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精细木作与其工具发展之琐谈

[日期:2025-04-3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精细木作,在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演变。这种演变,诚然出于人类生活对实用需求的愿望,但真正推动和实现其演变的是什么?毋庸置疑,是不断改良和进化的工具。“三分手艺,七分工具”,是无数精细木作传承者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传统精细木作;工具;发展
  
  工具,和人类一起与生俱来,它延伸了人的器官和肢体,实现了肉身所不能完成的需求。就精细木作而言,近乎神奇、代代传承的工具更是彪炳千秋,斧、锯、刨、凿、锉、规、矩、墨斗、拉杆钻、木旋、锤、刀……一代代工匠用一件件妙具,一件件妙具出一件件绝品,从而构建出了中国传统木作的辉煌盛世。
  
  精细木作,在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演变。这种演变,诚然出于人类生活对实用需求的愿望,但真正推动和实现其演变的是什么?毋庸置疑,是不断改良和进化的工具。
  
  在人类使用工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其主要特征是石器在使用上的发展与进步,有以石斧、石锛、石楔、石凿为代表的砍砸石器,有以石刀、石平铲为代表的刮削石器,有以石锥、石钻为代表的钻凿石器,同时还应用了以木、骨、角、蚌、陶等材料制造的各类工具,用于伐木、断料、纵向裂解、表面平整加工等,无疑比较原始和粗糙,自然还谈不上精细。
  
  从有文字记载的夏、商、周开始直至清代末期,木作发展主要建立在铁器时代冶炼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铁制工具的进步。南北朝时期框锯的发明,使解木变得较为简单易行,制材效率显著提高。斧、锯、刨、凿、锉、规、矩、墨斗、拉杆钻、木旋、锤、刀等工具,让榫卯接合工艺和装饰雕刻工艺也稳步提升,这才使得明清时期木作的精细化发展成为可能。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木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主要特点是木材加工由古代的纯手工逐步进入机械加工,由手工锯木逐步开始机械制材,制材机械主要有框锯机、带锯、圆锯。三类锯机与手工框锯相比,都是以电动机或早期其他动力取代了人力的操作,在加工能力、制材效率、锯材质量和木材利用率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其中,铁器工具的产生则是一场革命性的飞跃。从春秋战国开始至唐宋元,我国的冶铁得到广泛发展。随之,南宋时期出现手推刨,手推刨在白木家具制作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使家具雕刻纹饰得以大量使用。初始铁制工具的出现,虽为木器的镂雕、高浮雕打开了广阔的天地,但由于其硬度和韧性还是不够,所以硬木家具工艺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受到制约。明代中期,冶铁工艺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尤其是刨削刃具的硬度达到了新的水平,这一时期即出现了鸡翅、铁力木等硬木家具,为制作硬木家具在刃具上的拓宽创造了条件。如明张自烈《正字通》记:“刨铺告切,平木器,铁刃状如铲,衔于木框中,不令转动。木框有孔,旁两小柄,以手反复推之,木片从孔出,用捷于铲。”当然,明中期虽然开始有了硬木家具,但并没有雕刻图案的硬木家具,多是以突出线条和木质本色的简约风格。这除了当时人们喜欢硬木家具的漂亮纹理的因素之外,与当时雕刻刃具的硬度有很大关系,故而只能在简约风格上花费大量心血。后来到1637年也就是崇祯十年,明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人工冷拔技术已经可以制造极细的钢丝,这让明末清初钢丝锯的出现成为事实,也让镂雕工艺在硬木家具上的使用成为可能,从而为硬木家具制作工艺掀开了新的一页。
  
  值得一提的是,在红木家具制造黄金时代的明后期,有一种平木的工具叫作鐁,它是刮削木头用的工具,就是使木头变平。刮削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木头过硬,用鐁是刮不动的,因为刮的时候,它会跳刀。所以,在嘉靖以前的宫廷红木家具,凡是带年款的都是漆红木家具,因为漆红木家具它不需要刮平,越麻越容易挂住灰,然后髹漆,雕刻,绘画,然后成为名贵的红木家具。到了公元16世纪,也就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平木工具又有了很大的改进,因为刨子开始大量使用,硬木家具也随之流行起来。这也可见硬木家具的出现与发展,跟工具革命有着巨大的关系。
  
  在当代,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对传统精细木作技艺的认定是:具有远超一般木工雕刻工的特殊技能,能够深刻了解所使用的每块硬木的木性,因材施艺的技艺娴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珍稀红木木材资源的附加值;具有在硬木(红木类为主)上凭借敏锐的手感操作完成难以图纸量化的高难度木质艺术作品的能力;能够借助特制的工具,手工完成非常复杂的传统榫卯结构组合和精美艺术造型。其实,这恰恰正是无数精细木作艺人和工匠们的真实写照,从发明工具、拿起工具和改良工具的那一天起,他们就继承了前祖流传下来的工匠灵魂,制器宛如琢玉,从业心怀敬畏,一代一代饱含着朴素情怀,坚守着‘心手合一’的精细木作艺术。
  
  中国木作发展的这几个主要历史阶段,可以说等同于工具的发展轨迹和进化过程,从这条较为清晰的发展线可以大致看出,木作技术和制品由原始到越来越精细,是在工具的限制、改良和进化中艰难前行的。木作精细化的发展,就是伴随着不断更新换代的工具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在明清时期到达了巅峰。工具,真正是精细木作的生命母体。
  
  然而现实表明,如同千百年来不断改良和革新的规律一样,传统工具也要在传承基因和衣钵的同时,紧跟现代的脚步继续融入创新性、合理性,不断开拓适合生存的新空间,适应新条件、新环境,才能被更鲜活、更广泛地运用到现代木作中,从而获得新生命和新的用武之地,以全新的姿态、不变的基因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精细木作的工具和使用永远在路上。一方面,作为精细木作的生命母体,工具承载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需要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做出更多的突破和革新,让它永葆青春。另一方面,传统木作工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应当得到更为妥善的人文呵护,它不应只是陈列于博物馆被展示或作为遗存被封闭保护,而应让其为更多的现代人所认知和敬畏,因此关于木作工具及其艺术制作品的系统化整理、参数化记录、形象化呈现和互动化分享,就变得格外重要。
  
  作者简介:蒋小栋,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红木艺术专委会委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