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绣的历史脉络与工艺特征
苏绣发源于江南水乡苏州,其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据史料记载,当时已有苏绣作品传世,其中《列国图》便是早期苏绣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虽历经岁月变迁,仍能从文献描述中窥见其精湛的工艺水准。
江苏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与经济条件,为苏绣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该区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产业发达,盛产优质丝绸,而苏州作为 “鱼米之乡”,不仅为绣娘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环境,更孕育了细腻、雅致的吴文化,这种文化气质深刻融入苏绣的艺术表达中,使其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从工艺层面来看,苏绣以针为笔、以彩线为墨,在缎、绸、真丝等高档面料上进行创作,最终形成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在苏绣的创作体系中,绣娘是核心力量,而绷布、绷架、丝缎等工具与材料,则是绣娘施展技艺的 “伙伴”,二者共同构成了苏绣创作的基础要素。苏绣的工艺精髓可概括为 “平、齐和、光、顺、匀” 六大特点:绣面平整舒展,无凹凸不平之感;图案边缘整齐利落,线条清晰;用针细巧精准,不露针迹;绣线排列紧密有序,纹理连贯;设色和谐适宜,既符合物象本真,又富有艺术感染力;成品光彩夺目,兼具质感与美感。此外,苏绣的针法极为丰富,常见的有齐针、打子针、滚针、辫子针等,不同针法可表现不同的纹理与质感,为绣娘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技法支撑。如今,苏绣已从苏州本土向江苏各地传播,成为吴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持续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二、“呼吸眼中的世界” 主题阐释与创作灵感
(一)主题核心立意
“呼吸眼中的世界” 这一创作主题,核心在于突破 “视觉观察” 的表层维度,倡导以 “感知体验” 的方式与世界建立联结。它并非简单地将眼中所见的景物复刻于绣面,而是强调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大自然的颜色、纹理与生命气息,从微小事物的细节中挖掘深层的情感与精神内涵 —— 所谓 “呼吸”,即是对世界生命力的感知、共鸣与表达,是让静态的刺绣作品承载动态的生命韵律。
(二)创作灵感来源与作品呈现
在主题的落地过程中,团队摒弃了 “锦绣山河”“无限风光” 等宏大景观(此类题材难以体现 “呼吸” 的细腻感),转而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小事物” 入手,最终选定仙人掌作为核心灵感载体,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仙人掌拥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在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长,是生命韧性的象征;二是其造型百变,从整体形态到局部刺、纹理,均具有独特的视觉辨识度;三是其兼具实用价值与精神意义,既是沙漠行人的 “希望符号”,也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绿植(常被置于电脑旁,被认为可吸收部分辐射),易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为更好地通过仙人掌传递 “呼吸眼中的世界” 的主题,团队对其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形成了多件系列作品:
针对仙人掌原生颜色单一的问题,舍弃彩色绣线,采用黑与白的强烈对比进行创作。作品中,仙人掌刺的 “影子” 依稀可见,从外向内的生长形态通过针法的疏密变化得以呈现。黑白两色虽无夺目色彩,却更能凸显仙人掌 “屹立不倒” 的精神气质,让观者在简洁的视觉语言中感受其顽强的生命力,耐人寻味。
该作品聚焦仙人掌的 “纹理”,选取带有一根刺的局部形态作为创作对象。在色彩处理上,以红色与黄色为主色调,巧妙融入少量绿色进行调和,配合多种针法交替使用,将仙人掌表面粗糙却富有规律的纹理清晰呈现,让观者能直观 “触摸” 到自然造物的细腻巧思。
仙人掌刺主题刺绣,当观察仙人掌时,“刺” 是最先抓住视线的元素其越往前越尖的形态,充满了张力与爆发力,恰是生命力 “蓬勃生长” 的直观体现。因此,该作品以刺为核心,通过 “由内向外” 的针法布局,刻画每一根挺拔的刺,以此传递世界万物的生命活力,呼应 “呼吸” 的主题内涵。
大自然的色彩丰富多样,难以用单一形式概括。为展现这种 “色彩斑斓” 的感知,以 “色卡堆叠” 为创意,通过不同颜色绣线的叠加、错位向上摆放,形成 “千层变” 的视觉效果。考虑到作品需兼顾 “完整细密” 与 “创作效率”,采用 “疏密错落” 的针线布局 部分区域针法密集,凸显色彩层次;部分区域针法稀疏,保留视觉呼吸感,这既是对 “呼吸眼中的世界” 主题的呼应,也是对苏绣传统设色方式的大胆尝试。
三、主题创作中的困难与解决路径
在 “呼吸中的世界” 主题创作过程中,面临三大核心困难,通过反复讨论与实践,最终找到突破方向。
(一)主题解读与灵感筛选的困境
最初,对 “呼吸眼中的世界” 的理解陷入误区易将其等同于 “展现眼中所见的自然景观”,因此初步灵感多聚焦于 “锦绣山河”“湖光山色” 等宏大题材。但深入思考后发现,这类题材仅能体现 “眼中的世界”,却无法传递 “呼吸” 的核心 ,“呼吸” 强调的是对生命细节的感知与共鸣,而非对景观的浅层复刻。同时在 “大景观” 与 “小事物” 的选择上也产生分歧,有人认为大景观更能体现 “世界” 的广度,有人则认为小事物更易捕捉 “呼吸” 的细腻度。
解决路径:通过多轮 “主题拆解” 讨论,将 “呼吸眼中的世界” 拆分为 “呼吸(感知生命)”“眼中(视觉观察)”“世界(万物联结)” 三个维度,明确 “呼吸” 是核心,“眼中” 是载体,“世界” 是内涵。最终达成共识:应从 “小事物” 入手,通过对微观事物的细节刻画,展现大自然的巧夺天工,进而实现对 “世界” 的感知与 “呼吸” 的表达。基于此,从日常生活中筛选出仙人掌、多肉、落叶等多个候选灵感源,经对比其 “生命特征的表现力”“工艺转化的可行性”,最终选定仙人掌作为核心载体。
(二)仙人掌原生色彩单一的表达障碍
苏绣的核心工艺特点之一是 “设色适宜”,彩线是苏绣表达情感与意境的重要工具。但仙人掌的原生颜色以绿色为主,过于单一,既无法体现 “世界的色彩多样性”,也难以传递团队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主题内涵 , 若仅用绿色绣制,作品会显得单调乏味,无法呼应 “呼吸眼中的世界” 的丰富性。
解决路径:主动寻求苏绣专业老师的指导,在交流中获得关键启发:“呼吸世界” 可从 “形态、纹理、色彩” 三个独立维度切入,不必受限于物象的原生色彩。基于此,决定 “舍弃仙人掌的原生颜色”,转而通过 “色彩再加工” 实现主题表达。一方面,针对不同创作侧重(如表现精神、凸显纹理、传递活力),为作品设定专属色彩方案(如黑白、红黄、红绿等),配合针法刻画细节。另一方面,单独创作 “千层变” 色彩作品,以 “非物象” 的色彩堆叠方式,补充 “世界色彩丰富性” 的表达,形成 “具象(仙人掌系列)+ 抽象(千层变)” 的创作体系,既解决了色彩单一的问题,又丰富了主题的呈现维度。
四、对 “呼吸眼中的世界” 主题的深层理解
结合本次苏绣创作实践,对 “呼吸眼中的世界” 主题的理解可从三个层面展开,这三个层面既相互独立,又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主题的完整内涵。
(一)“眼中”:从 “看见” 到 “凝视” 的转变
“眼中” 并非简单的 “看见”,而是 “凝视”即带着思考与感知的观察。在创作前,对仙人掌的观察经历了从 “日常一瞥” 到 “专注凝视” 的过程。最初仅将其视为 “常见绿植”,而当以 “创作视角” 凝视时,才发现其刺的生长规律、纹理的细微变化、形态的张力美感。这种 “凝视” 让 “眼中的事物” 从 “物质的、真实存在的” 客体,转变为 “可感知、可共鸣” 的主体,为 “呼吸” 的表达奠定基础。
(二)“呼吸”:从 “感知” 到 “表达” 的联结
“呼吸” 是主题的核心,它不是生理层面的 “呼吸”,而是艺术创作中 “感知生命传递情感” 的过程。在创作中 “呼吸” 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创作者对仙人掌生命力的 “感知”通过观察其在干旱环境中的生长状态刺的挺拔形态,感受到生命的韧性与活力;二是通过苏绣工艺对这种 “感知” 的 “表达”如用黑白对比凸显精神、用疏密针法传递张力、用色彩堆叠展现丰富性,让静态的刺绣作品 “拥有生命气息”,使观者能从绣线的排列中 “感受到” 仙人掌的生长韵律,实现 “与世界呼吸同频”。
(三)“世界”:从 “微观” 到 “宏观” 的延伸
“呼吸眼中的世界” 中的 “世界”,并非指 “全球”“宇宙” 等宏大概念,而是 “以微观见宏观” 的万物联结通过对仙人掌这一 “微观事物” 的刻画,折射出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与生命共性。正如仙人掌的顽强生命力,可引申为世界万物面对困境的坚韧;仙人掌的纹理与色彩,可映射大自然的细腻与丰富。这种 “从微观事物感知宏观世界” 的逻辑,既是本次创作的核心思路,也是苏绣艺术 “以小见大” 美学传统的当代体现。
五、由主题创作感悟苏绣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呼吸眼中的世界” 主题创作,不仅是一次苏绣实践,更是对苏绣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深度思考,从中可提炼出三点核心感悟。
(一)苏绣的传承:以工艺为根,以文化为魂
苏绣的传承,首先是 “工艺之传”—— 本次创作中,“平、齐和、光、顺、匀” 的工艺标准始终是创作底线,齐针、滚针等传统针法的运用,确保了作品的苏绣 “本色”。其次是 “文化之传”苏绣作为吴文化的载体,其 “细腻、雅致、灵动” 的美学气质,在作品的细节刻画(如刺的挺拔、纹理的细腻)中得以体现。这种 “工艺 + 文化” 的双重传承,是苏绣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二)苏绣的创新:以主题为引,以时代为基
苏绣的创新并非脱离传统的 “凭空创造”,而是以传统工艺为基础,结合时代审美与主题需求的突破。本次创作中,“色彩再加工”(如黑白仙人掌、红黄局部)打破了苏绣 “设色需贴合物象本真” 的传统认知,却仍遵循 “设色适宜” 的核心原则;“千层变” 的色彩堆叠与 “疏密错落” 的针法布局,是对苏绣 “纹理表现” 的创新尝试,却未脱离苏绣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 的本质。这种创新,让苏绣从 “传统纹样复刻” 走向 “当代主题创作”,使其更能贴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与情感共鸣,为苏绣注入时代活力。
(三)苏绣的价值:从 “技艺展示” 到 “情感传递”
传统苏绣作品多以 “展示工艺精湛” 为核心价值,而本次 “呼吸眼中的世界” 主题创作,让苏绣的价值实现了从 “技艺展示” 到 “情感传递” 的升级, 作品不再仅仅是 “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创作者对世界的感知、对生命的理解的载体。观者通过欣赏作品,既能感受到苏绣的工艺之美,也能共鸣到 “感知生命、热爱世界” 的情感内涵。这种 “情感传递” 的价值,让苏绣超越了 “实用品” 与 “装饰品” 的范畴,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创作者与观者的文化桥梁。
综上,“呼吸眼中的世界” 主题创作,既是对苏绣传统工艺的传承,也是对其当代创新的探索。它证明:苏绣这一古老的手工艺术,只要始终扎根文化土壤、紧跟时代需求、聚焦情感共鸣,便能在当代创作中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传递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作者:夏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