇。
新型生活方式分享平台(如小红书)通过生活场景的延伸,不仅能够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还能为苏绣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途径。且平台主要客群画像为追求生活品质的中青年群体,本身这个群体就是苏绣的最大消费群体。
二、相关研究综述
据苏州刺绣研究所数据,2000年当地专业绣娘数量为1.2万人,至2022年仅存不足3000人,且从业者平均年龄超过45岁。传统师徒制传承模式面临断层危机,亟须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构传播链路。与此同时,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平台通过“生活场景+文化表达”的模式,已成功孵化出汉服、茶道等传统文化新生态。这种“平台赋能非遗”的路径,为苏绣创新提供了可参照的范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研究机构,为传统文化的科学研究、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支持。近年来,随着“生活新物种”概念的提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成为研究热点。
苏绣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也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新型生活方式分享平台,苏绣得以与现代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实现了从传统技艺到现代艺术的跨越。三个层级的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路径分别为:数字化针法库建设、当代艺术跨界合作、家居潮玩等新品类开发。
三、围绕苏绣的开放性网络结构
在小红书平台中,苏绣传播形成教学、消费、艺术等典型场景:在消费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如何将新技术、新模式应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的创新生活方式新模型以苏绣为核心,结合生活场景分享平台和现代艺术表达方式,构建了一个开放性的社区网络结构。
这个结构对传统苏绣的文化基因重整工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如建立苏绣数字档案库、利用3D扫描技术记录传统针法、开发AI配色工具,但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如何在引入现代技术的同时,保证苏绣文化正本清源,不离其宗。
与传统社区的“圈地自营”模式不同,该结构还强调用户之间的互动与价值共创,形成一个以个体为中心、以社区为核心的开放式平台。
用满足观众猎奇心理的刺绣过程短视频突破基础层流量池,再用知识付费模式的非遗大师直播课达到进阶层,最终达成满足Z世代社交货币需求的衍生层,这个过程同时还伴随着线上线下定制服务的闭环搭建。
四、基于文化基因的苏绣传承创新
苏绣的文化基因可分解为三个层级:以平齐细密的针法体系为核心要素的技艺基因、以人文意境与江南审美为核心要素的美学基因、以服饰装饰与礼仪载体为核心要素的功能基因。平台通过“社区”“视频”“图片”等功能模块,将苏绣文化与现代生活场景相结合。
社区模块:以社区发布者为核心,吸引美食、旅游、艺术等领域的内容创作者参与,形成一个开放的社区网络。本质上是一个垂直类的众创平台,因兴趣达成的社群构建,可以考虑从公域流量转化为私域流量,做深度的社群运营。
视频模块:以生活美学视频为主,图文为辅,用户可通过互动参与苏绣文化的传播。上文提到的基础层、进阶层及衍生层,通过每个层级的本质目标来指定对应的内容策划,需要具备强大的选题策划能力,拥有时下流行语态的敏锐洞察。
图片模块:将苏绣文化与各类艺术形式结合,用户可通过上传、分享、点赞等方式表达对苏绣的喜爱。单纯的美图已经激发不起被短视频平台刺激到麻木的用户神经,拍摄图片也需要拥有话题性、传播性和社交性,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成为流量聚集地,进而开始下一步的发展策略。
五、生活新物种平台应用实践案例
2023年小红书官方正式开启“非遗开门红”活动,对于苏绣类目进行流量扶持,两年间孵化出大批超万粉丝的苏绣活跃账号,话题累计浏览量突破23亿次,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70%。平台相关类目负责人更是在接受采访时候直言没有预测到非遗类目的流量及转化体量会如此巨大,让人惊喜。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平台用户对于日渐程式化的营销内容的厌倦及反感,对于具有文化深度的创新内容的欢迎。目前仍然在小红书上拥有大量粉丝及转化的活跃账号的成功要素包含以下三点。
强人设打造:标签化人设打造,如最帅男绣师、90后绣娘以“国潮穿搭+刺绣教学”树立时尚非遗人设等。
内容创新:将《千里江山图》刺绣过程剪辑为“名画复活”系列微纪录片;发起“我的第一件苏绣”挑战赛,提供材料包与在线指导;用刺绣还原博物馆青铜器藏品等。
商业闭环:公域引流,持续分发,私域成交,开发9.9元体验包降低参与门槛,丰富品牌联名的趣味性中端产品,高端定制服务客单价达5000-20000元。
本文提出的创新模型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充分运用,其中包括三大模块:文化基因与现代艺术表达、生活方式新物种塑造、垂直类目深度定制化内容呈现。在苏绣与小红书的互利共生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流行语态的有力尝试,苏绣文化在生活方式分享平台上迅速传播的态势也让无数从业者感到振奋和鼓舞。苏绣得以在文创产品、艺术创作及生活消费等领域实现广泛应用,为传统工艺与互联网的结合提供了可行模式。
六、未来展望
生活方式分享平台为苏绣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通过文化基因的挖掘、生活场景的延伸以及现代艺术表达的创新,苏绣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用户参与,还能提升其品牌影响力,推动产业升级。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苏绣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典范。随着AI技术的发展,苏绣传承将进入三维交互阶段:实时解答刺绣技法问题(基于NLP技术)、在虚拟空间演示技法、根据用户喜好生成个性化绣品设计方案等。这种“数字孪生+现实增强”的模式,或将重构非遗传承的时空边界,实现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永生。
参考文献
[1] 王明月. 非遗短视频传播的拟剧呈现与认同建构[J]. 现代传播, 2021(9):132-136.
[2]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苏绣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R]. 苏州: 苏绣研究院, 2022.
[3] 张晓刚. 场景理论视域下传统文化传播机制创新[J]. 新闻与写作, 2020(5):45-49.
[4] 钱元龙. 作为文化表达的苏绣[J]. 学海, 2010.
[5] 肖晟. 文物化新, 方成文化, 苏绣创新, 能生万象——中外专家访谈苏绣创新[J]. 苏南科技开发, 2004.
[6] 阎虹宇. 拟剧理论视域下的短视频营销传播研究[D]. 现代营销(上旬刊), 2022.
[7] 小红书研究院. 2023年生活方式平台非遗消费报告[EB/OL]. (2023-07-12).
[8] 李培林. 文化基因与社会变迁[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78-82.
作者:庄莉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