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代代工匠用一件件巧妙的工具,一件件巧妙的工具出一件件绝品的木作。工匠在工具由限制、改良和进化的艰难前行中,构建了传统精细木作的辉煌盛世。
关键词:工具;工艺;材料
中国木作史上,有两句很经典的话,一句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另一句是“三分手艺,七分工具”。无疑,这两句话既是对工具之重要的特别强调,同时又是对工具之内涵的深刻揭示。
说开来,这个道理其实也简单,木作匠人想做一件物品或构件,及至心中已有形状或图形,面对原始的木质材料,他首先想到的是要用一个什么办法来实现,而办法的实现就必须借助于有用的工具。先祖们的聪明之处,就是扬取材造物之长,避工具不到之短,趋办法技能之佳境。说到底,是工具的发明创造,生出了肢体无法企及的精妙办法,促成了原始材料的合理使用,达到了木作需求的最佳功能。这种环环相扣的造物循环链,使工具成为木作发展演变的一个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推动力。换言之,在完整的木作流程体系中,工具、材料和技艺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它们又是三胞胎的“孪生兄弟”。总之还可以这么说,工具及其掌握工具的技术能力,推动了精细木作的发展。反之,木作技术能力及生活进化的需求又反作用于工具,迫使和催生着工具不断革新和改良,以提高木作的劳动效率和技术精度,从而也就又带来了木作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聪明才智的积累过程始返往复不休,成就了以明式家具为代表的精细木作逐步走上顶峰的必然。
在古代,物质条件没有今天这么好,也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的机械设备,人们用原始的双手制做出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并且随着无数次的挫折、失败、发现以及人们相互间的交流,不断提高制作能力和制作物品的质量,以更加适应与时俱进的日常生活。从传统木作的操作流程来数,用到的工具种类大体上有刨、锯、凿、刀斧、量具、夹具、打磨工具这几类。一个人,一把锯、一支尺、一只刨、一根凿,就可以凭借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手艺,打造出精美绝伦的木器制品。神奇的工具,不但经历了人类千百年的时光洗礼和实践经验,同样也沉淀着世代相传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智慧,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在顺应自然、分享资源的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文化结晶。匠心所致,皆随工具,许多赖以工具的精细木作技艺,至今仍为现代机器设备所不能替代。
古今纵横,有了工具的支撑,到了明式家具及无数传世的精细木作品,所承载的不仅是器物的实用功能,还有“器以载道”的文化品性与精神追求。它们虽然默默无声,却以自己特有的身躯、形体和气息,表达着匠人的情怀、审美和生活方式,不仅与人伦品鉴息息相通,而且不同的审美角度会赋予作品和制品不同的品格。与各艺术门类的作品一样,由工具而孕生的木作制品,它们每一件都是有意境、有风韵的。比如书法家们发现,运笔的出神入化和挥毫的洒脱清秀,被贯通于明式家具线条造型的程式中;比如画家们发现,色彩明快、笔线爽利的趣味风格和画理明澄、内蕴飘逸的情趣探索,被融汇于明式家具等木作制品审美意境的营造;又比如阴阳学者们发现,作为传统木作核心的榫卯,其精神、其结构与阴阳学说和易经是深深契合的;再比如建筑学者们发现,美学、力学、功用三者,被木作工匠们在一件件传统作品中完美融合且达到了极致……这其中,所有法则和尺度的体现,以及精益求精的每一道工序制作,与之紧紧相随的,皆是工匠们手里掌握的工具。千变万化的木作演绎,如果没有工具的功用,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国古典家具领域内著名的学者、专家,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惟一的入室弟子田家青先生,前几年他写了一本书,叫《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在这本书中,他对中国木作以及精细木工的工具,说了很多非常精到的话语。比如他说:“中国木工工具之‘绝’,足以令世界为之倾倒。”他还说:“木工工具都是工匠自己制作的,看似简单粗糙,但是能轻松解决一些很实际但并不简单的问题。它能做到甚至是如今各类精密机械都做不到的极为精准的调试和修改,具有相当复杂的思想性和功能性。”中国历代工匠们从事的是一份清苦的劳作,却创造着国粹般的木作艺术之美,而他们手中的法宝,就是工具。
而对于作品和产品,曾有人作出这样的区分和认为:昙花一现的是产品,流芳百世的是作品;作品是有灵性和个性的,而产品只是千件一面的物件;作品的影响是长久的,而产品的效应是暂时的。诸如此类的区分虽然简单抽象了一些,但也不无些许道理。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机械化和生产线制作出来的东西,毫无疑问应界定为产品和复制品,而以心手凭借工具制作出来的东西,才叫是作品或艺术品,它的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工匠的汗水和心血。这样的作品或艺术品,最大的特性就是惟一,这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一片树叶、人类没有相同的指纹一样。木作技艺的转化和进化,凭借的是双手和工具。人的双手是万能的,工具本身虽不可万能,但人的双手可以通过改良创造工具而实现万能,因此而成就的作品有温度、有情感、有灵性。大自然造物,每一样它都有自己的脾性,而有灵性的双手才最懂得它们。因此一双灵巧的双手,是转化技艺、巧夺天工的法宝,其所掌握的工具永远无法被机械化的大生产所替代,它们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沧桑流变,万物轮回。随着能源的兴盛和工业的变革,木作在传统工具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电钻、台钻、曲线锯、电圆锯、修边机、电木铣、电刨、电磨、带锯、台锯、压刨、斜切锯、砂带机等现代工具。这些现代木作工具所对应的,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而通过现代工具加工木制品确能获得显著的高效,同时加工出来的产品规格也更加统一。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背景下,20世纪前后的中国民间基本上遵循了西方家具制作的系统。许多规模化、标准化的流水木作方式,也使得老一辈“师徒传承”学习手艺的传统不再流行。由于单纯的结构、金属连接器、空气钉和家具粘合剂的连接,诸如榫卯结构的精确比例和繁杂技艺被回避,使传统工具被单纯的生产机器和低成本、高效率的作业线所替代,因此,传统精细木作工具的使用在许多环节上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甚至逐渐被冷落和遗忘。但是在这里,传统手工和机械器具,却成为作品和产品的分水岭,引发着世人的考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尽管传统工具的现代存续和应用面临前所未遇的挑战,但我们依然相信,它既是传统的又是新生的,坚守者们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传统工具精髓与现代制作科学相融的最佳途径。
作者简介:蒋小栋,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红木艺术专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