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双耳狮鼻四方瓶;陶刻艺术;诗意表现;松鹤意象
紫砂花瓶是紫砂陶中的一个独特品类,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似乎与紫砂陶刻结下了不解之缘。相对于可以单手把握的紫砂壶,紫砂花瓶体积庞大,并不适合拿在手里赏玩,所以其形制就往往偏于厚重,相对于瓷器花瓶而言,紫砂陶在外观质感上天然要弱上一层,显得更为朴素。这成了紫砂花瓶的劣势,但同样也造就了紫砂花瓶的优势,那便是陶刻。
没有人会在光滑的瓷器表面进行刻画,因为那破坏了原本的美观,但对于紫砂瓶来说,刻字却是能够锦上添花。质朴的材质搭配上文化感十足的陶刻,造就了中国文化奇观,让人能够在欣赏紫砂造型之余,还能够欣赏到中国的书法、绘画、印章等艺术。紫砂《双耳狮鼻四方瓶》便是这样一件充分展现陶刻魅力的作品。
一、紫砂《双耳狮鼻四方瓶》的造型
紫砂《双耳狮鼻四方瓶》的整体造型以四方为主,瓶口颈部抬升,形成挺拔秀劲的小四方口颈结构,与壶身方正的格局上下呼应,增强了作品的稳定感与气势。瓶身从口颈向下微微外扩,呈现出适度的鼓腹造型,瓶面依旧保持四方形制,通过精妙的曲线过渡,令其刚中有柔,线面转换自然顺畅,体现出制作中对造型比例与过渡关系的精准把控。左右两侧塑有狮鼻双耳,狮鼻呈半圆状与瓶肩连接,双耳下垂成圆环,增强了整体的装饰性与器型的端肃之气;底部则贴塑四方角足,使整件作品重心稳定,气韵沉着。
二、紫砂《双耳狮鼻四方瓶》上的陶刻
在装饰方面,此瓶将陶刻艺术作为表现的重点。一面题刻“空山松不老,静听白鹤鸣”,笔法遒劲,起伏有致,字里行间蕴含山林空寂、松鹤清雅的古典意境。另一面则以诗生画,根据诗意刻画松树与白鹤,画面构图疏密有致,虚实相生。松干苍劲,枝叶舒展,鹤立于松下,神态高逸,辅以石纹地势刻划,形成“空山松鹤”相映成趣的画面,将诗中清绝幽远的意境转换为可视的艺术符号。通过陶刻技法的深浅变化,松叶层次分明,白鹤羽毛细腻,突出了“松不老,鹤长寿”的文化寓意,亦映射了文人心中对隐逸与高洁人格的追求。
从陶刻内容的塑造来看,作品《双耳狮鼻四方瓶》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陶刻装饰与器型结构相辅相成,既呈现出端庄凝练的工艺美感,又散发出深沉宁静的精神气质,充分展现了紫砂陶刻艺术的文化承载力与诗意表现力。从构图上来看,陶刻内容充分考虑了紫砂瓶自身造型的优势以及形体表现的局限性,将刻画从最开阔的瓶身延伸至上方的瓶颈,这是相对比较大胆的创作方式,因为刻画面自身角度的不同会使画面产生顿挫,从而在视觉上形成不连贯的效果,想要克服这一点,就要在陶刻刻画时把握好力道的深浅,既不能过浅让陶刻线条断裂,又不可过深在画面中形成视觉黑洞。除此之外,那就是文化意蕴上对于传统艺术形象的理解与重构,通过“山静鹤鸣”的画面与文字,这件作品建构了超脱尘嚣的精神世界,传递出一种闹中取静,尘世出尘的艺术观赏效果,为观者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审美体验。
结语:紫砂《双耳狮鼻四方瓶》以其刚正挺拔的造型、精妙工整的结构和富有诗意的陶刻装饰,展现了当代紫砂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所达到的文化高度与审美深度。作品通过“空山松不老,静听白鹤鸣”这一诗句,凝练了中国文人崇尚清逸、追求心灵超然的审美旨趣,并借由陶刻技法将诗意转换为可视的画面语言,使观者于方寸之间,感受到松之傲骨与鹤之清姿所交织的宁静气息。其一面刻字,一面生图的布局,将诗书画印融于紫砂陶艺之中,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也增强了其文化感染力和艺术张力。这件作品的创作也启示我们,紫砂陶刻艺术不仅是一种工艺表现,更是文化记忆与精神表达的重要载体。在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语境下,如何将传统诗画语言与紫砂造型工艺融合得更加自然深邃,如何通过器物营造出涵泳心神、启迪智慧的诗意空间,依然是紫砂艺术创作的重要课题。《双耳狮鼻四方瓶》正以其静穆之形、遒劲之刻,回应着千百年来东方美学对于“物我两忘”“诗意栖居”的不懈追求,成为当代紫砂艺术中承古开今、意境悠远的文化象征。
参考文献:
[1]赵曦.紫砂壶雕刻艺术风格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16.
[2]王亚平.中国陶瓷文化的意象表达与艺术精神[J].美术大观,2017(08):48-49.
作者:欧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