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微刻 书画 工艺
我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自幼便在如诗似画般的环境中长大,吴侬软语陶冶了身心,青山秀水滋养了情怀,少年时便跟随岭南派画家谢孝思习书画,十二岁即参加江苏省和全国青少年画展,稍年长时又拜上海著名篆刻家刘公伯弟子刘友石为师治印,经苏州工艺美术学院深造后便以刻印与微刻书画为业,至今已近四十年。
我不随俗从众,而是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微刻天地里循序渐进。从事微刻既不打底稿,也不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全凭自己绘画、书法、篆刻的功底直抒胸臆,抒情释怀,逐步提高自己的书画艺术修养和驾驭刻刀的能力。我先后在玉石、金砖、蟋蟀罐、紫砂茶具、橄榄核、竹子、红木等不同材质载体上微刻书画,从师法古人与师法自然相结合入手,秉承元明以来江南文人书画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风格,孜孜以求微刻艺术的探索,追求深邃的立意和挺健雅秀的笔意,在方寸之间呈现出书画秀丽博敞、镌刻自由奔放、格调清新洒脱的独特风貌。
吴门画派是传统中国画的重要一脉。明清以来,在吴地文人书画艺术家的启发引导下,苏作玉雕从仿古、摹古转而追求形神之外的神韵,逐渐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风貌。在玉石上微刻吴门画派书画是我微刻艺术的一大特色,代表作品有《富乐宫山水图台屏》《传统山水台屏》《兰亭集序》《姑苏园林胜景图》《苏州水城全景图》等。
《富乐宫山水图》以台屏的形式表现,内芯宽20厘米,高10厘米,根据明清加房山水画浓缩提炼而成。作品采用阴刻手法在细腻温润的昆仑玉上表现出富乐宫全景山水,构图饱满,气势磅礴,远山近水间天地苍茫,鳞次栉比的巍峨楼阁与葱茏的参天古树相间,宽阔的湖面上船帆点点,清新淡雅,迤逦壮美,诗情画意跃然而出。作品刻工严谨,密而有序,线条挺拔与婉转并重。左上角镌刻简介近百字,行草提按使转,自然流畅,细如蚊足。
《传统山水台屏》取明清传统青绿山水画之意浓缩提炼,历三月而成。作品由四片高20厘米,宽10厘米,厚0。6毫米昆仑碧玉作内芯,采用阴刻技法刻就。画面布局疏密有致,远山、近水、茅舍、渔舟、古树有机分布,渔夫在舟上撒网,农夫与樵夫在石桥上比肩,山水相映,云淡风轻,显现出渔樵劳作生活的场景,凸显吴门画派清新淡雅、超凡脱俗的意蕴,且每一景配刻一首诗词,镌刻刀法娴熟、细腻精微。
《兰亭集序》选用白玉为材,高厘米,宽厘米,厚毫米。作品以王羲之兰亭“修禊”事为题,方寸之间镌刻出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相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水边嬉游、赋诗的场景,表达出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文人们饮酒赋诗的欢乐之情,简练的轮廓线勾勒出各个人物的形象姿态及花草树木等;其上阴刻王羲之《兰亭集序》全文324字,行草字体虽小却清秀流畅,既体现出微雕表现书画艺术的意境与神韵,又突出了苏作玉雕精雕细刻的艺术特色。
如果说《富乐宫山水图》和《传统山水台屏》《兰亭集序》是对传统山水画艺术的提炼演绎,那么《姑苏园林胜景图》《苏州水城全景图》则是对姑苏风情的真情描绘。
《姑苏园林胜景图》为三联立屏,取昆仑白玉为材,以阴刻技法刻就,内芯共99厘米长,4。8厘米高。作品汇聚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虎丘、盘门、寒山寺等十余个园林和名胜的三十多处景点,如拙政园的香洲,留园的冠云峰,狮子林的假山,虎丘的云岩寺塔,盘门的水陆双门、古吴门桥和瑞光塔三景,寒山寺的钟楼等,组成一幅苏州园林与名胜的长卷。画面构思严谨缜密,布局开阔疏朗,通过虚实、浓淡、繁简显现近景、中景与远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树阡陌错落分布,呈现出迤逦连绵、清新秀丽的景观风貌。
《苏州水城全景图》由五块墨玉组成,宽105厘米,高25厘米,厚5厘米,运用阴刻技法刻就。作品以中国画长卷的形式浅刻苏州水城全景,将姑苏城内外的湖光山色、城池村镇、人文古迹、水乡田园高度浓缩于方寸之内,画面开阔,布局疏朗,镌刻精致,气势如虹。卷首刻有吴䍩木书写“苏州水城全景图”七个大字,其下镌刻书画家崔护所作水城图卷赋词计130余字,笔走龙蛇、细如蚊足。
我还尝试在其他材质上镌刻书画,如猛犸牙微雕山水诗文屏、蟋蟀盆微刻《古韵今风姑苏十八景》等,
《猛犸牙微雕山水诗文屏》,高14厘米,宽7。5厘米,在坚实细密,色泽柔润的猛犸牙质地上施以细刻,中心镌刻明清山水图画,近景,湖畔山石、花木,楼阁掩映;中景,山峦巍巍,亭台高耸,花木扶疏;远景,山脉蜿蜒,碧波荡漾,白底黛画泾渭分明,深浅浓淡、轻重顿挫尽显刀底。四周以行草书体镌刻唐诗三百首,绵密齐整,字字劲健,每字仅在毫厘之间,约0。08平方毫米。诗书画相映,倍显雅趣。
蟋蟀盆微刻《古韵今风姑苏十八景》,在腰鼓型蟋蟀盆的圆形环面上用微雕阴刻填色的艺术形式演绎风华千年的姑苏古典园林和名胜古迹景观,以及当今姑苏城的标志性建筑,包括虎丘、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纲师园、环秀山莊、怡园、耦园、朴园、半园、天平山莊、寒山寺、盘门、双塔、北寺塔、东山雕花楼和东方之门与苏州博物馆新馆等十八景。在每个景观仅4X2厘米的范围内,将曲径幽深的亭台、清秀俊逸的湖石、满院的花团锦簇与水池中的点点碧莲贯穿起来,并加以填色,呈现出处处春色满园、生机勃勃的景象,构成了一幅白发苏州、现代苏州的壮美画卷。顶部一圈以行书镌刻每个景观简要介绍共近千字。字体起承转合质朴自然,密而不乱、有条不紊,笔情墨意、枯湿浓淡酣畅淋漓。
回首数十年从艺生涯,感触良多,体悟颇深,深感要做好一件事实属不易。一是要注重学习,做到融会贯通。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微刻艺术并不大众,却特色鲜明、内涵深厚,需要深入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等领域不断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我常年练习书画,涉及山水、花卉、园林风景等,追求气韵生动的画面和清新脱俗的格调,力求艺术感染力和美学思想的统一。如果没有持之以恒地练习书画,就不可能将传统书画的笔情墨意表达得如此酣畅淋漓。二是要勤于磨炼,做到得心应手。我信奉“人要有所执,方能有所成”的理念,别人用笔绘画、书法,我却以刀代笔直接镌刻,心感手应,诗画相映。我的行刀具有精准的控刀能力,能够意到笔到,心感手应。所刻书体以行书为主,提按使转,自然流畅,抑扬顿挫,游刃有余,金石味、碑帖味浓厚。如果没有多年篆刻的历练,各类载体上的微刻实践,就不可能在书法绘画镌刻的领域里自由地转换及融合。
参考书籍
1、《苏州工艺美术》,主编:汤钰林,文汇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2、《东吴文库·雕镂凝章》,作者:单存德,凤凰传媒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作者简介
华建伟,号剑石,男,江苏苏州人,1958年出生,大专,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先后师从苏州画家谢孝思和上海篆刻家刘公伯弟子刘友石,从事篆刻、微刻四十余年。曾受苏州市政府委托为外国政要及知名人士治印,先后随苏州市长赴加拿大、日本开展文化交流。作品洒脱奔放,自成一格,先后获得各级专业评比金、银奖,其中《园林微雕》被苏州园林博物馆收藏,《传统山水台屏》被北京京西宾馆收藏。2016年入选苏州市姑苏区技能名师工作室,同年入围《手工艺当代人物志》翠玉珠宝A类推荐名单,并于2018年9月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