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二代”视角看新时代非遗的生存、创新与发展 ——以苎麻编织传承实践为例

[日期:2025-09-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作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苎麻编织代表性传承人刘梅的儿子,“传二代”的身份让我能近距离观看、欣赏和思考非遗在新的时代里是怎么样活着的。本文跟着非遗苎麻编织刘梅传承日子走,从“守根”“破圈”“共生”角度来看待、来思考新时代非遗怎么在守住手艺本真的同时,贴近现在人的日子,融入和引导年轻人的审美。助力乡村、残障人士寻找改善生活的途径,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人生的意义。
  
  关键词:非遗传承;苎麻编织;传二代;新时代;守正创新;非遗回归生活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帮助人们广泛汲取祖先精神养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苎麻编织技艺是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作者名叫蔡维康,作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苎麻编织代表性传承人刘梅的儿子,1999年出生在一个苎麻编织手艺人的家庭里。打小起,苎麻纤维的糙手感、编织经纬时磨出的“沙沙”声就没离开过我的生活。作为“手艺人”的后代,不只是血脉连着,更是看非遗在时代里“过日子”的特别角度——从母亲的编织架,从老宅的角落里,从非遗艺术馆的展台,我看到了苎麻制品从邻里用的餐垫变成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创包,我深深地感受到:苎麻编织非遗要在新时代站得住,既不能丢了苎麻编织手艺人的老底子,还得学会使用新的艺术创意,更得真真切切回归到日常的生活里。接下来,我就从毕业开始跟随母亲这么多年走南闯北,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寒冬酷暑一年四季开车陪伴她走遍了博物馆、社区、街道、大中小学校、高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看她每天重复性的、不厌其烦、耐心地去教授和传授每一个人,怎么样去传播和传承感动别人。别人从陌生到熟悉,从一根简单的麻绳做成一只好看的日用品……。这么多年里每一天不同的感受和经历,说一说新时代非遗是怎么扎的根。
  
  一、守根:手艺人当“守艺人”,把非遗的魂攥紧
  
  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非遗传承与乡村文化建设紧密相连,母亲这一辈老手艺人,通过发展传统手工艺的方式,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了村民生活。时刻将传统工艺融入日常生活,对于复兴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非遗要活下去,先得有“守艺人”把根守住——是手艺里的较真、老辈人的念想,这是非遗的魂。母亲做了这么多年苎麻编织,她就是那个攥着魂的人。
  
  她对苎麻的较真,我早已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和习以为常了。每年的芒种时节,她准会带着工具,回到家乡那自然生长苎麻的田地里,亲手挑选粗壮的苎麻。回来后将苎麻放入门口小水池子里去沤浸三天三夜,母亲经常一边干活一边教导我说:“沤麻得用活水浸泡。有一回,一个外地人送来了经过机器脱胶的纤维,说“省事儿便宜”,母亲捻了捻纤维就头直摇,说:“没了天然植物胶,纤维没韧劲,更少了苎麻天然的清香味。”她坚守的不只是选料,更是苎麻从田头到指尖的全份文化——老辈人“绩麻成布”的智慧,就藏在千挑百选,而又顺着自然来的小细节里。
  
  她对传承的执着,更在于“慢慢来”。十几年前苎麻编织还不算太热门,母亲给社区村民们开办免费的苎麻编织培训班,起初就只有二、三个年龄较大的大妈、大婶过来试学。有人编错了花纹,嫌麻烦要走,母亲就把自己用一天多编织好的提篮送给大妈,她告诉来学习的邻里老人,老手艺慢但踏实。”教了十多年,才有了第一批熟练学员,和一群不分年龄和性别的粉丝。
  
  手艺人当“守艺人”,才是非遗活下去的底气。就像苎麻得经剥、沤、晒、捻,才能成线,非遗的根也得要有这么慢工来往下扎——不被浮躁带偏,守住本真,往后才能长得壮。
  
  二、破圈:守正创新,让非遗回归生活跟着日子走
  
  非遗不能独立地存在,它必须依附于某个特定的载体方能发展与传承。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市场已成为非遗最好的载体与传播空间。要实现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市场化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手艺,光守着不行,新时代日子不断地在变化,非遗得回到生活里才站得住——这不是变味,而是跟着现在人的日子改改样。母亲的破圈,就从这里起头的。
  
  几年间,各大高校大学生过来拍摄非遗苎麻题材,母亲的非遗馆也被更多人知道和来学习。于是她跟着日子改。以前苎麻做地毯、灯具、桌布这些大件,年轻人觉得“用不上”。她就和学员凑着改:用苎麻编织小挎包;掺点彩线织简单花样,做收纳盘、挂件、杯垫。有一次我带了一个同学来到妈妈的苎麻编织非遗馆里,同学拿起苎麻花瓶说“比塑料瓶和玻璃瓶有质感”,当场就买二个送老师和他自己的母亲。我们要努力让非遗回归到我们大家的日常生活,不能让非遗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更要让它们成为我们手里的日常生活。苎麻编织技艺,是与自然共生的“巧手记忆”。自去年六月起,项目落户拥有四百年历史的潘家老宅,通过对老宅的活化利用(保留原有风貌基础上优化功能),成功吸引了更多游客——大家可以近距离观看、触摸、体验苎麻编织,让非遗从博物馆的静态展览,变成了乡村里可感可及的生动体验。
  
  传播也跟着在变。母亲以前不善言辞、不爱露面,现在也会让我替她拍视频:在苎麻田边解说“为啥苎麻夏凉冬暖”、教小朋友们编织小雨伞看着他们微笑、视频直播中回答粉丝“苎麻包怎么使用”……。有一回有个00后女同学给母亲留言:“刘老师,以前觉得中国非遗是老古董,现在才知道它真正的美。我们这一代有责任带领中国非遗走遍全国,走出世界,让世界看到我们东方之美。
  
  三、共生:年轻人来搭手,还能帮着乡村、扶着残疾
  
  时代在变迁,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在变换,要想非遗永葆青春,必须赋予其时代内涵。要持续不断地让年轻人喜爱和加入进来,适当地使用现代技艺,融入时尚元素,在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满足当代的市场需求,才能为文化的传承铺设一条更为宽广的道路。非遗最终站得住,得有人接着干。
  
  馆里有个“95后”姑娘,是学艺术设计的大学生,去年暑假当志愿者就没走。她和母亲搭手特有意思:母亲懂手艺,知道苎麻能编啥纹路;同学懂年轻人喜欢啥,一起做的“苎麻+手绘”系列卖得好——同学在苎麻编织上加上各式纹路,既有老手艺质感,又有年轻新鲜劲。她说:“这东西天然环保,比工厂货有温度。”在非遗馆里,母亲会对每一位来体验编织的游客说:一根苎麻线连接你我她,在这一小时的沉浸编织里,你们带走的不只是自己亲手制作的物件,更是一份可触摸到的非遗记忆。当这些作品被携带、被看见,非遗故事便是活态传承,而这份传承,正因你们的参与愈发精彩。这本身就是最珍贵的收获。
  
  更让人高兴的是,母亲还带着村里的妇女、残疾朋友学习苎麻编织。苎麻编织本就属于女红,所以村里有个残疾阿姨坐着就能做,学了半年编织的杯垫能卖钱,笑着说“自己也能挣钱了”。现在馆里不少货是她们编的,形成了“村民就业有收入、残疾大姐获尊严、特殊教育学校孩子们学技艺”的良性循环,让非遗传承成为带动民生的“解困收益”事业。
  
  非遗是植根于民族民间的活态文化,它依靠传承主体而存在。为了促使农村非遗传承人更多地投入到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鼓励有志青年把传统的生活方式、祖传的技能不断延续下去。积极搭建农村非遗的生产、交流平台,充分挖掘农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年轻人带新想法,乡村、残疾朋友跟着有活干,这才是非遗该有的样子:不是一个人扛着,是一群人凑着往前走。母亲现在常说:“以前怕没人学,现在怕教不过来。”所以我和同学都加入了非遗传播的队伍。
  
  目标与愿景:
  
  我盼着非遗就像母亲种的苎麻田:老辈人扎的很稳当,年轻人抽的新枝茂盛。不用多火,就融在日子里——有人乐意学手艺,有人日常用着非遗的东西,村里妇女、残疾朋友能靠这挣点钱。将来我接母亲的编织架,就要把苎麻编织往村里带、往残疾人工坊带,让更多的人知道:非遗是能陪着过日子、帮着人好好活的朋友。
  
  结论:
  
  站在“传二代”的地儿回头看,新时代非遗要站得住,就三件事:手艺人当好守艺人,把根守住;让非遗回归生活,跟着日子改;年轻人、乡村、残疾朋友凑在一块传播。
  

  农村非遗保护真正需要的是通过合理开发使它能够活态传承下去。农村非遗只有与民众日常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才具有持续稳固的生命力。人们对它们的前景有了很好的展望,从而保持着高涨的传承积极性,这种创新性的保护方式为非遗的保护奠定持久、深厚的基础,促进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扩大了就业,促进文化消费,将非遗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结合,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蔡维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