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我参加江苏省民协青年人才(雕刻类)高级研修班期间所见、所思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作品《慢行其道》的创作过程,以及作品背后对当下手艺人应当如何坚守的思考。通过这次研修班的学习,很荣幸我能与全省不同雕刻门类的青年艺术家们零距离现场交流分享,深入了解不同雕刻门类雕刻手法、雕刻工具特点等。同为新一代雕刻手艺人,我们彼此对不同材质特点都有了直观认识,各自手艺在当下同龄人中属于什么水平、各自都遇到了什么问题、各自都有哪些思考和选择,听听大家的声音使我深有感触。我们深入探讨了经济新形势下手艺人发展困境与破局之法;如何应对当下作品市场化与作品艺术化之间的平衡;应作何选择从而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品《慢行其道》应运而生,也是我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此次研修经历对我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选择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
经济下行、市场化、艺术化、如何提高自身、如何适应当下、未来方向
一、引言:传统雕刻艺术的文化使命与经济困境
传统雕刻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历经夏商周祭祀用器、秦汉陶刻、魏晋佛造像、唐宋石窟雕、明清文人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传统雕刻艺术形成一套完整而丰富的技术、宗教、哲学体系,而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数字化时代,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却使传承千年的传统雕刻技艺面临失传、无人继承的命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进入了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就业岗位多样化;外来文化盛行;传统雕刻文化几乎没有在教育体系中体现;过慢的生产效率无法适应工业化的社会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传统雕刻艺术市场认可度低、手工价值认可度低,传统手艺人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随着非遗文化普查的开展,一批雕刻艺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似乎有所好转,但实际依然面临传承人老龄化、无人可传的尴尬境地。经济下行的当下,直击手艺人的痛点,空有文化使命也必须面对生存压力与艺术追求的两难抉择。
此次高级研修班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的,作为班级成员之一,我深刻认识到这不仅是一次提升技艺水平的机会,更是一次行业命运的深度思考。来自全省30多名青年雕刻艺术家围绕“当下该如何走好自己的从艺之路”这一核心命题开展激烈讨论与心得分享,在后续课程中也有专家学者建议、艺术家工作室实地考察等多维度探索。本文以我的结业作品《慢行其道》为解析对象,阐述我对青年艺术家当下如何适应新历史阶段的文化发展与坚守。
二、作品解析:蜗牛的文化含义与当代隐喻
《慢行其道》这件作品实际是我当下心境的真实写照,在与同学们激烈的讨论中我越发的想把他呈现出来。蜗牛虽然行进缓慢,但它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种特质激励我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蜗牛虽然行动缓慢,但它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不急不躁,这种特质告诉我们前进路上不可急于求成,而要沉稳慎行。其自身优秀的品质就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反思“慢工细活”的匠人精神,反思浮躁的自身与心性的修行,也许慢下来才更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作品中共有两只蜗牛,虽然同为蜗牛但它们形态各异。一只蜗牛背着锥形螺旋壳,头部昂首向前,触角舒展前视,一副从容前行的姿态;另一只驮着椭圆形螺旋壳,体型饱满,头部伏地,触角前探,一副沉稳探索之姿。这种形态上的差异隐喻同为青年艺术家的我们,尽管我们都从事雕刻行业,但每个人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现阶段的发展重点也各不相同。有的同学刚刚踏入行业,正努力学习基础技艺,寻求在行业中站稳脚跟;而有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开始思考如何突破自己,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我们要做的是明确自身定位及需求,是向外拓展,还是向内沉淀。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两只蜗牛的空间位置关系,一只爬行在天然石材之上;另一只则被放置在底座平面上,且朝着各自的方向前行。这隐喻了我们都在各自寻找属于自己的前进道路,尤其是在当下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面临着诸多的选择与困惑。是坚持传统的雕刻技艺,坚守情怀,还是顺应市场需求,走市场化道路?是专注于写实风格的创作,还是尝试写意的表现手法?是继续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耕,还是勇敢地进行创新与跨界?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一位手艺人,也促使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我们要做的是明确自身定位及需求,务实笃行。
三、技艺互鉴:不同门类雕刻手法融合转化
正式开课才发现原来此次雕刻类研修班聚集了这么多种雕刻门类的学员。我们有漆雕、石雕、玉雕、牙雕、水金雕、核雕等等,并要求我们学习期间现场创作各自作品,独特的课程安排其价值在于打破了不同雕刻门类的技术壁垒。在各自作品雕刻创作过程中,我可以近距离观察学员雕刻进度、雕刻内容、雕刻工具、雕刻手法等,让我对不同材料的表现技法有了直观认识,比如各位同学的作品如何一步一步呈现的、不同阶段使用什么工具、如何细化、如何打磨等等,给《慢行其道》的创作表现手法提供了新的启示!
同学中来自苏州的范老师正在橄榄核上雕刻“观音”,其细腻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这得益于其使用的雕刻刀具,刀刃尖锐且纤细,结合灵巧的推刀手法细节表现效果极佳。受此启发,我在雕刻蜗牛壳螺旋状渐变结构处理上借鉴了核雕的“微距推刀”手法,使只有毫米间距的螺旋凹槽呈现由疏至密的自然过渡。扬州漆器传承人朱老师正在雕刻茶壶把件,使用的是“剔红”技法,这让我重新思考蜗牛皮肤机理的塑造方式,最终我采用类似漆雕“堆叠”的处理方法,增强了皮肤自然且立体的效果。
技艺互鉴绝非简单模仿,而要在对自身雕刻材质特性充分理解的情况下转化应用。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所言:“传统工艺的当代创新必须是基因层面的重组,而非表象的拼贴。”在作品创作中,我始终保持基础的牙雕手法,而外来的雕刻技法或新领悟的技法则不断融合丰富表现形式。
四、文化坚守:市场化与慢创作的辩证关系
《慢行其道》这件作品本身就是对“慢”这一思想的实践。新一代青年雕刻艺术家肩负着传承与发展的重任,但经济疲软的背景下雕刻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减少使得生存压力增大;另一方面数字化时代电脑雕刻被大量应用,甚至有些技艺注定要被取代。然而困难与机遇并存,要在有限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既然没有办法改变外在的形势,那就利用这个时机“慢”下来,夯实自己。
要明白,他人的成功不可复制,时代背景不同,不是听到一个观点,就立马做出改变,而是要学会借鉴,学习师者的思考方式,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个人审美,再与现阶段的自己融合,从而做出自身道路的选择。各行其道,慢行其道,好好沉淀自己,向内求,你本自具足。
要注重市场化与艺术化的平衡。让市场化的作品走进大众生活,实现其应有的商业价值,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而艺术化则是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彰显个人文化内涵审美趣味。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商养文!市场化就是市场化,艺术追求就是艺术追求。
五、结语
研修班课程即将结束,我心中充满了感慨与不舍。作品《慢行其道》最终获得研修班现场创作评比的“最佳创意作品奖”。这个荣誉不仅是对作品的肯定,更是对作品创作背后理念的认可,希望传统工艺领域的朋友们的共勉——前路虽远,行则将至;文化传承,慢行其道。
作者:王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