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恩湖畔梦西游》雕塑创作实践与思考

[日期:2025-06-1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公共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承历史、美化环境、启迪公众的使命。2016年前后,笔者参与了江苏淮安萧湖公园文化名人雕塑项目的创作实践,其中《承恩湖畔梦西游》组雕为核心作品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回顾该作品的完整创作流程——从方案构思、泥塑推敲、材质选择到环境融合——深入剖析创作实践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如历史人物意象的立体化呈现、多材质并置的叙事效果、空间环境与雕塑意境的互动生成)及其解决策略,进而探讨公共历史人物雕塑在连接历史与现实、激发公众文化认同方面的艺术价值与实践经验。下面从几个方面分别说明一下大概的过程和一点简单的想法。
  
  关键词:公共雕塑;材质语言;空间营造;历史人物叙事;创作流程;
  
  一、方案酝酿阶段
  
  到达淮安现场,看到场地里面很是繁忙,很多地方都是机器、渣土车等的轰鸣声,伴随着小雨、泥泞在紧张地施工。
  
  穿过好长一段路程,在一栋飞檐古建筑里面见到委托方,和他们交流了一些淮安当地的文化典故,雕塑所要求的主题内容,以及功能性和现场环境的要求等方面的话题。委托方同时说明,该项目邀请了多位艺术家共同参与方案设计,并邀请我结合主题与环境构思提交多套设计方案以供遴选。我接受了邀请,着手进行方案的前期研究与构思。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害怕误了工期,也担心作品不能通过,晚上经常熬夜到两三点或更迟,搜集资料,寻找方案造型的切入点,画了改,改了又画,稍有满意之作,放在电脑中做出效果图完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循环的,一直在酝酿、一直在画图、一直在完善;如果感觉不满意会推倒重来,反正就是带着问题在思考;带着挑剔的眼光在完善造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紧张的一段时间之后,将方案呈现于委托方面前的时候,委托方也觉得眼前一亮,在多家方案面前脱颖而出。这一结果让我们很是激动和欣慰。方案都是线描稿,考虑到雕塑的环境效果,我在电脑中给雕塑渲染以不同材质,这样观者看起来会直观些。实际上,再好的效果图,都要结合实际施工过程,随时调整和完善的;根据现场环境,在制图中没有考虑到的因素,会在施工中不断地补充和修正。
  
  二、泥塑制作过程
  
  方案确定之后,先是着手制作了泥塑小模型,把平面造型转换为立体造型,让其占据一定的空间,以此审视各个角度的视觉效果,为后面的放大工作提前做准备。
  
  我们小模型确定之后的好久一段时间,委托方才发来信息说是可以施工了,为了保证整个园区开放前能够顺利完成,需要先动起来,合同稍后再签。为了获得这一机会,我们就先动了起来,好在双方都很诚信,在我们泥塑作品基本完成的时候过来验收,提了一点看法,也算是通过了,还是很顺利的。
  
  在泥塑放大制作的过程也是再创作的过程,从平面图形转换为立体雕塑,要考虑空间的因素,图纸上表现不到的方面可以在泥塑中得到呈现。也会做适当的取舍,需要重点表现的部分也会进行强化。比如空间感,立体效果,结构关系,肌理呈现,虚实效果以及人物的造型动态,心理刻画、人物所处时代的衣纹特征及处理、道具的运用等等。总之,一件好的作品的呈现,也是层层打磨,大胆取舍,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实物效果表现
  
  为了很好地展现雕塑效果,在泥塑完成后,需要做成实物的选材方面就极为考究了。虽然有效果图作为参考,但毕竟不是实物。比如虽然是铜材效果,却有黄铜、紫铜、青铜等色彩方面的偏差,也会有铜材自身的坚硬度和耐腐蚀方面的考量;还有石材,颜色是深一些还是浅一些的,是花岗岩还是大理石,石材质地是否便于制作和表现视觉效果;雕塑安装放于什么位置,光影效果如何,游客观瞻的主要视觉位置的安排,环境是否能够烘托雕塑效果,采用什么样的场景去呈现,周围的苗木、点缀景石等的比例大小,标识牌、踏步的位置摆放,材质颜色等,都要与主体雕塑协调呼应,不然就会留下遗憾。
  
  四、雕塑的社会价值
  
  雕塑将停留在字面上的抽象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转化为可触摸、可凝视的实体形象,使历史变得直观而生动。它们矗立在公共空间,成为历史的无声见证者。
  
  他们是曾经驻足于淮安这片土地上的过客,他们给这片土地带来宝贵的精神财富。雕塑通过具象的艺术形象,向人们代讲述历史故事、传递文化基因,使先贤的精神与成就得以跨越时空,薪火相传。
  
  雕塑完成后,得到委托方及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不仅美化了环境,提升了品味,更从精神和文化方面感召和熏陶了广大民众,增加了历史认同感,体现了地域特色,为当地的文化品宣方面增加了厚重的历史积淀,反响很好。
  
  下面以实例做一个简要的阐述:
  
  比如《承恩湖畔梦西游》一组雕塑,石雕人物吴承恩斜躺在岸边,手边是一本翻开的书籍,让人领会其看书累了,困倦了,小寐一番;或者是书中内容引起他的思考和遐想,想到什么,视觉后移,看到的是一组青铜西游人物场景,以此映照承恩当时酝酿和遐想的相关内容,阐述了雕塑的主题立意。
  
  为了很好的表达这一主题,雕塑采用睡梦中的人物形象,但是又不能给人以有碍观瞻的角度呈现,笔者将人物的后面放置一块巨石,把人物与巨石融为一体,将人物的主体形象特别是头部特征做了强化处理,胸腔部分向下结合圆雕和浮雕的手法塑造,逐渐虚化衣纹及飘带而隐没于巨石中,而在人物的后面,从巨石中又冉冉飘起一组西游的人物组雕。雕塑采用大尺寸制作,即便是剪影效果也是特征明显,真有一种如梦似幻的艺术效果。
  
  雕塑意在一个“梦”字,笔者将西游人物脚下渲染以云雾,旨在表现梦境的缥缈和西天取经的路途遥远和艰辛。把石材和铜材放置一起,从材质上丰富了雕塑内容。石材的明快和铜材的厚重,增加了雕塑的视觉表达效果。整组雕塑放置湖边,三面环水,前面预留一块较大的活动欣赏空间,把雕塑的静谧缥缈和湖水的荡漾灵动巧妙地做了对比,雕塑的背景也是一大片广阔的水域,波光粼粼中,相映成趣,妙趣天成,创造了很好的意境空间。微风拂面,不仅雕塑人物在遐想,观者也会跟着遐想,仿佛能够体会古人当时的心境,穿越若干年,古人在酝酿其巨著,而笔者在酝酿如何更好地表现这一主题,冥冥中有了心灵交互。
  
  雕塑在设计阶段,画面上是画了一只猴子调皮地牵动承恩的衣带,以此说明承恩由猴子触发灵感,而收获后面的煌煌巨著《西游记》的伟大成就。但后来在泥塑放大阶段,深思熟虑后觉得有点累赘,像是看图说文了,也与后面的西游人物形象有点重合,局限了观者的想象,便大胆舍弃了。
  
  各种意象的表达,如果不能很好地为作品内容服务,那就没有必要去表现。
  
  其他两组雕塑的表现也有类似手法,不同材质的丰富视觉,抽象具象的对比,团块和线条的穿插,为更好地体现人物角色而将场景的再还原等等。
  
  各种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作品,其实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有多种表达效果,就像每个人或者同一个作者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风格一样。大众的审美、创作者和发包方的良好互动都会左右作品的风格走向,资金及工期的考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雕塑方案的造型立意是贯穿于雕塑的生产加工的所有过程的,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没有殚精竭虑的投入,就不会有收获满满的成就。
  
  当然,限于作者的水平及审美眼光,难免会有许多不足,艺无止境,希望在以后的艺术生涯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做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以飨大家。
  
  作者简介:
  
  陈勇,1973年生,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勇任雕塑景观工作室创始人,作品被多次收藏、拍卖、展览等,为全国做了多座雕塑作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