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苏作核雕的传承与创新——以观音题材作品为例

[日期:2025-07-3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苏作核雕这样需要经年累月沉淀、一毫一厘琢磨的传统手工艺,在面对如今时代快速变迁的局面时,笔者认为,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需要结合现代的审美元素,赋予这门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笔者从创作实践出发,从传统题材的新表现、雕刻工艺、发展新思路这三个方面,浅谈苏作核雕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 苏作核雕,传承,创新

    当下,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快”成为生产生活的主旋律。苏作核雕在面对如今时代快速变迁的局面时,其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留并发展传统工艺、如何设计以符合年轻一代的审美、如何在浮躁的环境中沉心创作,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

    我们作为当代苏作核雕从业者,要明白苏作核雕这一传统手工艺,需要经年累月地沉淀、一毫一厘琢磨,才能成就精品。笔者认为,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需要结合现代的审美元素,赋予这门传统技艺以新的生命力。

    一、传统题材的新表现

    苏作核雕除了精湛绝伦的刀工,引人注目的还有作品的题材,传统核雕题材多选自文人雅士、历史典故与宗教人物。作为当代核雕技艺的传承者和创作者,我们在继承先辈留下的宝贵题材的同时,可以结合当代的美学,完善作品主题,让作品适应时代的需求,迎合市场的审美。

    传统题材提供苏作核雕以灵感来源。但是我们作为当代核雕从业者,要认识到传承核雕技艺并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而是应该发挥我们所学的工艺知识,深刻把握这些传统题材的文化内核和精髓。并在这个基础上,用当代审美眼光,结合自己的雕刻技艺,去再造作品的神韵,向传统题材注入新的生命力,做到“古意新诠”。

    笔者以作品《自在卧莲观音》为例,传统的观音形象动作比较单一,一般表现为端庄持净瓶、踏莲台的固定形式。笔者在设计这件作品时,一方面,在空间营造上,笔者尝试了横向布局,扩大了观音肢体延展动作,让观音呈现半卧沉思的姿态,动作更加自然。另一方面,对观音形象进行再设计。在确定观音的面相时,笔者参考观察了唐、宋、明、清各个时期观音的不同特点,现代人不喜肃穆严厉的佛教造像,对观音的审美更偏向面相柔和的人性化特征。因此在设计观音的形象时要突出脸部神态的塑造,观音形象虽然从唐代开始为女相,但我们在设计时不能将其塑造为美女,也要避免将其塑造成庙堂式的刻板形象。尝试在保留其内核的前提下,打破传统的形象,将这一传统形象进行内容上的重构,将其成为引人入胜的新题材。

作品《自在卧莲观音》


    二、神形兼备的雕刻工艺

    传统题材是苏作核雕的基石,我们要做好一件核雕作品,就要在深刻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运用雕刻技艺向大众展现作品的新境界。但要达到这种高度,仅对作品的题材进行再创新是不够的。作品的意境营造不仅在于作品的题材,更需要我们在雕刻技法和艺术表现方面,开拓新的思路。

    笔者在创作《自在卧莲观音》这件作品的过程中进行尝试,融入写意精神。营造出观音婉约慈祥、大度雍容的气质,在动作上进行设计思考,并在人物动作和比例写实的基础上,适当吸收国画中的写意精神,在线条意境营造方面采用更为概括性的写意刀法,将作品的背景部分进行虚化,突出观音的人物形象。与写实雕刻方法不同,写意的线条更能体现出空间感。因此,笔者尝试用写意化的线条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可以增添观音形象的动感和灵气,营造出“意到刀不到”的含蓄韵味。

    在另一件作品《自在观音》的创作中,笔者通过刀痕的顿挫让线条产生韵律,变化的线条富有了动感,就能为静态作品带来生命力。在创作时,笔者先采用浮雕技法塑造人物的姿态。先精准呈现人物的细节,即观音的身姿形态、衣纹走向等,有一个明确的走向,让观音形象更加立体、生动。细节处的塑造也很重要,比如飘逸的衣摆、婉转的手势姿态、精细的配饰等。但最重要的是观音的面部,人物题材的雕刻最难的部分就在刻画神态上。通过细致的雕刻,展现出观音眉眼舒展、唇角微微上扬的五官特征,流露出慈悲与宁静的面相,才能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

    除了细致的浮雕工艺,笔者同样在这件作品中尝试适当加入写意刀法。笔者在观音的腿部细节上进行了写意化处理,结合上半身服饰清晰可见的纹理,用简洁的线条刻出自然流畅的衣褶,并随着身形的起伏而变化,一直到腿部线条,逐渐虚化。既突出衣物的轻柔质感,又强化了人物的动态美感,表现观音神韵、踏雾而来、超凡洒脱的气质。

    在橄榄核的方寸布局中,结合两种或者多种技法的使用,可以创作出独特的艺术意境,展现苏作核雕工艺的精妙。

《自在观音》


    三、发展新思路

    苏作核雕以“精、细、奇、巧”著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当代核雕从业者,要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就首先要明白传统人物的形象并不是固定的,要明白相由心生的道理,结合艺术理论知识、对生活的感悟和审美意趣,才能设计出栩栩如生的雕刻形象。

    在创作阶段,首先,我们可以尝试创新作品的主题。比如我们可以把目光投向身边,聚焦身边发生的时事热点,关注现实,创作反映社会生活,或者科技发展的题材,融入时代印记,让作品成为记录时代、表达思考的微型载体。

    其次,在创作时要注意个人情感的表达。核雕创作的过程也是我们和观赏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有个性和张力的作品才能引起大众的兴趣。笔者在创作观音形象时,每一刀的刻画满怀虔诚和敬畏,不仅因为观音题材具有文化积淀和精神信仰,更因为笔者对核雕创作本身的专注和热爱。当指尖游走在橄榄核的方寸之间,笔者就沉浸在创作的愉悦中,享受赋予橄榄核生命力、传递情感的状态,以创作作品的形式进行传递对超然境界的向往。

    最后,我们在创作中,要体现苏作技艺的精髓。作为苏作技艺的传承者和实践者,我们要将这一技艺具象化,就要通过作品向大众展示它的特征。笔者经过作品的创作实践,成功尝试把传统宗教造像,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形象。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运用写意的表现手法塑造观音造像的自在神韵,体现了苏作工艺“以形写神”的美学追求,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意境。

    四、结语

    学核雕,入门就要经过几年苦功,更是要靠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才能精通技艺。从选核到设计构思,再到打胚,最后进行精雕细琢,每一步都急不得。对“慢”的坚守,将成为苏作核雕在如今的快时代中发展的有利条件,是抵抗浮躁、成就艺术价值的核心力量,也是我们当代从业者在守正和创新之间寻求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范婷,1987年生,工艺美术师。2006年从业以来,坚守雕刻匠心,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