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玉雕人物创作技法与艺术魅力探析

[日期:2025-07-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扬州玉雕是中国玉雕优秀代表,风格儒雅灵秀,追求新颖造型与秀丽典雅。本文从其人物创作选料有五大标准,和田玉等为主要材料。形体处理遵循六大要求,分多种姿势类型等出发,阐释玉雕创作讲究形神兼备,注重脸手刻画与衣纹处理,以精湛技艺诠释东方艺术魅力。

  关键词:玉雕 人物 创作技法

  中国的琢玉工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理念和工艺技巧,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品类,以精湛的技艺著称于世,享有“东方艺术”的美称。扬州玉雕艺术是中国玉器的优秀代表,继承了传统玉器圆润浑朴的风格,并以儒雅灵秀见长,扬州玉器不仅全面继承了中国玉雕的优秀传统技艺,也在积极寻求创新,追求产品的构思新颖、造型优美,追求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特色。

  从玉雕分类的角度来看,玉雕人物可分为仕女、老人、佛像、童子、罗汉、鬼怪等不同风格的人物形象。

  首先从选料开始,合适的原材料能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人才合一”的艺术效果。在人物创作中,玉石原材料的选择要具备以下五条标准:色泽明快;硬度高;密度紧细;质地温润纯净无瑕疵;无伤痕。

  近些年来,我国玉石材料市场上出现了白玉材料,包括新疆白玉、青海白玉、俄罗斯白玉,进而丰富了人物创作材料选择的多样性。

  和田玉质白温润、油性好且有一定的韧性,更适合观音、仕女的创作。俄罗斯白玉料质白、密度紧细、带有糖色,但因其晶粒密度粗细排列不均的缺点,在实践中容易起性,俗称为“韧性不够”。好的糖色也可以作为其他人物的俏色运用,如罗汉、关公、济公、武将等。而青海白玉与和田玉相比,硬度略有差异,但白度与和田白玉近似,透明度高于和田白玉,结构较均匀,给人感觉上质感有点“嫩”,水头足,内有白色透明筋,夹有黑色,灰白色,包浆,糖色和带有绿色。如好的黑色,糖色,绿色纯净也可以做些俏色题材之用。

  人物创作形体的处理

  对人物形体造型的准确把握程度是作品好坏的关键因素,在创作玉雕人物时有六个方面的要求:

  (1)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和雕塑设计造型的艺术能力。(2)根据古代传统画论提出的 “立七坐五盘三半”的基本准则。(3)注重人物的形体造型结构和比例。(4)造型有主次,构图有章法,注重形象要生动;(5)层次有推敲,繁简有疏密;(6)手法要统一。

  创作人物的形象千姿百态,有端庄、欢乐、戏水、悲伤、霸气、坚毅等。例如:在创作仕女类作品时,姿势能充分体现仕女的仪容风采和内心意向,是塑造仕女形象的重要艺术语言。

  传统仕女的姿势要求举止得体、仪态典雅、行动有节、含蓄蕴藉。所以在选择仕女题材时要充分强调外举与内在的协调,注意体姿、意向、动势的融合统一,传统的“起”“亮”“收”“蓄”等塑形特点,要通过身体的回旋、曲折、扭转来和头部姿势顾盼呼应,形成艺术节奏和韵律、达到外形与内韵的统一。

  仕女的姿势大体上可分为站、坐、行、游、骑马、奏乐等几大类型。但无论是哪一种姿势都要体现体型美、风韵美和衣纹美。

  体型美:是指仕女身高的艺术比例一般为7倍半首或8倍首。不论采用何种服式,都要体现窈窕淑女的曲线美。

  风韵美:是指通过不同的姿态来体现仕女的精神气质。

  衣纹美:衣纹组织要刚柔相济,疏密集散,气势贯一。既要体现出美丽的人体结构,又要兼顾风韵节奏,生动地反映出仕女的身姿美。

  总之、仕女的姿势要”愈隐愈显”、”潜在含蓄”、”窈窕舒展”,才能尽合人意。

  站式

  站式是说全身处于站稳状态,重心在前足是人将要运动但尚未开始运动的瞬间。衣纹和风带的动势不太大,是玉雕仕女常采用的基本造型。

  逆式姿势的特点是:人的朝向与料形的弯度相反。全身动态由四大体积块构成。头低首右转、构成第一个面。胸也向右转,但转角小于头、为第二个面。胯部开始左转、为第三个面。前伸的右脚(股以下)和右撤的左脚构成第四个面。这种富有节奏变化的块面关系,能表现出一种优美的情调,适合于表达仕女典雅娴静的气质。

  顺式姿势的特点是:头的朝向与料形的弯度相同。全身动态也由四大体积块构成。头低首或仰首均行,但向左侧转动。这是第一个方面。胸向右扭转、构成第二个面。胯继续向右侧扭转,但有挺腹的动作,这是第三个面。前伸的右脚(股以下)与后拗的左脚构成继续右转的面。虽然块面的构成与逆式有所不同,但同样能表现出一种优美的情调,适合表现仕女典雅娴静的气质。只不过比逆式更加奔放热情。

  这两种基本的姿势的区别在于:逆式是稍有弯腰的动作,由于将前伸腿的上部向后推落较深,具有“活深”的特点。而顺式是挺胸、挺腹的动作,由于推落较浅具有“活浅”的特点。从雕刻的角度来说,顺式比逆式更好掌握些。

  如果改变上述两种基本动作中手的方向和手的动作又可以构成持立、顾盼、聚扬、回旋几类变化。

  坐式

  常用的坐式也要讲究突破三轴平衡的。假定贯穿双耳有一条能代表头部体块朝向的轴线,贯穿双肩有一条能代表胸部体块朝向的轴线,贯穿盆骨有一条能代表胯部体块朝向的轴线。在处理坐姿时,这三条轴线是不能平行的,如果三轴平行就意味头、胸、跨三个体积块面处于同一方向上,体积块面的节奏关系表达不充分,是一种呆板的姿势。我们要有意识地改变三轴平行关系,使之不平衡,便能在同定的视点上看到更多的体块变化。坐势头的体块朝右转、脚的体块向左转、大腿与盆骨的体块处于平躺位置,但仍然是在转的。右脚前伸、左脚后撤,与高耸的左膝盖构成了一个剧烈左转后撤的面。这样的积块节奏也和站立姿势一样很适合于表现优美的情调。值得指出的是两脚的位置应当是这样的:当右脚前伸时、右臂应当横曲在胸前,而左臂应当往前伸。另外,还有一种倚坐式。其动作要领与一般坐式相同,只不过其重心多在倚靠点或躯体之外。要求体现出幡曲舒卷,婀娜回旋,左右呼应,顾盼生辉的特点。

  要塑造好坐姿、还要结合一定的目的性,要通过坐的姿势表现出人物的特定心情。比如林黛玉坐看鹦鹉,就要表现出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决不能让人误认为是杨贵妃在座看鹦鹉。

  行

  仕女“行”的动作是比较缓慢的。体型变化较多。其重心多在腰际、两手动作除起示意情节的作用外,也起平衡的作用。因迈步大小不同而有莲步、碎步、折腰步、云步四种之分。

  莲步:足位成丁字步、两足距短、步行轻盈、若行若止。手势要曲扬相济以助平衡。多采用顺式身段。

  碎步:步小而快,似蜻蜓点水、挪动快速。身段多为逆式,以成跨越顾盼之状。

  折腰步:身段以顺式为主,折腰轻移、多以手势摇曳、以协助平衡。

  云步:身段以顺式为主,足位大而缓、游动盘回。两手动势回旋相应,如行云流水。

  总之,雕“行”的姿势多以顺式为主,有时(如圆雕)因料形原因,光靠姿势来表现动势还不够,还要借助风带和衣纹的回旋缠绕来增加“行”的动感。顺式是一种动中有静的姿势,在表现“行”的动感是较方便的。而逆式是一种静中有动的姿势,在表现“行”的动感不太方便。

  较大动作

  在制作歌舞乐使、侠女、仙女等题材时常要求较大的动作。一般可根据题材内容来构思。

  但无论是采用什么动作,都要让身体处于”失重”的状态。身体的重心超过脚的支承面越多,动势就越大正因为采取了“失重”的姿势,就要用衣纹、风带来平衡重心。要做到体姿、动势、意向的统一。

  演奏

  奏乐仕女的姿势,主要由所演奏的乐器来决定。例如古筝是两手同时演奏的乐器,要表现弹古筝的仕女,就要刻画好弹古筝的姿势。在处理许多人演奏的场面,要注意姿势的”多样统一。例如五代时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有许多人演奏乐器的场面,姿态各有不同,而且互相顾盼有情,但又都统一在座的姿势之中,既协调而又有微妙的变化。在处理步骤上采取“五个先要”:(1)先切块后分面(2)先正面后背面(3)先大块后细部(4)先粗牢后单细(5)先起连后造型。并以此为原则来定位人物形体,二次勾画时,再将人物主体以头部为单位比例,按照“立七坐五盘三半”的要求而逐步进行形体雕琢,在雕琢出坯时人物各部位须留有余量,便于人体后部分程序的整修刻画。

  人物创作要形神兼备

  人物创作要善于采用“形神兼备”的艺术宗旨来强调人物的内涵情感。 神——人物的神态,即韵。通过形式(喜、怒、哀、乐、惊、恐、愁、思)来表达。

  在人物创作中,必须遵循“四要”:(1)要掌握作品人物形体的动态变化;(2)要掌握作品人物的内在情感;(3)要掌握作品人物所传达的意图;(4)要掌握作品人物五官表情细节处理的刻画。

  因此,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要求和观察力、捕捉力,抓住人物的故事情节及发展过程中瞬间的动态和形象,用独特的构思精确的造型,表现出人物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人物的神韵才能创作出“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

  人物创作脸、手的处理要领

  脸部表情是人物造型的关键部位,是作品的主题灵魂,也是最难以表现的部位。对于人物脸部刻画要遵循以下原则:

  (1)要符合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的时代气息;(2)要根据国、田、同、甲、由、申字形来确定各种不同人物的头型;(3)要掌握头部比例在人体中稍偏大些的要领;(4)要根据不同人物头型单位及五官比例来进行刻画;(5)要熟悉不同人物面部五官的造型特点;(6)要根据不同题材人物面部形体造型;(7)要根据人物的情绪进行刻画。

  准确把握以上几点原则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人物时代的身份、年龄、性格、表情及神韵风采等。如:罗汉面部表情刻画上的风格是:在吸收西域民族特色,丰颊、高鼻、粗眉大眼,根据不同神态表情以夸张、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注重人物面部表情变化,结构比例,善于强调面部肌肉与骨骼的刻画,以怒目圆睁,满目悲怆,眉头紧锁,和颜悦色,两眼似闭,一睁一闭,动静结合,给人有一种咄咄逼人之感,使之罗汉面部表情显出超凡脱俗的神情。

  手的创作表现也是非常复杂的,俗话说:“画人难画手,雕刻难雕手”,手在人物造型中属于第二表情。所以手的表情在人物中起到相关重要性,要具备三个要领:

  (1)手势动态要符合人物内在思想感情的支配表现;(2)手势动态要符合人物形体动态以及面部的协调性;(3)要熟悉并掌握不同人物手的造型和变化。

  手形手势的刻画是人物的内在感情和意向辅助手段的表现,所以在人物制作过程中,手的动势和面部表情与体态要相互吻合,达到协调统一。

  人物创作衣纹的处理

  根据动势考虑衣纹走向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衣纹的动静、刚柔、曲直、层次、疏密、高低、松紧、厚薄、宽窄、大小、长短、深浅、繁简、虚实、聚散、强弱、面与线等关系的相互结合来表现人物的神态。人物产品上的装饰能更好地点缀出人物身份和性格。

  综上所述,扬州玉雕作为中国玉雕艺术的杰出代表,其人物创作技法不仅继承了传统玉雕的圆润浑朴与儒雅灵秀,更在创新中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本文从选料、形体处理、姿势类型、脸手刻画及衣纹处理等维度系统阐释了人物创作的核心要素:选料遵循色泽明快、硬度高、密度紧细、质地温润纯净无瑕疵、无伤痕五大标准,为人物塑造奠定物质基础;形体处理强调绘画能力、比例准则(如“立七坐五盘三半”)、结构比例、主次构图、层次繁简和手法统一六大要求,确保造型生动和谐;姿势类型涵盖站、坐、行、游等,通过体型美、风韵美和衣纹美的融合,展现仕女的典雅与灵动;而形神兼备的宗旨,则体现在对人物内在情感的精妙捕捉,尤其是脸部的时代气息、头型比例及五官刻画,以及手势的动态协调,辅以衣纹的动静、疏密变化,共同诠释了东方艺术的深邃魅力。扬州玉雕人物创作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对东方美学精神的升华,其精湛工艺为世界艺术宝库增添了璀璨一笔。未来,应进一步挖掘材料多样性,深化跨学科研究,推动玉雕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创新与发展,使之成为中华文化自信的有力载体。

  作者:陆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