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在当代工艺创作中的融合与创新——以东海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为例

[日期:2025-07-3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商周时代,传承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东海金银细工以传统技艺为基础,融合了珐琅工艺进行创新,形成色彩绚丽、款式新颖的多元化风格,产品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深受市场青睐。如今,东海县拥有近百家金银首饰工坊,在水晶文化产业发展及文旅融合的推动下,东海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不断提升,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以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印为代表的相关传承群体,积极探索“传统为本·创新为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助力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关键词:金银细工;珐琅工艺;工艺创新;非遗传承

    在当代艺术创作形式日益多元的发展浪潮中,如何实现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成为亟待探索的核心命题。金属工艺与珐琅工艺作为承载着中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积淀与独特艺术语言的传统技艺,其当代创新尤为关键。本文以东海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为切入点,聚焦其“精、准、美”的独特风格——以精细入微的制作、精准传神的造型、材美工巧的审美为基底,深入论述当代金属与珐琅工艺融合作品的实践创新路径。通过资料查阅、案例研究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这一融合实践的发展脉络、技术特征与表现形式,不仅为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更对其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前瞻性展望,助力古老技艺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

图1“金辉银缕·鎏光凝萃”为主题的东海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作品展,在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出


    一、劳动人民的匠心传承:东海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作品精美绝伦,是历代金银工匠高超技艺和智慧的结晶。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起源于商周时期,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东汉时期,掐丝、累丝、炸珠、焊接、镶嵌等精细工艺大体完备,唐至清的1000多年间更臻完善。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从材质角度可分为:金、银、铜等贵金属材料与各种宝石进行镶嵌结合。从工艺角度可分为:金属首饰制作、首饰蜡模雕刻、3D首饰建模、首饰浇铸与抛镀等。要求制作者具有精湛的工艺,较高的造型能力和艺术素质。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包含绘图、雕塑、翻模、拼装、焊接、灌胶、绘錾、表面处理、镶嵌、装配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手艺人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在传承中逐渐形成了精、准、美的风格。“精”主要指精细,这也是金银细工最主要的特点。有的细工摆件薄如蝉翼,纹饰雕刻细如发丝,制作极为精巧细致。“准”主要指作品形体准确、纹饰结构到位、神态逼真。细工制作中,对作品结构准确度的把握是靠手艺人多年的经验积累来完成的。“美”主要指手艺人在制作中,能有效地把握材料,并能把金属材料内在的质朴和坚韧激发出来,体现手工艺的“材美工巧”的造物思想。

    连云港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从传统青铜器浇铸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未中断绵延至明清时期,古海州盐商大贾(1893年),第一代传承人王焕铜在苏州习得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回到老家开设王记金银店,全家从事金、银、铜器加工,传承至今已有五代。传承群体主要集中在东海县水晶市场并辐射全国,目前主要传承人有王印、王凤和、姜思宇、王朝阳等。2023年,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东海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JS-05-Ⅷ-0069)。

图2《仿明金镶宝钿花鸾凤冠》作者:王印


    二、指尖上的贵族艺术:珐琅工艺

    在漫长的人类工艺长河中,珐琅工艺以其独特魅力与精湛技艺,始终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尊贵地位,宛如皇冠上熠熠生辉的明珠,闪耀着独属于自己的华彩。

    珐琅工艺起源久远,可追溯至公元前1200年前,在公元前11世纪塞浦路斯库伦古剧场的古墓中出土了一根权杖,以及塞浦路斯的库克利亚迈锡尼古墓的6枚戒指,在这些出土的物品上发现了金属胎和釉料烧制工艺,由于当时工艺不成熟,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存的不完整的一部分。所以我们通常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珐琅发源于古希腊。

    在公元4到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以及东罗马帝国这段时期,珐琅工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的经济趋于稳定,另一方面罗马人非常喜欢蓝色的宝石,我们所熟知的青金石和绿松石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因此会有用珐琅效果来代替珍稀宝石的现象。古代中国人称当时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为拂菻,今天珐琅的叫法是源自当时“拂菻”的音译,

    在11、12世纪,波斯和伊朗的很多手工艺品沿着丝绸之路流入我国,13世纪末,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以后,蒙古军队曾席卷欧亚大陆,为元朝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征战中,唯技艺工匠幸免于难。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珐琅技艺在此时传入到了中国,而后在明朝得到了大发展,尤其是在明朝景泰年间,故而被之为“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

    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洗礼,珐琅工艺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为之倾心。它不仅是艺术与工艺的完美融合,更是人类追求卓越、崇尚美好的精神象征。在未来的时光里,珐琅工艺也必将继续在艺术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传承着这份跨越时空的极致之美。

图3《茶山花》高温掐丝珐琅圆盘作者:王印、姜思宇


    三、传统技艺的华丽碰撞:金银细工邂逅珐琅工艺

    在传统工艺的璀璨星空中,金银细工与珐琅工艺犹如两颗耀眼的星辰,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当它们相遇,一场华丽的艺术盛宴就此展开。

    金银细工,历千锤百炼,铸绕指柔之磅礴,其作品清雅精妙之姿;

    珐琅工艺,经八百高温,凝宝石光之瑰丽,其作品坚莹耐久之质。

    金银细工与珐琅工艺的结合堪称天作之合。在金银器的制作中,运用珐琅工艺进行装饰,能为原本单调的金银增添丰富的色彩与独特的质感。比如采用掐丝珐琅工艺,在金银器表面掐出精美的花丝图案,再填入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烧制,使金银器呈现出色彩斑斓、晶莹剔透的效果;画珐琅则可在金银器表面直接绘制细腻的图案,如同在金银画布上创作艺术画作。

    金银细工与珐琅工艺的完美结合,为东海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注入了全新活力,使其绽放出夺目光彩。这种融合不仅让作品在造型与工艺上达到极致,更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

    在造型设计上,东海金银细工巧妙融合两种工艺优势。以金银细工的掐丝、累丝、镶嵌技法,勾勒出灵动优美的造型轮廓,将花鸟鱼虫、传统纹样刻画得栩栩如生。珐琅工艺的加入更是点睛之笔,通过掐丝珐琅,在金银胎上勾勒图案,填入釉料烧制,形成绚丽画面。二者结合,让作品兼具金银的华贵与珐琅的绚丽,视觉效果美轮美奂。

    正因如此,东海金银细工制作的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国内市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和消费者的目光,成为馈赠亲友、装饰人体的佳品。在国际市场上,这些作品也凭借着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东方美学韵味,赢得了广泛赞誉。它们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工艺的高超水平,更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让世界领略到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金银细工与珐琅工艺的结合,是传统工艺相互交融、创新发展的典范,既传承了古老工艺的精髓,又创造出更具魅力的艺术作品,让传统工艺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4《蝶恋系列》高温珐琅胸针作者:王印


    四、景泰蓝工艺的华丽新生:掐丝珐琅画

    掐丝珐琅画源于“燕京八绝”之一的景泰蓝工艺。景泰蓝工艺文化艺术价值极高,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但在信息时代,因其曾长期作为皇家重器深藏宫廷,宣传手段缺乏创新,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甚少,传承保护意识不足,且技艺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为挽救景泰蓝这项濒临失传的工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它,景泰蓝大师们经过不断的研究尝试,成功将绘画形式引入景泰蓝工艺中,形成了绘画与景泰蓝工艺相结合的新画种——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简称:掐丝珐琅画),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该画种以金属丝(金、银、铜、氧化铝丝)为线条,珐琅釉料为颜料,要先后经过设计、绘图、掐丝、点蓝、固釉、配框、装裱等十几道纯手工工艺。纵观全画,金丝鲜艳夺目,博人眼球,如同黄金一样华丽,给人一种富丽堂皇之感,让人感到气势非凡。而它上色使用的珐琅釉料大多产自矿物质石料本身,因此画面整体的颜色不仅纯正通透,色鲜亮,且带有特殊的颗粒质感,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这些特点使得掐丝珐琅画不仅具有强烈的装饰感和民俗感,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民间美术鲜明的艺术特色,使得它能在中国民间美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掐丝珐琅画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它的出现不仅使得景泰蓝这门宫廷技艺以全新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寄予着匠人传播景泰蓝的期望。当下,青少年群体被视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承担着继承与发扬的使命。为了使掐丝珐琅画能在年轻群体中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发扬,将其引进校园、社区是当前文化传承保护活动的重要路径,国家更是多次在相关文件中倡导学校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例如,2021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了全面要求,也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推动非遗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得到传承和弘扬。

图5《杜鹃花》掐丝珐琅画作者:姜思宇、王印


    五、结语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珐琅工艺等传统技艺,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沉淀的智慧结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从东海金银细工历经千年传承,在匠人们的手中延续“精、准、美”的风格;到珐琅工艺跨越地域与时空,从古希腊起源,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绽放光彩;再到金银细工与珐琅工艺的完美邂逅,碰撞出令人惊艳的艺术火花,以及掐丝珐琅画让传统景泰蓝工艺重获新生,走进大众视野。这些传统技艺不断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既坚守着古老工艺的精髓,又适应时代需求焕发出新活力。它们不仅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更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者,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在新时代,我们更应珍视这些传统技艺,推动其走进校园、社区,让青少年成为传承的主力军,让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传统工艺永续流传,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闪耀璀璨光芒。


    作者:王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