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平台的崛起深刻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生态。本文聚焦留青竹刻这一传统工艺在数字时代的传播实践,系统考察其在短视频、社交媒体、电商平台、数字典藏等多元渠道的传播模式、内容特征、受众互动及文化影响。然而,技术狂欢背后潜藏着工艺本体性消解、文化深度稀释、商业逻辑侵蚀等风险。留青竹刻的互联网传播需在拥抱技术红利与守护文化根脉之间寻求平衡,构建以“技艺为核心、体验为纽带、价值为旨归”的可持续传播生态。
关键词:留青竹刻;互联网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文化消费;社交媒体
一、数字浪潮下的传统工艺新语境
留青竹刻,作为中国竹刻艺术的精粹,以其“以青为墨,以刀为笔”的独特技艺和深厚的文人审美底蕴,承载着东方造物智慧与美学精神。然而,在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互联网时代,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依赖师徒相授、实体展览、专业出版等“高门槛、窄通道”的传播模式,在触及广度、互动深度、传播效率上均显乏力。互联网平台以其泛在连接、即时互动、多媒体呈现、算法驱动等特性,为留青竹刻这类“高冷”传统工艺的活化传播提供了全新场域。
二、互联网平台对留青竹刻传播的革新性驱动
1.可视化与沉浸化:工艺过程的祛魅与魅力重生
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B站)成为展示留青竹刻技艺的核心阵地。高清微距镜头将肉眼难以捕捉的刀锋游走、青皮剥离、肌理显现的瞬间纤毫毕现地呈现。慢动作、特写镜头放大了刀法的精妙(如斜口刀侧锋披削的绵长质感、圆口刀点苔的凝聚感),使“挥刀如笔”的抽象意境转化为具象可感的视觉奇观,完成了对“技近乎道”的直观祛魅,同时重建了基于视觉震撼的现代工艺崇拜。
2.打破圈层壁垒,构建多元生态
社交媒体(微信、微博、小红书)和垂直社区(如“东家”“玩物得志”中的手工艺板块)成为创作者、爱好者、收藏家、研究者、潜在消费者的连接枢纽。地域性极强的留青竹刻(如常州、无锡流派)得以突破地域限制,形成全国乃至国际化的兴趣社群。知识分享、作品展示、技艺探讨、交易撮合在此交织。
3.效率与可达性:知识获取与市场触达的便捷化
互联网成为留青竹刻知识库。过往深藏于专业书籍、期刊或内部资料中的历史源流、流派特色、刀法解析、经典图录,得以通过数字出版、在线讲座、知识付费课程等形式广泛传播,降低了学习门槛。
三、互联网语境下的留青竹刻叙事新形态
1.碎片化与焦点化:
微内容主导:长篇大论的技艺解析或历史论述被拆解为时长数秒至数分钟的短视频、图文帖。内容高度聚焦于一个核心亮点:一个惊艳的刀法瞬间、一个关键步骤的演示、一件作品的最终呈现、一个有趣的文化知识点。
“高光时刻”优先:内容制作倾向于突出最具视觉冲击力,例如青黄对比的最终揭晓瞬间,或情感共鸣点,例如匠人专注的神情、成品带来的成就感的部分,以在短时间内抓住用户注意力。
2.情感化与故事化:
匠人IP的塑造:匠人本身成为重要内容元素和品牌符号。传播内容不仅展示作品,更着力刻画匠人的生活状态、工作场景、心路历程、美学理念。“守艺”“匠心”“热爱”“孤独与坚持”等成为高频叙事主题,引发情感共鸣,建立用户对“人”的认同感,进而延伸到对其“物”的欣赏。
作品背后的故事:每件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如一首诗、一幅古画、一处风景,定制过程中的用户互动、特定纹样的文化寓意等被挖掘并讲述,赋予冰冷的竹材以温度和意义,提升作品的文化附加值和情感连接。
3.娱乐化与实用化:
“解压”标签的流行:雕刻过程中刀锋划过竹青的流畅感、青皮被剥离的清脆感、碎屑产生的规律感,被敏锐捕捉并贴上“解压”“ASMR”标签,吸引大量非传统艺术受众观看,成为一种新型的“数字按摩”。
生活美学与实用导向:传播内容强调留青竹刻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展示其作为茶器、香器、文房用品、首饰、家居摆件等的实用场景和装饰效果,突出其“可用可赏”的特质,拉近与传统认为“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距离,引导消费。
四、平台逻辑下的传播主体与消费变革
1.创作者:从“隐匿匠人”到“网红艺术家”
身份转变与品牌化:互联网赋予匠人前所未有的可见度与话语权。他们不再只是幕后制作者,而是需要经营个人/工作室品牌、策划内容、维护粉丝关系的“自媒体人”和“创业者”
创作与市场的张力:市场需求通过评论、订单、直播打赏等直接反馈对创作产生显著影响。创作者需在艺术追求、技艺探索与商业生存之间寻找平衡点,可能导致部分人迎合市场流行而弱化艺术深度。
2.受众: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
赋权与分化:受众拥有信息选择权、评价权,甚至通过定制、众筹等方式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同时,受众群体高度分化:有深度研究的收藏家、有审美需求的实用消费者、有学习意愿的爱好者、纯粹寻求解压或猎奇的围观者。传播需精准定位。
消费模式的转变:互联网降低了收藏门槛,促进了“微收藏”,购买价格较低的小件、饰品的兴起。直播带货营造的“场景消费”和“冲动消费”氛围显著。基于对匠人IP认同的“情感消费”成为重要驱动力,有时甚至超越了对作品本身艺术价值的理性判断。
五、结语
互联网平台为留青竹刻的传播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它通过技术赋能打破了传播壁垒,通过内容重构吸引了多元受众,通过关系重塑激活了市场生态。留青竹刻在数字浪潮中获得了更高的可见度、更强的互动性和更广阔的市场可能性。然而,技术的狂欢并非没有阴影。工艺本体的消解、文化深度的稀释、商业逻辑的侵蚀以及数字鸿沟的存在,警示着传播的异化风险。留青竹刻在互联网上的“繁荣”,不应仅是流量数字的攀升,更应是其文化价值与艺术生命力在新时代的确认与延伸。
参考文献:
[1]“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及其传播学解读[J].丁柏铨.新闻与写作.2016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空间和场域[J]。达妮莎;李晓斌。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作者:赵君如,1997年生,工艺美术师,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徐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