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扣技艺重构敦煌礼乐图腾的当代创新——以《五瑞鸣鸾谱》系列为例

[日期:2025-09-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本文以《五瑞鸣鸾谱》系列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如何以"丝路天音"为母题,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盘扣技艺实现敦煌瑞兽与传统乐器的意象重构。研究聚焦于作品的文化基因解码、拓扑学转化方法及"不鼓自鸣"的当代演绎,分析"结艺五法"在立体造型与动态声学中的创新应用,揭示非遗技艺在当代文化创意实践中的活化路径与美学价值。
  
  关键词:敦煌文化;盘扣技艺;非遗创新;意象重构;礼乐图腾
  
  一、敦煌文化元素的基因解码与意象重构
  
  敦煌壁画作为中古时期多元文化交融的视觉史诗,其瑞兽形象与乐舞图像承载着深厚的精神信仰与美学追求。《五瑞鸣鸾谱》选取天马、九色鹿、青鸾、玄鹤、金凤五种瑞兽,并非简单的符号挪用,而是对敦煌视觉符号系统的深度解码。创作者敏锐捕捉到西魏壁画中"天马行空"的飘逸动势、鹿王本生故事的道德隐喻,以及经变画中鸾凤与仙鹤的神性象征,将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转化为可佩戴的当代图腾。
  
  在乐器意象的选择上,阮咸、曲项琵琶、建鼓、伏羲琴、锦瑟构成的雅乐体系,既呼应了敦煌壁画"胡汉交融"的乐器谱系,又暗合华夏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每件作品的色彩系统均源自敦煌壁画的矿物颜料色谱:朱砂红与青金石蓝的碰撞再现了莫高窟早期壁画的热烈厚重,石绿叠色与金箔色的运用则延续了唐代壁画的雍容华贵。这种色彩的考古学还原,使作品获得了与敦煌艺术同源的视觉基因。
  
  "形意相生"的东方美学法则在此得到精妙体现。"天马踏阮"并非天马与阮咸的简单拼贴,而是通过盘丝金线的流动线条,使阮咸的琴框转化为祥云托举的动态支点,实现了乐器结构与神兽姿态的有机共生。这种转化超越了具象模仿,达到了"得意忘形"的审美境界。
  

五瑞鸣鸾谱

  
青鸟衔鼓
  
鹿鸣琵琶
  
凤栖焦桐
  
天马踏阮
  
鹤舞冰弦
  
  二、盘扣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结艺五法"的当代演绎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盘扣技艺,在《五瑞鸣鸾谱》中实现了从服饰配件到独立艺术形态的突破性转化。创作者提出的"掐艺五法"(盘、镶、嵌、绕、缀),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立体造型语言体系,使传统平面盘扣发展为具有空间叙事能力的艺术媒介。
  
  "拓扑学转化"构成了技艺创新的核心方法论。在"鹿鸣琵琶"中,琵琶的梨形共鸣箱被拓扑变形为九色鹿的躯干,这种转化不是形态的简单变形,而是遵循乐器声学原理与神兽生物特征的结构重组,体现了对两种不同系统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
  
  立体构造技术使敦煌经变画中的"不鼓自鸣"意象获得实体呈现。"青鸟衔鼓"采用掐丝珐琅渐变色透窗工艺,将建鼓的鼓框作为青鸟展翅的形态支撑,鼓钉排列的二十八星宿图式不仅是视觉装饰,更成为盘扣构件碰撞发声的声学设计。当佩戴者运动时,不同构件的撞击产生清越声响,使静态的视觉艺术延伸为动态的音乐体验,实现了"人器合一"的传统美学理想的当代转译。
  
  三、"不鼓自鸣"到"人器合一":美学表达与文化叙事的创新
  
  《五瑞鸣鸾谱》的突破性贡献在于将敦煌壁画的二维乐舞图像转化为三维可互动的艺术形式。敦煌经变画中的"不鼓自鸣"乐器,本是佛教净土世界的想象性呈现,创作者通过盘扣技艺的立体构造与声学设计,使这一虚幻意象获得了物理实在性,让千年壁画中的乐舞真正"活"了起来。
  
  "鹤舞冰弦"中瑟码排列如鹤足踏雪的意象,二十五弦从赭石到月白的渐变色谱,不仅视觉上模拟了《仙鹤舞谱》的韵律节奏,更通过铜丝材质的震动特性,使佩戴动作转化为微妙的音色变化。这种"视觉-听觉-动觉"的多感官统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文化体验,使敦煌文化从被动观赏的对象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场域。
  
  作品所构建的"礼乐图腾"概念,重新定义了非遗技艺的当代价值。当盘扣从服饰配件升华为承载文化记忆与精神信仰的图腾,其功能便超越了装饰性而获得了文化仪式性意义。这种转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不是对传统技艺的机械复制,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当代人表达文化认同与精神追求的媒介。
  
  四、创作内核与艺术价值的深层阐释
  
  《五瑞鸣鸾谱》系列的创作内核体现为三个维度的双向转译:在技艺维度,实现了平面盘扣向立体构造的转译;在文化维度,完成了敦煌壁画元素向当代艺术语言的转译;在美学维度,达成了视觉艺术向多感官综合艺术的转译。这三重转译构建了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对话通道,为非遗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论。
  
  作品对"乐器生灵化,瑞兽器乐化"的双向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阮咸的直项化作天马颈项,琵琶的共鸣箱幻为鹿身,建鼓的蒙皮构成青鸟羽翼——这种物我交融的艺术处理,消解了主体与客体、自然与人文的二元对立,呈现出圆融互摄的东方智慧。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五瑞鸣鸾谱》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创新性,更在于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范式。通过将敦煌文化元素转化为可穿戴、可互动的艺术图腾,使古老文明以更贴近当代生活的方式获得传播,这种"传统的现代表达"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开辟了广阔空间。当佩戴者在日常行动中触发盘扣构件的清越声响,便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与千年敦煌文明的精神对话,使文化传承真正成为生活的有机部分。
  
  结论
  
  《五瑞鸣鸾谱》系列通过盘扣技艺的创造性转化,成功实现了敦煌文化元素的当代艺术表达。其以"丝路天音"为母题,运用"结艺五法"的立体造型语言,将瑞兽与乐器进行拓扑学重构,创造出具有动态声学效果的"礼乐图腾"。这种创新实践不仅拓展了盘扣技艺的艺术边界,更构建了传统与当代、视觉与听觉、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的多维度文化体验。作品所体现的"转译式传承"理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只有深入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并用当代艺术语言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使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五瑞鸣鸾谱》的探索,无疑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贡献了独特的艺术智慧。
  
  作者:季月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