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游子吟》雕塑创作的几点思考

[日期:2025-06-1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笔者在近30年的艺术创作中,与不同艺术门类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接触,虽门类不同,但艺术相通,原理大概一致。本文单就雕塑方面的一点创作体会,和大家做粗浅的一些交流。
  
  关键词:雕塑创作,灵感来源,塑造过程,成品后的环境效果
  
  1、雕塑的时代性
  
  雕塑作为立体的视觉艺术,其物化的形式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审美眼光、文化修养等所左右;同时,雕塑作为艺术品,也和受众的欣赏水平、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地域因素等互为影响的,也就是受众的认同程度反过来作用于雕塑者的情感表达。如同包包、衣服一样,不仅要有实用价值,也要有审美的功用。雕塑作为艺术品,小的可以作为把玩件,点缀室内空间;大的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是景观的一部分,可以美化环境,提升环境的品质;其审美性则是给人们带来精神的愉悦,是人们的精神依托,是城市的象征。如果说雕塑有流行趋势或潮流的话,那么,早期的雕塑一般比较单一,尤其表现在材料上,一般以石雕或木雕,以及铜件等硬质材料为主。而当下的雕塑形式则较为多元化,表现形式不仅有具象的、抽象的,还有现成品的实物装置,也有多媒体的组合,如声光电的四维或多维展示;有传统的硬性材质,如石材,木材,钢材等,也有软性材质如编织物、毛绒玩具、纸张等,还有的表现为流性物体等。受众以年轻一代(如80.90甚至于00后)为主,一般以轻奢、小资、酷炫等表现形式呈现,多是轻松的、活泼的、唯美的,或者怪异的、悖理的,甚至是颠覆三观的等。反映了年轻一代的审美取向、价值取向和对于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某些思考。在此,笔者不作评论,因为笔者的作品多以人文关怀为主,反映现实,思想比较厚重。如笔者创作的雕塑《游子吟—我的母亲》,就是一件人文主题的历史典故性雕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该诗运用白描的手法,以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服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表达了游子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眷恋。我将此诗意加以引用,幻化为一件历史照进现实,感染影响后人的时空性雕塑。
  
  2、雕塑的构图法则
  
  我们在做作品之前,都要构思,如何表现自己的心中所想,如何将作品主题更好地呈现出来,这就牵涉到作品的构图问题。
  
  雕塑的构图法则其实就是摄影师的取景法则,就是画师的画框法则。艺术家在多大程度上呈现作品的画面观感,艺术家的构图法则非常重要。作品的张力、作品的出血效果、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是构图法则中重要的几个方面。是表现一个人的全身像还是半身像或者头像;是一个物体的全部还是特写其局部,这都和构图法则相关联。在《游子吟》中,笔者为了表现母爱伟大而将母亲体量加大,将游子缩小,最后的画面视觉效果如同群山环村,也如母爱舐犊,构图饱满而充满张力,将母亲的无私和伟大、对于游子的挂念和不舍充分表现了出来;又如笔者的另一件雕塑《穹庐》,我们站在地球表面正常的观察方向都是从下往上看向太空,但是在该作品中,我将视觉转换了,从上帝视觉看待我们的家园—地球(如果有上帝的话),相当于给地球来个特写镜头,看到了融化了的地球和千疮百孔的地球外衣,以此表达对于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环境的担忧,唤起人们警觉起来加以保护的理念。当然,作品的构图法则说到底其实还是作品的创意,与艺术家平时的生活阅历、所观所感有关,在于艺术家在多大程度上的心灵触动。有感而发的作品,由内而外的能够打动人心,观之动容。本人制作的《游子吟》《穹庐》等雕塑,就是从灵魂深处有所触动后而自然生发的,所以在制作中也是得心应手,一气呵成的。
  
  3、雕塑的表现手法
  
  作品的大概意象已经构思好了,在画面中的经营位置、动态比例、特写镜头都已经有所表达了,那就要为如何表现这一作品而进行下一步工作了。
  
  一件作品呈现出来的整体感觉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是粗犷的还是细腻的;是夸张变形的还是收敛含蓄的;是激情澎湃的还是柔情浪漫的等等,都属于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品的主题内涵是精神、是主旨、是灵魂,其塑造手法是语言风格,不论其使用何种手法,最终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为的是让作品能够更加完美地呈现精神风貌,让观者产生更深刻的视觉印象。
  
  如笔者早些年创作的一件雕塑《土地》反映的是旧社会农民耕种土地的艰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烈日下拄着锄头,手拿毛巾擦汗的造型,我将雕塑的形体残破化处理,塑造手法大刀阔斧,不做细枝末节的细致刻画,最后呈现的效果很为震撼,那种苦难、伤感,而又无奈的感觉直击人之灵魂。
  
  4、雕塑的场域环境
  
  每件雕塑都是立体的,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每件物品其实都是有磁场的,只是这种磁场我们感觉不到,或者不敏感。譬如我们的头发,衣物,某些时候都会有静电的现象,实际上这就是物体的能量场,反映在雕塑上,则这种无形的能量更大,有时候只在于意会,而难以言说。
  
  雕塑的放置场景,雕塑的受众,也是影响雕塑主题和形式的因素,雕塑所具备的气场,能够辐射的能量范围,也就是雕塑给人的震撼力、影响力或者吸引力,是雕塑成败的关键性因素,类似一个人格魅力强大的人物经过你的身边,你被其形象深深吸引和震撼而忘了和他打招呼;或者本来是要抓捕对方却忘了对方是自己的敌人等等,这就是一件成功的雕塑所展现的魅力场域,往大了说也叫量子力学,是磁场共振产生的效果。比如雨花台烈士陵园的烈士群雕,在一片苍松翠柏间,远远就能感受到烈士们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感觉有一股摄人心魄的强大力量震撼着我们。
  
  5、雕塑的色彩表达
  
  雕塑是表现严肃的还是活泼的;是哀伤的还是欢快的;是明快的还是暗淡的,都可以在色彩上加以强化。雕塑基调是悲壮的,我们就可以用深沉的色彩来表现;是欢快的水面采莲主题,就可以用明快的靓丽的色彩表现;是爱国主义的抗战主题,就可以用铿锵的坚定的色彩来表现,总之,颜色是为内容服务的,为的是更加凸显雕塑的主题精神。
  
  如笔者的一件作品《追梦》: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为了响应党和国家倡导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制作的。为了表现这一主题,笔者塑造了一头勤劳勇敢而一往无前的奔牛形象,并将奔牛的后腿高高扬起,迸发出突飞猛进势不可挡的力量,并将该雕塑附着以中国红的效果,雕塑整体像是一面红色旗帜,斗志昂扬,催人奋进,很好地表达了“中国梦”的主题。该雕塑采用写实手法,同时又合理夸张,细腻地表达了国家有力量、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的精神内涵。
  
  下面,我以《游子吟》雕塑做一个例证,以点带面地阐述一下:
  
  2016年春季,笔者赋闲在南京租住的家中。闲来无事,便动手做一些小摆件。初期是想做一尊母亲的肖像的。在泥塑制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联想自己多年游荡在外,身如浮萍,一直没有好好报答父母,很感愧疚。(创作动因)塑着塑着,竟泪流满面……
  
  其实,天下父母心,每一个出门在外的孩子,身后总有母亲的牵挂;无论孩子有多大,内心深处总有母爱情结。我想做一个所有人心中的母亲形象。为了体现母亲的伟大,也联想到古诗《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突然,一个想法闪现出来(灵感+生活感悟):我何不把自己的形象也附着上去,并尽量做小;把母亲的体量尽量加大,形成较大的反差?(夸张对比的手法)这样,母亲的伟大形象很快突显出来,又把母亲的头稍低一点,并注视行走中的孩子,(也类似于特写镜头了)一种关心和牵挂的母爱情结就表达出来了……
  
  这样,一件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越来越完善,从造型到传达出来的思想都非常吻合,自己也倍感欣慰。不仅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也升华了作品的内涵。(形神结合了)
  
  其实,每个个体的生命对于母亲来说是游子,对于自己的国家来说,也是游子。对于还未统一的部分国土,我们也视之为游子(作品主题外延的升华)。
  
  这一作品,可大可小,如果后期有机会与某处场景环境结合,做一尊较大的依托于山体化的母亲形象,就更为契合这一雕塑的场域空间了。因为母爱是朴素的、深沉的、伟大的,我将其色彩单一化处理,为的是表现这一雕塑的整体性。其实,这一雕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的当代化的诗意表达。
  
  总之,雕塑在创作过程中,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也会遇到多方面的问题,一件精品的诞生,是伴随着这件作品的主题内涵,创作动因、造型形式、选用材质、色彩呈现、放置环境等相互关联的。
  
  以上是从雕塑方面讲述了作品创作方面的几点体会,不同姊妹艺术大同小异,就不再赘述了。
  
  题外话:
  
  《游子吟》作品完成后,需要考虑到作品的放大放置环境,因为古诗词的作者是孟郊,据考证是其在溧阳做县尉时所作。于是笔者将这一心事常常放在心上。
  
  某一年往南方出行,路过溧阳,联想到自己曾经做过的《游子吟》母亲雕塑的故事发生地也是这里,于是折道溧阳,寻找一下是否有表现该主题的雕塑。没想到下了高速不远,就有一组雕塑矗立路口交会附近,近前观看,基座上镌刻‘游子吟’三字!
  
  该雕塑反映的是一位年轻母亲手持针线正在缝衣,身边是一个读书儿童。单纯从雕塑造型本身看没什么问题,但雕塑署名为《游子吟》,并在基座背面以孟郊诗镌刻其上,本人窃以为不妥。孟郊写就《游子吟》是什么时候呢?据考为“迎母溧上作”,也就是他居官溧阳时所作。而孟郊为溧阳尉是什么时候呢?据考为“贞元十六年(800年),孟郊为溧阳尉。贞元二十年(804年),孟郊辞去溧阳尉一职。”而孟郊的生卒年为(751—814),也就是50多岁这几年写的。而雕塑却以年轻母亲与一儿童反映,年龄出入较大。故笔者以为该雕塑造型有待推敲。而且,雕塑以年轻母亲反映这一满含深情的诗词,似乎不够厚重。

  
  参考文献:
  
  吴为山主编的《雕塑文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年5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陈勇,1973年生,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勇任雕塑景观工作室创始人,作品被多次收藏、拍卖、展览等,为全国做了多座雕塑作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