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壶;大漆工艺;契和哲学;材质融合;东方美学;工艺创新
"契和"二字,蕴藏着东方美学中最为深邃的智慧。契者,若陶者与泥土之默契,指尖与器型之投契;和者,如茶汤与壶壁之和鸣,套组器物间之和合。紫砂壶套组之创作,恰是一场器与道相融的仪式,在方寸陶土间构筑起一个完整的秩序。有人曾言:"制壶如抚琴,弦外有余音",套组中的每个器物细节都是这曲和乐中的独特音符。当壶、把、嘴、钮、肌理、泥色相互皈依时,它们超越了实用器的范畴,成为承载茶壶文化的符号,在静默中诉说着"和而不同"的东方哲学。紫砂艺术最终指向的,是一种生活美学的至高理想。它不追求单件器物的炫技表现,而是致力于构建器物间的和谐生态。从矿土到成器,从单壶到套组,从实用到审美,这一过程暗合《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法则。当我们的手指抚过,触摸到的不仅是陶土的肌理,更是中华器物精神中那份对"契和之境"的永恒追寻。
“契·和”组壶标记性的创作理念:以塑入壶,在紫砂壶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强调了作品的形式美。是风尘与岁月之和;是五色土的色泽之和;是泥性与灵性之和;是紫砂与皮革在质地、肌理、皱褶、光泽,甚至气息上的融合。皮包与壶,不可能与可能打通;亦壶亦包如何做到微妙惟肖,希望观赏者由此产生无限的遐想,不仅丰富了紫砂壶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同时,又可以展示作品独特的境界、独有的心语、独创的内涵。这组紫砂壶也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只不过是在造型上注入了新的理念,充分展现了紫砂材质之美。紫砂艺术历久弥新,紫砂传承者是要与之相配的,新的思想和理念如何更好地在壶上展现,这十分考验作者的创意和创新能力,需要一位有着强烈自我表达方式的艺术家语言,以及娴熟的制作技艺技能。
把“大漆”装饰与紫砂壶结合,是中国传统工艺中极具特色的跨界融合,用大漆装饰的紫砂壶具有更高的欣赏价值,其视觉效果也更为独特,也是本人更具标记性创作理念之二。大漆装饰的紫砂壶是两种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紫砂壶的制作本身就需要精湛的技艺,而大漆工艺更是复杂,包括髹漆、描金、剔红、螺钿镶嵌等多种技法。这种跨界融合不仅展示了工匠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大漆与紫砂的结合,是一场跨越材质本质的文明对话,堪称材质共生的典范。漆艺家们发现,紫砂胎体能与大漆形成分子层面的结合。当朱漆流淌在紫泥表面时,会因陶体吸水率差异产生自然的"漆晕"效果,这种非可控的肌理反而成就了每件作品的唯一性。
以"契·和"为名,在紫砂组壶上施以大漆装饰,实则是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东方物质文化基因进行创造性融合,在矛盾中寻求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两者碰撞不仅是工艺的融合,更是文化的交融,紫砂的古朴素雅与大漆的华美艳丽形成对比。紫砂壶承载了江南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而大漆工艺则带有浓厚的宫廷艺术色彩。这种结合既保留了紫砂壶的文人气质,又增添了大漆的华贵与庄重,体现了“雅俗共赏”的文化意蕴。
紫砂壶的天然矿土色调(如段泥青色、紫泥的深褐色)与大漆的黑色、朱红色、绿色、金色等形成鲜明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大漆的光泽度极高,与紫砂的哑光质感形成鲜明对比。漆面的光滑与紫砂的温润相互映衬,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在造型上注重整体和谐,壶身、壶盖、壶嘴等部分的装饰与壶的整体造型相得益彰。这需要创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力,能够找寻到完美的契合点,壶身的大漆纹饰应该与壶的造型浑然一体,恰到好处,既庄重大气,又不失精致优雅,既能提升紫砂壶的观赏性,亦能增强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保留紫砂的文人气质,又增添了流行的时尚感,成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传统工艺的魅力就在于它们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历史、文化和匠人智慧的结晶。大漆装饰的紫砂壶在欣赏价值上,体现了工艺、文化、稀缺性与实用性的高度统一;在视觉效果上,则通过色彩对比、光泽质感、图案纹饰与整体造型,营造出独特的艺术美感。这种跨界融合的艺术品,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也极具现代艺术收藏价值。
《契·和》皮包组壶,我选择了紫泥与青段泥原料,分别在壶身、壶盖、壶钮三处加以红色、金色和绿色为主的大漆装饰,色泽上毫无违和感,红绿相间的大漆装饰在紫泥提梁壶上,绿金相间的装饰在段泥壶上,浑然天成。让紫砂壶展现出了强烈的独特性,加上皮包壶的造型,更富有个性化设计,摒弃了千篇一律的单调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准确表达出我的思想理念,通过文化内涵、功能结合、造型表述和艺术价值等多个维度,让更多人感受到紫砂文化的深厚底蕴,它不仅仅是一种茶具,更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
“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余香静里闻。”这是一份淡定的、升华自我的感觉,“契·和”也是我不断追求的境界,既不脱离传统器型的古朴文雅,又把充满生活气息的皮革肌理与壶型自然化合,同时恰如其分地饰大漆点缀,极大地丰富了紫砂的呈现方式,精准地表达出紫砂的多元融合性能。这种设计理念,是人与壶合二为一的独特境界,脱俗的创作手法让本人近年来力推的“塑器”概念的使命感呼之欲出,把更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自然之美兼收并蓄,大胆应用,契入创新,寓意紫砂天时地利人和的美好愿景。
作者的创作意图还在于重构茶事仪轨的时空维度。大漆赋予紫砂器物以"礼器"的庄重感,将日常饮茶提升为精神仪式,使简单的啜饮动作承载着文化记忆。通过漆砂并置,构建了一个微型的"文化场域"——紫砂延续着明代以降的文人茶趣,大漆携带着汉唐漆器的礼仪精神,二者的"契合"使茶事活动同时具有历史纵深与文化厚度。紫砂作为中国特有的陶艺载体,其最显著的美学特质在于惊人的包容性——这种由宜兴特有矿土构成的物质基底,能够与几乎任何材质形成对话,容纳各种装饰风格而不失本体语言。这种包容不是被动的兼收并蓄,而是主动的创造性转化,体现了中国造物思想中"美美与共"的至高境界。
艺术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守护者,更应通过自己的创作和实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意义。用扎实的基本功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跨界跨领域探索,创作出传统韵味和现代美感兼具的作品,融入当代生活美学,引起人们的共鸣,促进文化深层传播,让艺术更具生命力。
紫砂艺术的当代创新揭示了一个根本命题: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需要完成从“技”到“道”的升华。“契·和”组壶的创作实践表明,真正的创新并非颠覆传统,而是通过材质、工艺与文化象征的重新编织,让古老造物智慧在当下焕发新生。当匠人以陶土为纸、以漆彩为墨,在方寸壶身上书写东方美学的当代篇章时,他们不仅延续着《考工记》“材美工巧”的造物理念,更以器物为媒介,构建起一个贯通古今、对话中西的文化场域。这种“美美与共”的创作境界,正是中国传统工艺留给现代社会的深刻启示。
作者:史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