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常州留青竹刻的艺术性发展

[日期:2025-08-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常州留青竹刻是常州的宝贵文化遗产,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但与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一样,它也面临着逐步衰退的命运。对于那些致力于研究本土民族艺术的学者而言,寻找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路径无疑是一个紧迫的议题。将民族民间艺术的独特性与当代社会文化相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策略。对于常州的留青竹刻艺术来说,与社会的审美观点相结合的不仅仅是其外在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高雅和高尚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常州留青竹刻;民间艺术;大众文化

    引言

    在江苏省常州市,民间美术中有三大珍宝:常州梳篦、常州留青竹刻以及乱针绣。常州的留青竹刻工艺既高雅又独特,它是一种在架上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实用功能的民间艺术。由于这两种特性,它在古代最初被用作文人墨客文房用具的装饰材料。留青竹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统的竹刻技艺,它最初在唐代被引入,并在明代晚期达到了巅峰,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常州市的自然环境与留青竹刻所散发出的高雅气质非常匹配,这使得常州留青竹刻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已经成为常州的三大宝藏之一。然而,作为土生土长的常州本地人,我观察到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掩盖了留青竹刻的辉煌。展台上展示的留青竹刻就像是被遗忘的文明遗产被展示出来。尽管留青竹刻已经呈现出被时代淘汰的迹象,但这也足以证明它已经变成了少数人所拥有和选择的一种商品和艺术品。从年轻人的审美角度来看,留青竹刻的创新性将会持续增加。

    1常州留青竹刻的艺术性

    常州留青竹刻,作为常州的三宝之一,融合了绘画、雕刻和工艺,是一种罕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运用刀的技巧,在非常薄的竹片上使用刻刀进行绘画,将水墨的朴实韵味融入作品中。国画的线条和虚实在对竹片材料特性的熟练掌握下,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作品。但是,这种民间工艺在大众的视野中并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特别是在当前的网络时代,常州地区的常州留青竹刻被新事物和新时尚的浪潮淹没,各个行业都在寻求网络的曝光度,因此,留青竹刻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常州的艺术展现了浓厚的江南特色,其简朴而又不失精致。通过对文献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常州的留青竹刻工艺是为了迎合文人的高尚品位而制作的,它具有小品的特点,颜色柔和,充满了笔墨的韵味。当你欣赏留青竹刻的艺术作品时,通过对其所描述的四季景色和神秘的透视空间的深入体验,你会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令人心情舒畅的完美环境中。

    竹刻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深受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强调中国画的气韵和古法的笔法。尽管中国绘画艺术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其他艺术形式,但从花卉植物的角度看,竹刻技术能够非常精准地展现花叶的层叠关系。这种细致的描绘方式使得山水更像是虚实相生、飘逸高远的画作,虽然失去了宏大的气势,但仍然展现出文人雅客笔墨间从细微之处洞察大局的风雅格调。从色彩角度分析,画面中的色调既受到了“重墨轻色”的古代中国审美观念的深刻影响,同时也与留青竹刻所使用的材料属性息息相关。在创作的初期,竹刻的线条和造型是由创作者精湛的刀工所决定的,但在后期,画面的空间布局、明暗的变化和色彩的层次并不是完全由人为因素所决定的。雕刻完成后,竹子表面的竹肌暴露在空气中并发生氧化,这种氧化过程产生的自然色差赋予了留青竹刻独特的美感。随着时间的推移,竹肌的颜色通常会逐渐加深,最终展现出一种深似琥珀的美丽和醇厚的色泽。通常,放置在架上的艺术作品会有红木作为底座,这种设计在与画作装裱相似的加持下,显得更为高贵和简朴。观察常州这个城市,我们可以发现留青竹刻代表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吴越文化的熏陶下,它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纯真与自然,以及与世俗大众的和谐共生。它既展现了文人的高尚气质,同时也流露出与尘世相似的温柔。在过去的文化传播中,温婉女子常被用作比喻,这无疑放大了其温和的特质,但同时也忽略了那种“既有诗意又带有狂热和温文”的氛围。这种以女性为中心的文化展现也反映在常州市对青果巷等地的古老建筑遗址的翻新工作中。

    2常州留青竹刻的发展困境分析

    2.1无法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它的长处和短处是相辅相成的。正如前文所述,常州这座城市和常州留青竹刻都具有一种源自过去的古朴而雅致的气质,但这种气质必须与常州城市迅速发展的商业化程度相适应,才能持续存在。现在的时代已经不再是文房四宝盛行的年代,常州留青竹刻所散发出的文人气质和高尚品质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年轻人在时尚潮流中的精神追求。它所展示的主题和内容与现代生活有着明显的距离。因此,古典情怀中的高雅和浪漫元素需要经过娱乐化和批判性美学中所描述的“文化工厂”的改造,才能得到大众的广泛接受、认同和应用。而用留青竹刻出的“雅”字显得过于简单和古老,好像散发出一种不能被改变、不能被消费的高贵气质。如果把留青竹刻视为一种艺术创作,与现代艺术相比,它很难与观众产生深厚的情感共鸣。

    2.2无法成为大众消费的商品

    从现实状况来看,留青竹刻艺术的传承不仅依赖于大师们的手艺传承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主要依赖于那些愿意为此投入巨资的古玩爱好者。考虑到民间美术的传承情况,政府正在通过学校和社区等途径采取一系列的推广措施。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它可能与当前大众的审美品位产生脱节。尽管现在还有一部分人可能会继续追求这种古朴的审美风格,但随着年轻一代的审美品位逐渐成熟,我们必须深思这种民间艺术的繁荣是否会随着过去的人们被未来的审美潮流所淹没。换句话说,目前的留青竹刻艺术犹如一面反映艺术现实的镜子:虽然艺术创作需要有崇高的追求,但它必须面向大众,其视角必须低至尘埃之中,观察普通“人”的美好与痛苦,探索普通人的无限思维可能性。如果仅仅是表达自己一直抬头仰望更高存在的姿态,那么它就不能成为留在大众心中的艺术。这种表现无疑是卓越的,但同时也遭遇了困境——既不能作为大众消费的标志,也不能被接受,成为永恒的艺术创作。

    3留青竹刻的创新与发展的艺术层面探讨

    3.1留青竹刻的文人风骨的重塑

    如果要对留青竹刻进行创新性的发展,最根本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延续其核心价值——即文人精神的传承。留青竹刻历来都展现了文人的崇高品质和道德情操。从现代视角审视这一精神核心,它虽然珍贵,但显得过于朴素,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很难触动新一代的心灵。也许,留青竹刻的高尚精神和相应的高价能够吸引那些希望展现自己高品质的高收入人群,从而确保其持续存在。但是,如果民间美术不能在公众的视野中得到真正地推广和融合,那么,仅仅传承和发展一种民间美术就不能被认为是合格的。

    要想让这种民间美术在现代审美观念中占据一席之地,它必须融入流行文化之中。流行文化不仅是一种追求流行趋势的文化,同时也是当代和未来几代人用来定义自己的人格和身份的重要工具。如果留青竹刻想要成为大众审美活动的一部分,就必须让更年轻的观众看到它在自我定义和符号化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当我们深入探讨留青竹刻的精神遗产时,我们会发现其画面所展现的高雅和高远的意境,需要与现代社会的精神特质相结合。如果美的艺术是通过美来面对世界的各种事物和问题,那么我们就需要思考如何将留青竹刻中的文人精神融入当前的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精神困境中,并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来揭示答案。在我看来,留青竹刻在架上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这是它作为民间艺术的宝贵之处。而在架上艺术中,我们必须面对并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3.2与现代艺术理论结合

    艺术在商业和时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与艺术的成熟程度有关。这种跨领域的艺术结合与现代艺术理论有一定的联系,它使得艺术理念和作品图像具有物质社会和艺术领域的双重价值。同理,留青竹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其创作原则是与当代流行趋势相冲突的,那就是追求简约、高雅和飘逸的画风。然而,这种追求往往会导致追求视觉刺激的现代观众对其敬而远之。因此,我认为在当前的创作观念中融入一些现代和当代的艺术理论观点,并在这些元素之间的碰撞或融合中,可以实现出乎意料的艺术进步。

    4结语

    观察当前的中国艺术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在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努力使中国的艺术摆脱过时的风格,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尽管存在一些误区和争议,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艺术文化走向更广阔的未来。只要我们愿意回首过去,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就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和发展。因此,常州的留青竹刻艺术应该鼓励年轻的传承者以艺术家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身份,而不仅仅是坚守自己的工匠精神。工艺者追求技艺的精进,而艺术家则在分解、重组、吐故纳新的过程中实现变革,保持艺术的活力和生命力。对于常州留青竹刻这一艺术形式来说,其独特的质感、笔墨的韵味和色彩都是其亮点。然而,它所展示的艺术面貌需要进行改革,以突破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在不触及其核心本质的前提下,创造出新的内容和题材,以实现与众不同的表现力。在这方面,常州留青竹刻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陈名.传统工艺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以本人常州留青竹刻相关教学为例[D].2024.
    [2]陈艳,张珣.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留青竹刻的传承与发展[J].工业设计.2022,(7).
    [3],王甜甜.非遗进高校传承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路径<br>——以国家级非遗留青竹刻为例[J].艺术研究.2023,(2).

    作者简介:张琪,1991年生,工艺美术师,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