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创新・融生活:新一代绣娘视角下苏绣设计的当代路径探索

[日期:2025-08-2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作为土生土长的 90 后绣娘,自童年起便浸润于苏绣文化,从帮母亲、奶奶穿针引线的孩童,到将苏绣作为终身职业的非遗传承者,见证了苏绣从 “家庭手艺” 到 “国家级非遗” 的身份蜕变。二十余年的苏绣成长经历与创作实践,聚焦 “新一代绣娘如何通过设计革新让苏绣融入日常生活” 这一核心命题,提出苏绣的当代传承需在 “守” 与 “变” 的动态平衡中寻找突破:以传统针法、匠心精神为 “根”,筑牢苏绣的文化基因与工艺内核;以当代审美、实用场景、情感叙事为 “翼”,推动苏绣从 “殿堂级艺术品” 向 “生活化日用品” 转型,最终实现苏绣在当代社会的 “活态传承”,使其成为大众生活中兼具实用价值与文化温度的不可或缺之物。
  
  一、缘起:苏绣于我 —— 从 “童年陪伴” 到 “终身使命”
  
  我的苏绣缘分,是刻在成长记忆里的。母亲与奶奶都是苏州镇湖的老绣娘,镇湖素有 “中国刺绣艺术之乡” 的美誉,家家户户的绷架、针线,是我童年最熟悉的场景。据说在母亲孕期也是经常在绷架上做刺绣,在肚子里的我听着针线穿过丝缎的细微声响,或许那时,苏绣的种子就已在我心里悄悄发芽。
  
  未上幼儿园时,我最爱的事便是搬个小板凳,坐在母亲和奶奶的绷架前当 “小助手”她们绣完一根线,我就立刻递上提前穿好针的新线,眼神紧紧跟着针尖在丝缎上穿梭,看单调的丝线渐渐织出花鸟的轮廓。那时候不懂什么是 “非遗”,只觉得苏绣是 “能让布变漂亮的魔法”,这份单纯的喜爱,让我总是主动凑在绷架旁,哪怕只是帮忙理线、递针,也乐此不疲。
  
  上小学后,每到暑假,镇湖的女孩子几乎人手一个小小的绷架。我们跟着母亲、姑姑们学绣简单的纹样,从绣一朵小花、一片叶子开始,手指被针尖扎出小伤口是常有的事,但没人会轻易放弃 , 因为当一幅小小的绣品完成,拿到属于自己的第一份绣工钱时,那种成就感远比糖果更甜。我至今记得第一次独立绣完一幅单面绣的小水乡,我逢人就想拿出来炫耀,那时的苏绣,是成长的勋章,是生活的小确幸。
  
  填报志愿,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传统工艺相关的专业,毕业后又回到镇湖,正式成为一名职业绣娘。当苏绣从 “兴趣爱好” 变成 “职业选择”,我心中的情感也从 “喜爱” 多了一份 “责任”,看着身边有些年轻朋友对苏绣的认知还停留在 “老古董”“难上手”,看着部分老绣品只能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被观赏,我忽然意识到,我们这代绣娘的使命,不只是 “学好手艺”,更要 “讲好苏绣的故事”,让苏绣走出绷架、走出小镇,成为能融入现代人生活的 “伙伴”。这份从童年延续而来的缘分,最终变成了我愿意用一生去坚守的使命。
  
  二、守:以传统技艺为 “根”,筑牢苏绣的文化底气
  
  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我始终坚信,苏绣的生命力,藏在老祖宗传下来的 “针功夫” 里。这些传统技艺不是束缚创新的 “枷锁”,而是新一代绣娘设计创作的 “底气”,是苏绣区别于其他绣种、其他工艺的 “灵魂”,一旦丢弃,苏绣便会失去它的 “本色”。
  
  (一)守住针法:传统技法是苏绣的 “精神骨架”
  
  苏绣的针法体系历经千年沉淀,早已形成一套完整且精妙的技艺逻辑。平针的细腻平整、乱针的灵动层次、打籽的质朴立体、滚针的流畅曲线、盘金的华丽庄重…… 每一种针法都对应着独特的视觉效果与美学气质,共同支撑起苏绣 “平、齐和、光、顺、匀” 的工艺标准。
  
  我曾在创作一幅《花卉》时犯过 “急功近利” 的错误,为了缩短工期,我尝试用简化的针法绣玉兰花瓣,结果绣出的花瓣线条软塌塌的,没有了玉兰应有的温婉挺括,色彩过渡也显得生硬,完全失去了苏绣应有的细腻感。后来在奶奶的指导下,我拆了重绣,用虚实针表现花瓣的明暗层次,靠近花蕊的部分针脚密、丝线细,边缘部分针脚疏、丝线稍粗,再用极细的劈线勾勒花瓣纹路 , 整整多花了三天时间,最终的作品却让我豁然开朗,传统针法不是 “麻烦”,而是经过无数绣娘验证的 “最优解”,它能让作品拥有 “精气神”,哪怕是一片小小的花瓣,也能透出苏绣的雅致气质。
  
  从那以后,我在设计中始终将传统针法作为核心,让每一件作品都带着鲜明的 “苏绣印记”。即便后来尝试融入当代元素,我也始终坚持 “针法不丢”,既保留了苏绣的工艺精髓,又赋予了作品当代审美,让观者一眼就能认出 “这是苏绣”。
  
  (二)守住匠心:极致追求是苏绣的 “品质底色”
  
  除了针法,老绣娘传下来的 “匠心” 同样需要坚守。这种匠心,是对色彩的极致把控,是对丝线的耐心分劈,是对细节的精益求精。苏绣有一个独特的工艺特点:“一根丝线分劈成几百毛”,用极细的线绣出细腻的纹理与层次。一根普通的苏绣丝线,最细可劈成 352 毛,每一根劈线都细如发丝,只有用这样的细线,才能绣出 “薄如蝉翼、轻如烟雾” 的效果。
  
  这种匠心还体现在对 “色彩和谐” 的追求上。传统苏绣讲究 “设色适宜”,不是简单地 “还原物象颜色”,而是根据作品的意境、面料的质感调整色彩。这种对色彩的细微把控,没有固定的公式,全靠一代代绣娘的经验积累与审美沉淀, 这正是苏绣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必须守住的 “品质底色”。
  
  三、变:以当代需求为 “翼”,让苏绣走进生活场景
  
  守住传统是根基,但如果只守着过去不创新,苏绣便会成为 “博物馆里的标本”,只能被观赏,却无法被使用、被喜爱。作为新一代绣娘,我们要做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 “求变”, 根据当代人的审美习惯、生活需求、情感诉求调整设计,让苏绣从 “供着看” 的艺术品,变成 “用着活” 的日用品,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
  
  (一)审美之变:从 “繁复堆砌” 到 “简约写意”
  
  传统苏绣作品多以 “满绣” 为主,题材集中在花鸟山水、龙凤呈祥、缠枝莲纹等,纹样繁复、细节密集,虽然尽显工艺精湛,但在当代审美语境下,却让年轻一代觉得 “厚重”“老气”,仿佛 “隔着一层时光”,难以产生共鸣。
  
  当代人的审美更偏爱 “简约” 与 “留白”,不喜欢画面被填得太满,更注重 “巧思” 而非 “堆砌”,追求 “韵味” 而非 “累赘”。基于此,我在设计中开始尝试 “做减法”:绣荷花时,不再追求 “满幅皆荷”,而是只重点刻画一朵盛开的荷花,用细腻的针法绣出花瓣的脉络与纹理,周围则留大片留白,只绣几缕淡淡的荷茎,让画面更有呼吸感。
  
  比如我设计的一款苏绣帆布包,主体图案是一朵简化的玉兰花,用滚针绣出花瓣的轮廓,用乱针绣出淡淡的粉色渐变,花蕊用极小的打籽针点缀,背景则完全留白。这样的制作效果,意外地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他们觉得 “不花哨,日常背着不突兀”,既能展现苏绣的雅致,又不失休闲感。这种 “简约不简单” 的设计,让苏绣更贴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也让苏绣更容易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二)场景之变:从 “挂画摆件” 到 “日用好物”
  
  过去,苏绣的主要载体是挂画、屏风、摆件,多作为 “艺术品” 或 “收藏品” 存在,摆放在客厅、书房等正式场合,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度不高。要让苏绣成为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要让它 “有用”跳出 “观赏” 的单一属性,走进更多实用场景,成为能摸得着、用得上的 “日用品”。
  
  开始尝试将苏绣与不同的生活载体结合,让苏绣 “落地”,将小幅苏绣绣在茶杯垫上,喝茶时指尖能触到丝线的质感,视线能看到绣面的细腻,既起到装饰作用,又能调节空间氛围;将平面刺绣做成立体效果,制成香囊、发簪、笔记本封面 等“苏绣 + 日用品” 的设计,让苏绣从 “高高在上的非遗” 变成了 “触手可及的生活伙伴”。
  
  除了日常用品,我还尝试将苏绣融入 “场景化设计”可以和一些知名店铺合作设计一些手办或者绣一些特色图案;为民宿合作,呼应民宿的风格制作一些空间隔断;可以为汉服爱好者设计苏绣配饰,如腰带、团扇 —— 当苏绣能融入 “喝咖啡、住民宿、穿汉服” 这些当代生活场景时,它就不再是 “遥远的传统”,而是能提升生活品质的 “日常元素”,自然就能成为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
  
  (三)情感之变:从 “视觉装饰” 到 “叙事载体”
  
  在一次定制创作中,我深刻体会到,好的苏绣设计,不该只是 “好看”,更该 “会说话”能承载情感、传递故事。一位客户找我定制苏绣,想要纪念她与闺蜜三十年的友谊,她的需求很简单“两朵花,要能看出他们的关系。”
  
  我没有选择传统的 “并蒂莲”,而是设计了两朵依偎的荷花,紧紧靠在一起,象征 “亲密无间”,花瓣各自舒展,却依然相邻,寓意 “各自精彩,始终并肩”。为了让作品更有温度。我们在下面浮萍处做了一点点异色。
  
  交作品时,那位客户看到双面的差异,她便说:“好的设计不该只是“好看”,更该是“会说话”。让苏绣成为有温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苏绣的价值不止于 “工艺美”,更在于它的 “情感承载力”它能将那些 “说不出口的惦念”“藏在心里的记忆”,化作一朵花的姿态、一缕线的颜色、一个细微的符号,成为 “有温度的载体”。这些带着 “故事” 的苏绣作品,不再是冷冰冰的装饰,而是能承载情感、陪伴时光的 “老伙计”。
  
  苏绣有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人们购买的不只是一件绣品,更是一份情感寄托。当苏绣能走进人的心里,能成为 “情感的见证者”,它自然就能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四、结语:让苏绣在 “守” 与 “变” 中接得住未来
  
  作为新一代绣娘,我们常常会思考:苏绣的未来在哪里?在多年的实践后,我逐渐找到答案,苏绣的未来,藏在 “守” 与 “变” 的平衡里 ,守得住传统的 “根”,才能让苏绣不失本色;跟得上当代的 “变”,才能让苏绣活得精彩。
  
  我们守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针法与匠心,是苏绣背后的文化基因与美学精神, 这些是苏绣的 “骨”,没有了 “骨”,苏绣便会失去灵魂。我们变的,是苏绣的表现形式、应用场景与情感表达,这些是苏绣的 “魂”,没有了 “魂”,苏绣便会与当代生活脱节,最终被遗忘。
  
  当一根丝线既能绣出古人笔下 “出淤泥而不染” 的荷花,也能绣出都市里 “灯火阑珊处” 的夜景;既能承载几十年的同窗情谊,也能装点年轻人的书桌窗台;既能成为博物馆里的珍贵藏品,也能成为大家都能买得起的实用品,苏绣就真正实现了 “活态传承”,它不再只是 “非遗名录上的一个名字”,而是能融入大众生活、被需要、被喜爱的 “文化符号”。
  

  这份 “让苏绣活在当下” 的使命,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绣娘接力,用针线传递对传统的热爱,用设计连接过去与未来,让苏绣不仅能 “被看见”,更能 “被使用”。不仅能 “传下去”,更能 “火起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守住根、跟得上变,苏绣一定能在当代生活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温柔与雅致。


  作者:夏晓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