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扬州通草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创新路径;活态传承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与独特智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根基。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传统手工艺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起源于唐代,鼎盛于清代,凭借通脱木茎髓这一独特原材料,经数十道精细工序,塑造出栩栩如生、几可乱真的仿真花卉,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更在宫廷装饰、民间礼仪及宗教活动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扬州“工艺之都”辉煌历史的生动见证。
然而,在全球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传承人群体的老龄化、市场认知度的低下以及传统工艺与现代社会需求的脱节等问题,使得这一古老技艺逐渐陷入濒危境地,面临传承断代和市场萎缩的双重困境。在此形势下,如何对扬州通草花项目进行有效保护与创新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当前,非遗保护理念正经历从“抢救性保护”到“活态化传承”的深刻转变,强调非遗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共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为扬州通草花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基于对扬州通草花传承现状的深入调研,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剖析其面临的困境,从保护与创新两个维度提出针对性策略,旨在为扬州通草花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同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助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扬州通草花项目的传承现状与核心困境
2.1 传承现状:小众化与边缘化并存
扬州通草花的传承模式长期依赖“师徒传承”这一传统范式,虽能确保技艺传承的纯正性,但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其传播范围受限,传承效率较低。目前,项目核心传承人稀缺,仅3 - 5人,且平均年龄超过60岁,呈现出严重的老龄化态势;而年轻从业者不足10人,传承人才断层问题凸显,致使传承群体规模急剧缩小,陷入小众化的发展困境。
从传承内容来看,主要聚焦于传统花卉(如牡丹、菊花)的制作技艺,对技艺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语境、民俗应用场景等文化内涵的传承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传承场景方面,主要局限于非遗展厅、文化节等临时性展示平台,缺乏常态化、持续性的体验与传播空间,难以吸引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导致扬州通草花在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渐被边缘化,仅被视为一种小众的地方文化符号,未能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
2.2 核心困境:三重矛盾制约发展
2.2.1 技艺传承与人才供给的矛盾
扬州通草花制作工艺繁复,涉及裁切、染色、捏瓣、粘花、做叶子、传杆子等十余道核心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对艺人的技艺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须具备精湛的刀工、精准的染色把控能力、深厚的审美素养以及强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同时,学习周期漫长,学徒至少需3 - 5年才能掌握基本技艺并独立创作,然而,该行业的经济回报相对较低,传统通草花作品单价虽在500 - 2000元不等,但产量受限,导致从业者收入难以维持生计。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化的就业选择背景下,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行业现状难以吸引年轻人投身其中,形成了“想学的人少、能教的人老”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传承人才的培养和技艺的传承发展。
2.2.2 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的矛盾
传统扬州通草花产品形态较为单一,主要以仿真花卉摆件为主,功能局限于装饰观赏,应用场景狭窄,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且通草材质本身具有易受潮、怕虫蛀的特性,保存条件较为苛刻,增加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和维护难度,与现代消费者追求的“实用化”“轻量化”“便捷化”消费理念背道而驰。与此同时,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塑料花、绢花等仿真花卉凭借价格低廉、经久耐用、款式多样等优势,迅速占领市场,极大地挤压了扬州通草花的市场生存空间,导致其商业化路径受阻,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2.2.3 文化价值与传播力度的矛盾
扬州通草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它不仅体现了扬州地区独特的审美观念,如追求精致婉约、细腻入微的艺术风格,还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如清代妇女“头戴通草花”的传统礼仪,以及以天然通草为原料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和环保理念。然而,目前扬州通草花的传播方式较为传统和单一,多侧重于技艺展示,对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挖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的文化阐释和传播。传播渠道也主要依赖线下展览,在新媒体时代,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传播平台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导致其文化价值未得到广泛认知,艺术魅力未被充分展现,难以在当代社会引发广泛共鸣,限制了其文化影响力的提升。
三、扬州通草花项目的保护策略:固本与守正
保护是创新的前提,对于扬州通草花项目而言,坚守传统技艺的本真,传承其文化内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需从数字化记录、多元化培养和场景化保护三个方面入手,全方位筑牢项目存续的基础。
3.1 数字化记录:留存技艺的“活档案”
针对传统技艺“口传心授”模式易导致技艺流失的问题,构建扬州通草花“技艺数字化数据库”迫在眉睫。运用高清摄像、三维建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数字技术,对核心传承人的制作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记录,将“切片厚度把控”“染色浓度调配”“花瓣塑型手法”等关键技艺细节进行拆解和数字化存储,形成可视化、可交互的“技艺教程”。同时,广泛收集与扬州通草花项目相关的历史文献,如《扬州画舫录》《像生菊花歌》等古籍中的记载,以及老照片、传统作品等资料,进行数字化整理和归档,建立全面系统的“文化档案”,完整留存项目的历史脉络、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通过将数据库接入扬州非遗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博物馆等线上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查阅和学习渠道,确保技艺的永久留存和广泛传播。
3.2 多元化培养:破解传承的“断层困局”
为打破传承人才断层的困境,需构建“官方 + 民间”协同联动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在教育领域,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与扬州本地高校(如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开设“通草花制作”相关的专业课程、选修课或兴趣班,将通草花制作技艺纳入学校美育和劳动教育体系,从学生群体中发掘和培养潜在传承人,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政府层面,设立“传承人扶持计划”,由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门提供专项资金补贴,鼓励核心传承人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学徒,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徒考核机制”,对学徒的学习进度、技艺掌握程度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确保传承质量。同时,开展“大众体验课”,在扬州东关街、瘦西湖等热门文旅景区设立“通草花体验工坊”,面向广大游客和市民开放,通过现场教学、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通草花制作技艺,培养项目的“潜在受众”和“文化爱好者”,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形成“传承人群 + 爱好者”的良性传承生态。
3.3 场景化保护:还原文化的“活语境”
扬州通草花的文化价值只有在具体的文化场景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和传承。因此,应推动项目与扬州地域文化场景的深度融合。在文化场馆建设方面,在扬州博物馆、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等场馆设立“扬州通草花常设展区”,不仅展示精美的通草花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场景复原,如“清代通草花工坊”“民国妇女头戴通草花场景”等,运用多媒体展示、实物陈列、互动体验等多种手段,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扬州通草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制作过程、应用场景和文化意义,实现文化场景的活态还原。
结合扬州传统节庆活动,如清明、端午、中秋等,举办“通草花民俗活动”。例如,在清明节开展“插通草花”习俗活动,在端午节制作“通草香囊”,让通草花重新回归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使人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入了解通草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扬州通草花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延续。
四、扬州通草花项目的创新策略:赋能与突破
创新是传承的动力源泉,扬州通草花项目要在当代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围绕产品、传播和跨界三个维度进行创新,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趋势,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4.1 产品创新:从“摆件”到“实用品”,拓展应用场景
产品创新是扬州通草花项目融入现代生活的关键。打破传统“单一花卉摆件”的产品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多元化的文创衍生品。将通草花与日常生活用品相结合,设计制作通草花书签、耳环、胸针、手机壳、家居饰品等,这些产品不仅保留了通草花的艺术特色,还具有实用价值,且价格相对亲民(单价控制在50 - 200元),满足了年轻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时尚化、轻量化的消费需求。
针对婚礼、生日、节日等特殊场景,打造“定制化产品”。如设计制作“通草花手捧花”,以通草花的逼真质感和独特艺术魅力,为新人的婚礼增添浪漫氛围,且可永久保存,成为美好回忆的象征;推出“通草花生日礼盒”,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个性化的花卉造型和包装,满足消费者对专属礼品的需求。
为解决通草材质易受潮、怕虫蛀的问题,联合高校材料科学专业、科研机构开展技术攻关,研发“通草防潮防虫处理技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对通草进行改性处理,提高其稳定性和耐久性,降低消费者的使用和保存门槛,拓展产品的应用范围和市场空间。
4.2 传播创新:从“线下展览”到“新媒体破圈”,扩大影响力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创新是扬州通草花项目扩大影响力、吸引年轻受众的重要途径。构建“立体化传播矩阵”,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打造“IP化内容”,以核心传承人的故事、制作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拍摄制作一系列短视频,如“通草花艺人的一天”“一朵通草花的诞生”“通草花与扬州文化的渊源”等,在抖音、小红书、B站等热门短视频平台发布。通过生动有趣的叙事方式、精美的画面呈现和专业的知识讲解,吸引用户关注,激发用户的兴趣和分享欲望,形成“病毒式传播”,提升项目的知名度和话题度。
开展“互动化传播”,利用直播平台举办“通草花制作直播课”。邀请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过程,实时解答观众疑问,并提供“材料包”供观众同步参与制作,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融合,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推广通草花文创产品,实现“观看 - 学习 - 消费”的闭环转化,促进项目的市场化发展。
联动“地域文旅IP”,与扬州瘦西湖、东关街、个园等知名文旅景区合作,推出“通草花主题旅游线路”。游客在游览景区的过程中,可以参观通草花工坊,亲身体验通草花制作技艺,购买特色通草花文创产品,将文化传播与文旅消费有机结合,实现“文化传播 + 文旅消费”的双赢局面,进一步提升扬州通草花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4.3 跨界创新:从“单一工艺”到“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价值
跨界创新是提升扬州通草花文化价值和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加强与服装设计领域的跨界合作,邀请知名服装设计师将通草花元素融入汉服、旗袍、现代时装等设计中。在汉服领口、袖口、裙摆处装饰通草花,为传统汉服增添精致灵动之美;在旗袍的领口、下摆、开衩处点缀通草花,展现东方女性的温婉优雅气质;在现代时装中运用通草花的造型、色彩元素,打造具有时尚感和文化内涵的服装作品。通过举办时装秀、参加时尚展会等形式,展示通草花与服装设计融合的成果,吸引时尚界和消费者的关注,扩大项目的影响力。与室内设计领域跨界,开发“通草花软装产品”。如设计制作通草花装饰画、客厅摆件、花艺装置等,将通草花的自然之美与室内空间的装饰需求相结合,适配现代简约、新中式、欧式古典等多种装修风格,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家居美学解决方案,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空间的追求,使通草花从传统的工艺品转变为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家居装饰品,提升其文化价值和市场附加值。
积极与热门文化IP跨界合作,借助IP的强大影响力和粉丝基础,提升扬州通草花的知名度。与扬州本地文化IP(如“鉴真”“隋炀帝”)合作,设计制作“鉴真东渡主题通草花摆件”“隋炀帝巡游主题通草花场景模型”等,将通草花与扬州的历史文化故事相结合,展现扬州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热门影视IP(如古装剧《延禧攻略》)合作,推出“古装剧同款通草花发饰”,满足粉丝对剧中文化元素的喜爱和收藏需求,借助IP的流量红利,实现扬州通草花的破圈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古老技艺。
五、结论与展望
扬州通草花项目的保护与创新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传承人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在保护方面,通过数字化记录、多元化培养和场景化保护,守住了传统技艺的本真和文化内涵,为项目的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创新方面,通过产品创新、传播创新和跨界创新,赋予了扬州通草花新的时代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展望未来,扬州通草花有望成为扬州地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文化传承、旅游发展、创意产业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保护与创新策略的持续推进和深化,相信扬州通草花不仅能够实现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还能在当代社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实现“艺人有传承、产品有市场、文化有影响”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扬州通草花项目的探索也为同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启示我们在非遗保护工作中,要坚持立足传统、拥抱现代,以创新为驱动,以传承为根本,让更多的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文中部分内容参考了已有研究成果或官方报道等公开内容,其对应的文字出处列举如下:
• 扬州通草花诞生于唐代:参考了《扬州通草花活态保护研究》等论述通草花发展历史的内容,该文献提到,此说法虽已无史料可考,但扬州通草花制作在清初已有明确记载。
• 孔尚任赞美通草花艺人庄生的诗句、《扬州画舫录》记载乾隆年间扬州通草花情况:参考了搜狐网《扬州 486 工艺坊的工匠们》一文,其整理了孔尚任《像生菊花歌》《扬州画舫录》中与扬州通草花相关的内容。
• 解放初期创办扬州制花工艺厂:源自《扬州通草花活态保护研究》对扬州通草花近现代兴衰变迁的介绍。
• 扬州通草花现有核心传承人仅 3 至 5 人,平均年龄超 60 岁等传承人群数据:基于实地调研访谈情况及对公开报道的综合判断,类似信息可参考扬州发布对通草花省级传承人戴春富及其弟子崔芳凝、陈紫薇传承故事的报道。
• 崔芳凝团队开发通草花首饰、微缩盆景等文创产品及经营摹花手作空间等内容:源自扬州网《“姐妹花”创新活化 “通草花” 让古老技艺对话现代生活》一文。
• 扬州市实施非遗抢救性记录、数字化保护、非遗进课堂等非遗保护举措:参考了江苏国际在线发布的《扬州:传承与创新 古老非遗焕发新活力》报道内容。
此外,文中还参考借鉴了其他一些研究扬州通草花的学术论文观点,如王明慧、李雪艳的《假花之美——扬州通草花》,梁秉新的《通草花技艺当代开发策略探究》,杨一鸣的《“非遗 + 短视频”扬州文化遗产创新与传承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扬州通草花为例》等。
作者: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