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作者创作的《荷韵》香插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创作上的材料、造型、雕刻技法以及文艺特色等方面的特色,分析小件作品创作的基本法则。
关键词: 玉器小件 创作
扬州玉雕作为中国玉雕艺术的重要流派,历经千年传承,形成了 “浑厚、圆润、儒雅、灵秀” 的独特艺术风格。而荣获 “艺博杯” 金奖的荷韵香插,更是将这一风格精髓与时代审美巧妙融合,成为当代扬州玉雕小件创作的典范之作。
一、材质运用:顺势而为,天人共生
这件荷韵香插在材质选择上尽显扬州玉雕 “因材施艺” 的核心智慧。其选用的玉石呈现出天然的黄白双色渐变,雕刻师未对原石肌理做过多干预,而是以近乎敬畏的态度顺应材质本真。黄色部分色泽温润如蜜蜡,被雕琢成舒展的荷叶,叶脉间自然的色浓色淡恰似晨露未干的鲜活质感;白色部分纯净似凝脂,化作含苞待放的荷花,玉质的通透感让花瓣边缘呈现出朦胧的光晕,仿佛月光洒落在花瓣上的诗意留白。
这种材质运用绝非简单的 “按色分料”,而是深层次的文化表达。黄与白的色彩对比,既符合传统美学中 “金玉相生” 的吉祥寓意,又暗合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 的品格象征 —— 黄色如大地的厚重滋养,白色似清水的洁净升华。玉石天然的绺裂被巧妙转化为荷叶边缘的自然卷曲,细微的棉絮则成为花瓣上的晨霜痕迹,真正实现了 “玉有瑕而艺无瑕” 的境界,展现出扬州玉雕师对材质的极致理解与尊重。
二、造型设计:虚实相生,意趣盎然
荷韵香插的造型突破了传统香插 “重实用轻意境” 的局限,构建起 “形、意、用” 三位一体的审美体系。整体构图采用 “S” 形曲线贯穿,荷叶从底部蜿蜒向上,至中部微微翻卷形成香插插孔,顶端自然垂落的叶尖与斜出的荷茎形成巧妙呼应,既符合力学平衡原理,又暗合传统绘画中 “气韵生动” 的章法。
在细节处理上,扬州玉雕 “圆雕与浮雕并重” 的技法特点尤为凸显。荷花花瓣采用圆雕技法立体塑形,层层包裹的弧度精准还原了花苞将绽未绽的张力,指尖轻触便能感受到花瓣边缘的圆润过渡,全无棱角生硬之感;荷叶表面则以浅浮雕勾勒叶脉,主脉粗壮有力,支脉纤细如丝,疏密有致的排列既遵循植物生长规律,又通过线条的虚实变化营造出光影流动的效果。最精妙的是花蕊部分的镂空雕,细小的玉丝相互勾连,形成通透的蜂窝状结构,点燃线香时,烟雾从花蕊间袅袅渗出,宛如荷花吐纳的芬芳仙气,虚实之间将 “荷风送香气” 的意境具象化。
实用功能的融入堪称神来之笔。香插插孔隐藏在荷叶翻卷处,孔径大小精确适配线香规格,插孔边缘打磨得圆润光滑,既避免香灰散落污染作品,又不破坏荷叶的整体形态。当香插静置时,是一件赏心悦目的玉雕摆件;点香时,便化身为营造雅致氛围的文房清供,这种 “静为观物,动为养心” 的设计理念,正是扬州玉雕 “雅俗共赏” 风格的生动诠释。
三、雕刻技法:精工细作,气韵内敛
荷韵香插的雕刻技法集中展现了扬州玉雕 “工不厌精” 的技艺追求,圆雕、浮雕、镂空雕、阴刻等多种技法的融合运用,达到了 “无工不细,无处不精” 的境界。荷花花瓣的雕刻采用 “薄胎工艺”,最薄处仅 0.3 毫米,在灯光下能透出清晰的指纹轮廓,这种在坚硬玉石上实现的 “柔化处理”,需要雕刻师同时具备极致的耐心与力度控制能力,是扬州玉雕 “稳、准、狠” 技法精髓的当代演绎。
荷叶的叶脉处理堪称微观雕刻的典范。主脉采用阴刻深线,截面呈 “V” 形,增强立体感;支脉则用浅浮雕阳线,线条细如发丝却挺拔有力,从主脉向边缘逐渐变细直至消失,精准还原了真实叶脉的生长逻辑。更令人称奇的是荷叶背面的绒毛质感,通过 “麻点雕” 技法在光滑玉面上雕琢出细密的点状纹理,触摸时能感受到细微的凹凸感,却丝毫不见刀痕,这种 “既见功夫,又无匠气” 的技法,正是扬州玉雕 “藏巧于拙” 的高明之处。
四、文化内涵:以物载道,生生不息
荷韵香插的艺术魅力,最终落脚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品以荷花为核心意象,承载着多重文化隐喻: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是佛教 “莲台坐佛” 的圣洁象征,又是儒家 “出淤泥而不染” 的君子符号,更是民间 “莲生贵子” 的吉祥图腾。雕刻师将这些文化元素熔于一炉,却又不着痕迹 —— 荷叶上隐刻的 “卍” 字纹与佛教寓意呼应,荷花含苞的姿态暗合儒家 “中庸之道”,而叶底暗藏的一对鸳鸯,则寄托了民间对美满姻缘的祝福。
这种文化表达并非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通过玉雕语言实现的意境升华。当香雾从荷花中心袅袅升起,穿过镂空的花蕊,萦绕在荷叶间时,形成 “香随玉动,玉伴香幽” 的动态景观,让人联想到宋代词人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的咏荷名句。香插底部阴刻的 “荷风” 二字,笔力遒劲却不张扬,既是作品的点睛之笔,又似与观者的隔空对话,将文人雅士 “以香明志,以玉养德” 的生活哲学娓娓道来。
从材质运用的天人合一,到造型设计的虚实相生,从雕刻技法的精工内敛,到文化内涵的古今交融,荷韵香插完美诠释了扬州玉雕 “技以载道,艺以弘德” 的艺术追求。它不仅是一件技艺精湛的工艺品,更是一扇窥探扬州文化精神的窗口,让人们在欣赏玉雕之美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五、玉雕创作理念在香道赛道的创新
从这件作品的创作中,我也在探索玉雕技艺在香道赛道的创作,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努力:从单一器具到复合型香道美学载体的开发。比如高端花薰系列。可以借鉴国家级珍品「含香聚瑞」的套料工艺,开发多层螺口衔接的球形花薰,以和田玉、翡翠等材质雕刻扬州瘦西湖、何园、个园等地域文化符号,内置可拆卸香盒与温控装置,实现「焚香 - 观赏 - 收藏」三位一体功能。此类产品可定位高端礼品市场。便携香插设计:针对年轻消费群体,采用岫玉、独山玉等中低价位玉石,设计「运河十二景」主题香插 —— 如将文峰塔造型与香插结合,利用玉石天然纹理模拟塔身砖纹,香插孔洞设计为船帆形状,点燃线香时烟雾从「船帆」飘散,形成「运河行舟」的动态意境。此类产品可通过直播带货,进行市场拓展,形成销售渠道与空间开发。玉质香器套装:包含香勺、香铲、香夹三件套,以扬州玉雕「薄胎工艺」打造,表面阴刻扬州八怪书画小品,搭配定制香方(如「个园竹露香」「瘦西湖荷韵香」),形成「器 - 香 - 艺」一体化体验。参考故宫「暗香盈袖花囊手镯」的爆款逻辑,此类产品可通过「非遗 + 文创」联名模式,进入文旅伴手礼市场。香道教学工具:开发「玉雕香道研学套装」,包含迷你玉质香炉、香粉压制模具、香道礼仪手册,配合 AR 技术扫描玉器上的二维码,可观看扬州玉雕大师演示香道器具雕刻过程与香文化历史,促进香道作品与香道真正融合发展。
扬州玉雕作为传统产业,但是创新也刻不容缓,新的赛道的不断融入,既给扬州玉雕以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也是新的市场和发展方向的拓展,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将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许红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