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派牙雕的传承与发展

[日期:2025-06-0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本文通过简述苏派牙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宋至明清直至当代的发展,以及当今的传承发展状况,为苏派牙雕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线索,也为当今苏派牙雕在时代变迁、材料来源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继往开来,延续传承优秀传统牙雕技艺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
  
  关键词:苏派牙雕  传承  发展
  
  牙雕是指以珍贵而稀有的大象牙为基础材料,通过匠师的精雕细刻,形成优美造型与玲珑剔透视觉感的传统民间工艺。它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精湛的工艺技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苏派牙雕是中国牙雕的一个分支,自唐宋以来一直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宋时,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包括南京、嘉定、杭州等地,其牙雕便初露端倪。《宋史纪事本末》卷Ⅱ记述,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朝廷在苏州设立造作局,主要职责是“造作器用,诸牙角、犀玉、金银、竹藤、装画、糊抹、雕刻、织绣之工”。其中所说“诸牙角”就包含了牙雕。
  
  明清时期,苏州俨然成为全国手工业中心城市,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繁荣,文人官宦的大量聚居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不但促进了各类手工艺门类的发展,而且巧匠辈出。明人王锜《寓圃杂记》说,“人心益巧而物产益多。至于人才辈出,尤为冠绝。”牙雕也是如此。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交流扩大,象牙原料陆续引进。自明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苏州开通了与南洋各国的贸易航道,海外进口象牙来源增多,带动了牙雕业的兴盛,各类象牙制品日渐丰富。加上文人墨客参与牙雕的题材构思,将书画笔墨韵味融入,使苏派牙雕逐渐崭露头,成为全国代表性生产基地之一。明代吴县人鲍天成是牙角雕名匠,与陆子冈齐名。明张岱《陶庵梦忆》“吴中绝技”说,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镶嵌,赵良璧之治梳,朱碧山之治金银,马勋、荷叶李之治扇,张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苏派牙雕《竹林七贤图》臂搁,以浅浮雕勾勒文人雅士的闲适神态,既有宫廷器物的严谨工整,又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意韵味,成为苏派牙雕鼎盛时期的代表作。
  
  清中期,苏州牙雕的品种更为丰富,高浮雕的流行带动了雕刻艺术水平的提升,雕刻技艺更为精湛,形式多样、雕镂精细,且从业者增多,许多从事竹、木、牙、角雕的艺人纷纷转入牙雕行业。所制牙雕主要品种有浮雕笔筒、臂搁,浅刻台屏、插屏等,题材丰富、用刀简洁、风格古朴,形象生动传神,打磨圆润光滑。同时,宫廷对牙雕工艺品的大量需求,还多次征召牙雕巧匠入宫,其中南匠地位最高。南匠主要指广州、苏州入京的工匠。如封锡禄弟子、嘉定人施天章专为宫廷制作象牙陈设等,他在雍正时期红极一时,为雍正九年蒙赏的匠人中得赏银最多的六人之一。
  
  至晚清,这种势头依然不改,“雕工随处有之,宁国徽州苏州最盛,亦最巧。高宗皇帝六次“南巡”,江浙各处名胜,俱造行宫,俱列陈设,所雕象牙、紫檀、花梨屏座,并铜器、玉器架垫,有龙凤、水云汉纹,雷纹洋花、洋莲之奇,至每件有费千百工者,自此雕工日益盛云。”清代苏州牙雕最突出的是杜士元,以牙雕《十八罗汉》闻名。他的象牙微雕《四猴骑桃》尤为冠绝。
  
  民国时期,百业萧条,苏州牙雕逐渐式微。由于业务减少,牙雕艺人往往兼做牙雕、木雕。如吴麟昆(1895-1978)既擅牙雕,又制红木小件,作品富有古意而别具一格,在行业内有“雕刻状元”之称。又如吴麟昆学生陆涵生(1905-1994),对红木雕刻、象牙雕刻、金石印纽等样样皆能。再如梁肖友(1904~1979),以象牙细刻和治印为业,善于平面浅刻,制作象牙台屏、插屏,多以中国书画山水、人物、花鸟为蓝本,镌刻精致细腻。
  
  1949年以后,苏派牙雕得到恢复发展,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工艺美术研究所和20世纪70年代建立的吴县东山雕刻厂先后恢复牙雕。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外贸出口的拉动下,形成了以北京、广州、上海、南京、苏州,以及天津、福州等地为代表的牙雕生产基地,并随着雕刻工具的改进,包括雕刻机,软轴机等,技艺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主要产品有象牙立雕仕女、牙雕浅刻台屏、插屏和象牙宫扇、折扇等。周福民等以立雕人物为主,徐松元等以牙雕浅刻为主,并培养了一批后继人才。
  
  本世纪前后,苏州牙雕以个体为主,他们发挥各自所长,制作了众多具有特色的牙雕制品,如顾惠芬、殷淑萍擅长浮雕,董兰生善于牙雕小件,钱惠华、陈伟、沈一方等专攻牙雕微刻,顾菊忠兼有浮雕和圆雕,顾涛、张强、虞健等擅长制作象牙扇等,保持了一支牙雕技艺的基本队伍。
  
  1990年初,中国停止进口象牙以后,苏州祥韵牙雕有限公司获得了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颁发的《象牙指定加工场所》和《象牙制品指定销售场所》两张许可证,先后承制一批牙雕制品,如《四季争艳》《飞花竹篮》《荷塘情韵》等。2017年底,中国全面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以后,祥韵公司即运用猛犸牙雕刻制品,继续为苏州牙雕技艺的保护传承发挥作用。
  
  苏派牙雕是江南民众智慧创造的结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苏式文化生活内容之一。当今的苏派牙雕虽然举步维艰,但牙雕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精湛技艺继往开来,依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在材料选择上以猛犸象牙为主。猛犸象牙为已经灭绝的猛犸象的牙齿化石,其质地与象牙相似,且来源合法稳定,成为目前牙雕创作的重要替代材料。牙雕艺人通过对猛犸象牙特性的研究和摸索,掌握了适合其材质的雕刻技法,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为苏派牙雕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使作品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
  
  在设计上,牙雕艺人打破传统思维束缚,将现代设计理念与苏派牙雕的传统艺术风格相结合。一方面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挖掘更多具有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的题材,如将苏州园林文化、江南水乡风情等元素融入牙雕作品中,使作品更具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借鉴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注重作品的形式美和空间感,使作品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如采用抽象的表现手法,通过简洁的线条和独特的造型,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在营销上开辟新的销售渠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牙雕艺人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模式,利用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宣传和推广苏派牙雕作品,扩大作品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展示牙雕作品的制作过程和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同时与一些文化机构、艺术画廊合作,举办展览和销售活动,提升苏派牙雕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定制化服务也成为苏派牙雕营销的新亮点,根据客户的需求,创作个性化的牙雕作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诚然,在传承发展进程中,苏派牙雕艺术仍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如猛犸象牙材料的稀缺造成价格持续上涨,致使制作成本剧增,生产数量受限;大量仿制品充斥市场,挤压牙雕生存空间,导致市场份额不断下滑;人才青黄不接,传承出现断层危机等。苏派牙雕艺术的传承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政府、社会和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作为,使苏派牙雕这一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赵基慧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