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组壶;砖雕装饰;缀系美学;非遗创新;器物叙事;文化转译
大自然的造物主聚泥成砂,地阔砖始。当你把砂泥的种子注入自己的灵魂,便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另一份生命的责任。一指尘土,清灰淡泊,如苍穹之穆色,于落地之时纵身绚烂,缀系着天地方圆的希冀,倔强的生机令人惊叹;一指尘土,嫣红温润,如澜沧古雍之色,裹挟着遥远光泽而来,缀系着金戈铁马后的静寂,与时光和解,归于安详;一指尘土,古幽沉稳,如江流之色,积聚起唐风汉韵盛世风华,缀系着千山万壑的气势,江河承脉,四海平生。
紫砂壶的装饰从来不是孤立的纹样堆砌,而是牵动器型气韵的经络,更是器与道的时空对话,观感里有天然沙土的朴素无华,又藏着江南的钟灵毓秀,让实用器皿有了文明的册页感。一色一壶,一型一饰,一图一寓,突出文化传承、工艺创新,创作者不断寻求更多能与紫砂相融合的灵感之源。紫砂器表面的装饰体系构成了一个开放的视觉文化档案。从最素朴的"光素器"到最繁复的"彩绘堆雕",紫砂能承载几乎所有的装饰范式。
中国古代砖雕不仅是一种装饰艺术,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几千年的沉淀积累。它通常以古朴的青灰色为主,给人一种沉稳、素雅的感觉,图案和造型表达吉祥寓意,细节刻画入微,布局疏密有致,体现了儒雅含蓄的审美情趣。传统砖雕精致细腻、气韵生动、极富书卷气,跟紫砂壶相得益彰,共同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何让砖雕艺术完美地呈现在紫砂壶上,既不累赘又能增加壶的整体美感,提升整体的审美意境,增添丰富的视觉效果,这需要考虑壶的造型与结合的图案的吻合度,通过在紫砂壶上使用砖雕图案,可以传达出一种古典美和历史感,使紫砂壶不仅仅是一件日常用品,更是一件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砖雕图案的紫砂壶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收藏爱好者,从而提升其收藏价值,也能充分体现出创作者的文化艺术修养。
中国古代砖雕图案丰富多彩,而且南北也具有不同的风格,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偏好。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以拍打泥片手法成型的传统制陶工艺,由于其独特的原材料,自明代以来已有六百多年历史,集中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地区。这种优秀的中华传统技艺从原料加工、器物成型、装饰到烧成,都蕴含民族智慧,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是我国制陶技艺的杰出代表。紫砂质地细腻,含铁量高,可塑性好,色泽古朴雅致,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可以通过泥绘、描金、陶刻等多种方式进行充分展示。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紫砂艺术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历代紫砂艺人在细心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及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和古代陶器、漆器、玉器、秦砖、汉瓦、唐镜、瓷器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从而表现为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复又返璞归真的过程。用三种不同的造型设计和装饰手法,结合对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美术,观感与情感的理解,把两者有机结合,呈现给观者与众不同的一套紫砂壶精品。
紫砂组壶的砖雕装饰与非遗创新路径,本质上是传统工艺基因的当代解码与跨媒介转译。通过解构汉代砖雕的云纹、吉祥图案等文化符号,将其转译为紫砂壶身的浮雕语言(如《承平》六方壶的菱花纹层叠、《入律》四方壶的祥鹤浮雕),在“以塑入壶”的技法中实现平面纹饰的立体化重构;同时以“缀系”理念统摄套组设计,在方圆器型(《时和》圆壶的刹凹工艺)与砖雕元素的差异呼应中,构建“和而不同”的非遗创新范式。这种创新路径既保留紫砂拍打成型、手工刻绘的传统根基,又通过砖雕元素的介入激活材质叙事潜能,使器物成为勾连唐风汉韵与现代审美的文化介质,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形破神守”的方法论启示——即以技艺为脉、文化为魂,在跨界融合中实现“旧纹样·新语法”的创造性转化。
《承平》六方器型象征“六合”,线条刚柔并济,兼具几何美感与传统寓意,制作难度大,对匠人的技艺要求很高。段泥质感温润,颗粒感明显,俯视菱花层层渐开,身筒以砖雕花纹装饰,恰似吉祥好运连绵不断,优雅与美好层出不穷,令人心生希冀。
《入律》四方器型,造型古朴,比例准确,气势挺括。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美学理念,也象征着“四季平安,花开四季,四平八稳”之意,整体透露出豪爽、刚劲、正直的阳刚之气。四方壶历古以来有“方非一式”之说,有很多种制作形态,在茶道中极受欢迎,壶身饰以传统砖雕中如意及祥鹤图案,在品茶论道之时助以气势,更显底蕴。
《时和》,在最传统的圆壶器型上收腰(紫砂“刹凹”工艺处理),圆中求变,稳重大气,线条圆润饱满,把紫砂的古朴端庄展露无遗。“圆”即“和”“圆满、团圆”“和谐,和平”是最富有中国人理念的文化,在壶身饰以古代砖雕花开图案,手捏雕塑“龙”为壶钮,是作者“以塑入壶”的用心所在,“龙的传人”,在时代的前行中,自强不息,兼容创新,一路繁花,充满希望的力量。
组壶以"缀系"一词命名,蕴含着东方器物美学中独特的文化叙事。"缀"为连缀,是形式上的呼应;"系"为统系,是精神上的承续。中国器物传统中,"缀系"思维自古有之。商周青铜器以系列化呈现礼制秩序,汉代漆器以组套形式建构生活美学。紫砂壶套组承此脉络,在材质、造型、装饰上形成视觉联结,使分散的个体获得整体性,使器物间产生诗、书、印、陶的多维对话。这种用“砖雕”装饰设计并非简单的形式重复,而是通过有节制的差异形成韵律,恰如《文心雕龙》所言"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是对"和而不同"这一缀系理念的现代诠释。而"系"的深意,则在于器物所承载的文化基因链。一把壶体现出的审美范式,是一种在泥片拼接中完成古今对话,使紫砂成为活着的传统。在当代语境中,面对碎片化的快节奏生活,一套带有深意的紫砂壶以其有机整体性,重建了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情感联结。它们不再是孤立的商品,而是承载着文化记忆的艺术生命体,穿越时空的文化脉络,在物质世界中,重新发现那些使生命获得连续性的隐形纽带。
紫砂材质这种惊人的兼容性,本质上源于其作为"中间介质"的文化定位。它既是实用器又是艺术品,既是传统工艺载体又是当代设计媒介,这种跨界身份使其天然具有对话各种文化的基因优势,"旧魄新体"的辩证发展,或许正是中国传统工艺当代转型的理想范式。在数字虚拟日益侵占现实空间的今天,紫砂壶提醒我们重新发现"物质智慧":它的温度传导特性教会我们感知细微变化;它的呼吸性暗示生命需要留白;它的手工痕迹证明不完美才是真实。或许正如海德格尔所言,真正的栖居始于对物的敬畏——当我们像养壶般滋养生活,生活终将回馈以温润如玉的光泽。
紫砂装饰艺术的多样性,在当代新生活美学的语境下,展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也促进了紫砂艺术家们不断精进自我,建立与时代相符的创新维度,推动紫砂文化新发展,创作出更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紫砂壶的魅力还在于这种方与圆的共生转换,变幻无穷,令创作者执迷不悔,令爱壶者欲罢不能,以《缀系》命名这套壶,表达内心的憧憬,朴而不俗,华而不浮,方寸中赋之机杼,单纯中寻求突变,棱角中寄予转折,在一壶一茶,一起一落间道尽人生真谛。
《缀系》紫砂组壶的创作实践表明,传统工艺的当代生命力源自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砖雕纹样的解构重组、方圆器型的哲学隐喻以及“缀系”思维的视觉化表达,共同构建了一个贯通古今的美学场域。紫砂与砖雕的跨界对话,不仅激活了两种非遗技艺的共生能量,更以器物为媒介重构了“天地方圆”的东方智慧。在数字时代,这种“物质性”的坚守恰恰构成了对抗虚拟异化的文化锚点——紫砂的呼吸性提醒我们留存生活的“泥性”,手工痕迹的温度诉说着真实的在场。正如组壶中“龙钮”所隐喻的传承担当,传统工艺的转型之路,既需扎根《考工记》“材美工巧”的造物根基,更要直面现代性语境下的文化命题。唯有在“缀”与“系”的动态平衡中,方能使古老技艺焕发新机,让器物真正成为“文明的册页”。
作者:史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