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坯成型 手捏装饰——双艺合璧绽放陶瓷之美

[日期:2025-07-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本论文聚焦陶瓷制作中拉坯成型与手捏装饰的技艺融合,系统探讨两种传统工艺在当代陶瓷创作中的协同路径与美学表达。通过剖析拉坯成型的数理秩序与手捏装饰的感性自由之工艺特性,结合材料特性、形态建构与观念表达,从技艺互补、美学互文、功能互融等维度,研究传统工艺在现代陶瓷艺术中的创新应用。研究表明,拉坯与手捏的技艺合璧通过刚柔相济的形态对比、规矩与自由的美学对话、功能与观念的双重表达,可突破单一工艺的表现局限,在陶瓷作品中实现技术理性与艺术感性的统一。文中通过工艺原理阐释与美学特征分析,为传统陶瓷技艺的当代融合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拉坯成型;手捏装饰;陶瓷工艺;技艺融合;美学表达

 


引言

 

陶瓷制作技艺中,拉坯成型与手捏装饰分别代表着陶瓷工艺的理性秩序感性创造。拉坯成型依托轮盘旋转的力学原理,通过双手与陶泥的对抗与协作,形成规则对称的器物形态,体现道器合一的造物智慧;手捏装饰则摒弃工具辅助,以手指塑形直接赋予陶泥肌理与纹饰,彰显心手相应的艺术灵性。在传统陶瓷生产中,二者或独立应用,或先后结合,形成功能与审美的统一。然而,在现代陶瓷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单一工艺的表现局限性日益凸显:拉坯成型易流于机械复制,手捏装饰则常陷入随意性表达。如何突破工艺边界,实现拉坯与手捏的有机融合,成为当代陶瓷创作者探索的重要方向。因此,研究拉坯成型与手捏装饰的技艺合璧,对丰富陶瓷艺术的表现语言、推动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拉坯成型与手捏装饰的工艺特性

 

(一)拉坯成型的数理秩序与技术规范

 

拉坯成型是借助陶轮旋转力塑造对称形态的工艺,其核心在于力与形的精准控制。操作时,陶泥需经揉泥排除气泡并调整软硬,置于轮盘中心找正以确保旋转平衡,再通过双手施力使泥料向上延展、向内收缩或向外扩张,形成碗、盘、瓶等规则器形。工艺关键点包括泥料含水率(通常控制在22%25%)、轮盘转速(低速定位、中速塑形、高速修坯)、手部力度(拇指与四指的对抗力需均匀稳定)。这种成型方式受物理规律制约,天然具有数理秩序美感,器物形态符合几何造型法则,尺寸比例严谨,表面光滑平整,体现技进于道的工艺理性。

(二)手捏装饰的感性自由与艺术灵性

 

手捏装饰是不依赖工具、仅以手指捏塑陶泥的创作方式,强调心手合一的直觉表达。创作者通过搓、捏、揉、压、刻等手法,在陶坯表面塑造浮雕、镂空、肌理等装饰效果,或直接捏塑出不规则的附加构件。与拉坯成型的标准化不同,手捏装饰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特征:手指的力度差异形成肌理的深浅变化,捏塑的速度快慢导致形态的方圆之别,甚至指纹的痕迹都成为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装饰方式打破了几何规则的束缚,注入创作者的情感体验与审美判断,使陶瓷作品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质,体现艺由心造的感性精神。

 

二、双艺合璧的技艺融合路径

 

(一)材料特性的协同把控

 

拉坯与手捏的技艺融合首先需解决材料适应性问题。拉坯成型要求泥料具有高可塑性与均匀性,以承受旋转时的离心力;手捏装饰则需要泥料有适当的韧性,避免捏塑时开裂或变形。现代陶瓷创作中,通过泥料配比改良实现二者兼容:在高岭土中添加适量紫砂颗粒,既保持拉坯所需的可塑性,又增强手捏时的肌理表现力;或在瓷泥中混入纤维材料,提高泥料的抗拉强度,使手捏装饰可在拉坯成型的薄壁器物上进行。此外,根据不同工艺阶段的需求控制泥料含水率:拉坯时泥料偏湿,手捏装饰时泥料稍干,通过分阶段材料处理,实现两种工艺的无缝衔接。

 

(二)成型流程的时序设计

 

双艺合璧的关键在于成型流程的合理规划。常见的融合方式有先拉坯后捏塑”“边拉坯边捏塑”“拉坯捏塑交替进行三种。先拉坯后捏塑是在拉坯成型的器物半干时进行手捏装饰,适合在规则形态上添加附加装饰,如在拉坯成型的瓶身上捏塑花卉纹;边拉坯边捏塑是在拉坯过程中同步进行捏塑,如在拉坯形成筒状时,用手指捏压出凹凸起伏的肌理;交替进行则是拉坯与捏塑多次交替,先捏塑出不规则部件,再通过拉坯成型连接,形成刚柔并济的复合形态。流程设计需考虑泥料状态与工艺兼容性,避免因时序不当导致器物变形或开裂。

 

三、双艺合璧的美学表现形式

 

(一)形态对比中的刚柔之美

 

拉坯与手捏合璧创造出刚柔相济的形态美学。拉坯成型的直线、弧线构成作品的主体框架,体现理性秩序的;手捏装饰的曲线、肌理增添细节变化,展现感性自由的。如拉坯成型的圆柱形瓶体上,以手捏技法塑造出缠绕的藤蔓纹,直线的挺拔与曲线的柔美形成视觉张力;或在拉坯的碗口边缘捏塑出不规则的褶皱,使规则的圆形产生微妙的变异。这种形态对比打破了单一工艺的视觉单调,使作品既具有建筑般的结构美感,又蕴含手工艺术的温情触感,实现刚柔相济的审美境界。

 

 

(二)肌理互动中的虚实之美

 

拉坯表面的光滑平整与手捏装饰的凹凸肌理形成虚实相生的视觉对话。拉坯成型的器身如同画布,为手捏装饰提供了简洁的背景,使捏塑的肌理、纹饰更加突出;手捏装饰的立体形态则打破了拉坯表面的单调,形成虚实起伏的节奏变化。如在拉坯的扁圆形壶身上,用手捏技法塑造出浅浮雕的山水纹,光滑的壶体与立体的纹饰形成空间层次;或在拉坯的杯壁上捏塑出镂空的花窗纹,光线透过时在光滑内壁形成斑驳投影,虚实相映,韵味无穷。肌理的互动使陶瓷作品超越了平面装饰的局限,在三维空间中呈现丰富的视觉效果。

 

四、技艺融合的价值与发展趋势

 

(一)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价值

 

拉坯与手捏的技艺融合为传统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可行路径。通过两种工艺的优势互补,既保留了拉坯成型的技术理性,又注入了手捏装饰的艺术感性,避免了传统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同质化与机械化倾向。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艺叠加,而是通过材料、技术、美学的创新,使传统工艺能够回应当代审美需求,如在新中式陶瓷设计、非遗创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使传统技艺重新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重价值。

 

(二)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未来拉坯与手捏的技艺融合将向科技赋能、跨界融合、观念深化方向发展。科技赋能方面,3D扫描技术可将手捏装饰的肌理数据化,通过数控设备在拉坯成型器物上精准复制,实现手工肌理的标准化生产;智能陶轮可根据手捏装饰的需求自动调整转速与角度,提升技艺融合的精度。跨界融合方面,与金属锻造、玻璃熔接等工艺结合,在拉坯成型的陶瓷主体上,以手捏技法塑造出与其他材质衔接的过渡形态,拓展陶瓷艺术的材料边界。

 

结语

 

拉坯成型与手捏装饰的技艺合璧,是传统陶瓷工艺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创新实践。二者通过材料协同、流程设计与技术突破,实现了数理秩序感性自由的美学统一,使陶瓷作品既具工艺的严谨性,又含艺术的创造性。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表现语言,更为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随着科技进步与艺术观念的拓展,拉坯与手捏的技艺合璧将展现更多可能性,推动陶瓷艺术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绽放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01] 李砚祖.中国传统工艺思想体系初探[J].美术研究,2008.

[02] 刘正.现代陶艺的语言[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03] 孙建君.中国传统工艺文化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龙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