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在欣赏一件核雕作品时,从直观上领略了核雕艺术品的图案造型,但从深层次来看,与其说欣赏的是作品造型体现的神韵美,更是这种美背后体现出的作品意境。核雕作品的意境并不是虚玄之物,笔者从材料特性、题材内涵、空间布局以及雕刻技艺这几个方面,浅谈核雕作品意境的创作路径。
关键词:核雕、意境、雕刻
我们在欣赏一件核雕作品时,从直观上领略了核雕艺术品的图案造型,但从深层次来看,与其说欣赏的是作品造型体现的神韵美,更是这种美背后体现出的作品意境。意境作为核雕艺术的灵魂,营造是一项融合选料、立意、布局、雕工的系统工程,想要提升作品的意境,创作引人入胜的核雕作品,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核心路径入手:
一、因材施宜:与材料深度对话
首先,我们要读懂大自然馈赠, 每一颗橄榄核都来源于大自然,可以说每一颗橄榄核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橄榄核的大小、形状、纹理、色泽乃至岁月赋予的包浆,都蕴含了独特的语言。比如按地域分广东乌榄和福建油榄两大类,广东乌榄核壁厚、密度高,适合精雕细刻,尤其是它的“红润包浆”特性,因此陈年老核最受推崇;福建油榄则突出油性足、易盘玩的特点,但核壁较薄,选择复杂题材导致雕穿。又如单核和怪核,我们雕刻师一般使用单核进行雕刻,怪核则因为外形稀奇古怪,一般不作为雕刻用料,鲨鱼背、二花三花这类异形核,因其稀缺性而作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会被人们直接作为艺术品欣赏。
我们在创作前,需要反复揣摩橄榄核的特性,是圆核的饱满、小核的玲珑,还是怪核的奇崛?因此深度理解是创作的基础。
一方面要巧思化“怪”为奇,我们在面对形状不规则的“怪核”的时候,必须摒弃常规的思维束缚,不再是遵循程式化地以核雕作品中段为雕刻主要部分,而是要看到怪核独特的外在轮廓,将外形视为激发灵感的源泉,再以大胆构思巧妙转化,自然地融入题材表达,让怪核外在轮廓的“限制”,升华为作品的独特标识。另一方面要尊重自然之美,应该要珍视素核的天然色泽和包浆,比如圆核的外形决定它更适合创作头像题材,应该根据特点适配合适的题材,让材料本身的特性成为意境的一部分。
二、立意高远:赋予题材灵魂深度
人们在观赏一件作品时,首先看到的是作品的外形,我们作为当代核雕雕刻师,要让作品的外观引人入胜,就要在题材上追求新颖与深度。一件立意高远、内涵丰富的作品,方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想。
题材是意境的载体,而核雕作为我国传统的手工技艺,在选材上绕不开传统图案。但是我们在设计核雕图案的时候,可以避免对传统题材中的图案造型进行简单复制,而是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哲学或情感意蕴,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深入研究传统题材图案的造型、造型象征的意义以及这个传统题材的典故来源。力求在传统题材中注入我们对时代的感悟,思考怎样在核雕的方寸之间抓住传统题材的精神特质,或者从个人的视角来看这些传统题材,做到对核雕文化的溯源。
当然,我们在珍视历史积淀的传统题材的同时,也要对核雕进行新题材的设计,对核雕进行符合当代审美的“二次创作”,结合当下的审美元素,在传承中赋予新形态、新意境,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三、雕刻布局的掌控:构建和谐视觉韵律
橄榄核的最大特点是两端尖、中间鼓,这一外形特征注定了橄榄核的运用空间集中在中间部分,这种空间特性对雕刻图案的布局而言是巨大的挑战,但也是核雕的特色所在。
我们在设计图案布局时,要因地制宜,巧妙构图。构图必须严格依据橄榄核的形状来看,精心规划主体位置、空间分割和图案的比例关系。以最复杂的人物题材来举例,先要做好人物的“形”,也就是人物的外表,即要精准地把握头部、躯干、四肢的比例与动态关系体现出来。并且要在关键的细节处,比如人物的手指、头发丝、随身携带的配件等,这些细节的位置需要反复推敲,才能定位。又如常见的风景题材,我们在设计物象时,要明确视觉中心在哪里,从而处理好近、中、远景的透视与层次。特别是水流,在传统国画中,水流在很多时候是通过留白来体现的,我们可以通过元素的布局来引导视觉流动,例如船、鱼等,营造这些元素的动感,可以让静态雕刻蕴含动态之美,体现景色的内在韵律。如果说景物的排布没有顾及疏密,就会导致布局规划出错,景物之间就会形成空洞,或者景物之间造成壅塞。因此,要在布局上做好大小对比,以突出物象的主次,营造空间纵深感。
四、以刀代笔:精湛技艺传达神韵
笔者认为,核雕工匠的雕工是作品意境的最终呈现者。一件作品的线条如果模糊、生硬、无序,那么图案一定是缺乏视觉效果的,外形混乱的物象并不能营造引人入胜的意境。塑造图案的线条清晰、流畅、富有变化,图案就具有了“生命力”,核雕工匠就可以通过精湛的雕工,精准地传达出图案的形态和质感,让物象栩栩如生,充满动感。
核雕从业者在入行之后,需要熟练掌握浮雕、圆雕、透雕、线刻等技法,要能够精准控制雕刻的力度,做到刀法自然,深浅得宜。但刀工熟练并不代表学有所成,我们要在方寸之间展现丰富层次和精微细节,就要做到“传神”。动物需活灵活现,人物需神态自若、情感丰沛,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实际需要我们捕捉物象的气韵,比如人物微妙的表情、衣物的飘逸感等。我们作为核雕工匠,不仅手上功夫要过硬,更需深刻理解雕刻物象的内在精神,对造型的精准把控,可以让物象的姿态更为生动。例如在人物神态的塑造过程中,我们要尤其注意人物的眼神和面部肌肉的刻画,我们在雕刻观音时,要突出观音的大慈大悲、慈悲为怀,就要注意观音的神态,眼神柔和且面部肌肉要放松,才能有慈祥之态。
五、结语
于笔者而言,提升核雕作品的意境,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核雕作品的意境并不是虚玄之物,我们只需要做到对材料特性的深刻领悟、对题材内涵的深度挖掘、对空间布局的匠心经营,以及对雕刻技艺的千锤百炼,自然而然地,这些就能要素就能自然凝结成艺术结晶。
提升意境,归根结底是我们核雕工匠综合素养的体现,要求我们以敬畏之心对待材料,以思想之光点亮题材,以严谨之态规划布局,以精湛之艺赋予生命。唯有此,方能使方寸橄榄核承载万千气象,让作品的神韵之美穿越时空,打动人心。
参考文献:
[1]王景卓.陈启祥:《核雕技法及工艺创新性研究》[J].神州·上旬刊,2018.06.
[2]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范婷,1987年生,工艺美术师。2006年从业以来,坚守雕刻匠心,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