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意趣壶;紫砂造型;筋纹器;造型语言;传统工艺;创新设计
一、紫砂《意趣壶》的创作
紫砂《意趣壶》有一枚四瓣圆形壶钮,圆平壶盖,压盖式,壶颈直升,将壶口与壶身区别开来,壶身则同壶钮呼应,同为四瓣,但与常规的筋纹器所不同的是,其囊瓣的块面相对独立,壶身特别具有张力,线条强劲且前后左右对称,壶流为短直流,暗接壶身;壶把是素润的圈耳把,同样以暗接法与壶身构建流畅的线条,整体意趣盎然,超脱出了常规的筋纹器做法。这样的做法在继承传统筋纹器造型基础上进行大胆突破与创新。整件作品以“意趣”为名,蕴含了这件作品营造意境的独到追求。
细节上《意趣壶》壶钮采用四瓣圆形造型,层次分明,宛若初绽的花蕾,既富有装饰美感,又在视觉上与整壶主题形成呼应。壶盖为圆平造型,采用压盖式结构,与壶口紧密贴合,使整体轮廓更显规整端庄,同时赋予壶盖良好的实用功能。壶颈设计为直升式,其挺拔的线条将壶口从壶身中清晰地划分出来,形成明确的结构界限,在视觉上增强了壶体的层次感,使整器更加挺拔有力。
这把壶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壶身筋纹造型的处理。不同于传统筋纹器多采用柔和过渡的流动曲线,《意趣壶》在壶身的四瓣囊筋上呈现出更为立体和独立的块面感,四瓣设计严谨对称,线条硬朗有力,仿佛肌理清晰的花瓣紧贴壶壁,自壶肩自然向下延展至壶底,使壶身在张力中蕴含力量与张扬。每一瓣筋纹之间的过渡既有节奏感又不过于生硬,表现出作者在构图处理上的成熟掌控能力,整体器型大气而富变化。短直流的设计与壶身采用暗接法,使得流嘴从结构上显得更为整合统一,无过多衔接痕迹,线条从壶身自然延展而出,直截了当,体现出果断和利落的美感。流嘴的短小精悍与壶身的四瓣张力形成对比,在形式美学上形成张弛有度的视觉节奏。壶把则为素面的圈耳把,亦采用暗接方式连接壶身,与壶流遥相呼应,流畅柔润的曲线为整体造型增添一份稳重与圆融,其弧线自然贴合握持之手势,兼顾实用与美观。壶把的设计不仅是功能性构件,更是在造型语言上对整器“意趣”的再次延展,使得整件壶在刚柔并济之间构筑出独特的形态语汇。
从整个结构来看壶钮至壶底各部位过渡自然、结构清晰、工艺娴熟,以清晰独立的囊瓣线条塑造出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感,将传统工艺的细腻与现代审美的张力巧妙结合,既有传统器物的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思想,古今融合是当下工艺美术创作的趋势,复古是传承,创新是未来,只有两者兼备才能塑造出一件极具观赏性、文化性与工艺性的紫砂艺术佳作。
二、《意趣壶》文化趣味及审美
从文化层面来看,《意趣壶》继承并发展了紫砂壶中筋纹器的传统形式,采用四瓣设计,寓意四象平衡、方圆并济,体现出东方文化中对和谐与对称的追求。壶钮与壶身呼应,延续了经典紫砂壶结构,承上启下,彰显了圆融,和谐的紫砂文化内核。在趣味性设计方面,作品脱离了对筋纹器一贯柔美线条的依赖,转而以块面分明的四瓣壶身构建出一种具有张力的器形美,使壶体既有骨力,又具神韵,视觉上更富变化。流与把的设计暗接于壶身,使得整件作品线条流畅自然,如同行云流水,呈现出含蓄而不失动感的造型节奏,这种设计语言带来了造物者对“意”与“趣”的独特感知,也营造了一种朴中见巧、简中见奇的趣味格调。
《意趣壶》将刚与柔、圆与方、虚与实等对立美学元素巧妙统一,形成了一种极具现代感的东方美学表达。壶身线条挺拔而不失温润,囊瓣之间的转折自然有力,整把壶并不局限于传统工艺的规范,更重视传统器物背后的思想表达。这种对“意趣”的巧妙营构,营造出极具东方文化的审美,不是简单的形体堆砌,而是建立在对文化精神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表现。
当代紫砂的文化趣味基本是建立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的,但是其审美却要服务于现代人,这两者本是相互冲突,但偏偏合理地存在着。这是由于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水平事实上落后于高速发展的科技、经济,人们需要从过去寻求足够的精神填充,所以复古题材的工艺美术品就成为满足这一精神文化需求的绝佳载体。从文化趣味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并不缺乏,缺的是艺术化的加工以及表现,很多传承悠久的中国文化遗产在经过创新思维的包装下往往会诞生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这一点在美术领域尤其明显,紫砂陶艺是中国陶瓷艺术的分支,也是中国美术的分支,在紫砂中寻求美的存在,创造美也需要创新的思维,将复古的样式,熟悉的符号转化为当代人喜闻乐见的形态,这需要当代的创作者有着更广阔的视野,更灵活的技艺运用,以及更巧妙的工艺美术融合。这样的作品审美是其核心,趣味则是其中调味,用趣味吸引观众,用深层次的美来打动人心,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结语:紫砂《意趣壶》以其独特的造型设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实现了传统筋纹器的当代表达,展现了紫砂艺术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创新活力,筋纹器的创造也能在旧有的筋纹结构中求新求变。作品在保持器型严谨结构的同时,通过形与意、工与艺的融合,体现出作者对传统工艺精神的继承与突破,也彰显了其在器物文化审美上的独到理解。通过对这件作品造型、审美的细致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认识紫砂造型语言的创造轨迹,也为当代紫砂创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参考。未来的紫砂艺术,应继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寻融合的可能,让更多具有文化温度和审美高度的作品不断涌现,延续紫砂艺术的非凡魅力。
参考文献:
[1]林一卿.紫砂壶的文化底蕴与创新发展探究[J].艺术科技,2022(12):33.
[2]蒋燏玥.宜兴传统紫砂壶装饰纹样设计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23.
作者: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