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留青竹刻;题材创新;现代审美
一、困局:当传统成为枷锁
在某城市交叉路口,留青竹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人们的目光,明清时期仕女画的创作非常严格地遵循着“三庭五眼”这个经典构图法则,在当下年轻人更加偏好的审美环境中,他们更加喜欢一些能够符合现代视觉审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传统的角色通过网络渠道传播的时候,经常会被冠上“古风滤镜塑造”的调侃式标签,这也显示出了传统文化符号和现代审美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深深的矛盾性。
功能定位上的局限性成了制约竹刻艺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除了笔筒,臂搁这类文房用品之外,大部分作品很难融入日常生活中去体现自身的文化内涵,当前的展示手段比较单调,大多依靠红木底座来表现雕刻艺术,这就使得那些厚重的竹刻制品常常被当作传统收藏品看待,如果传统竹刻艺术和现代家居设计潮流(像北欧极简或者工业风格)之间发生很大冲突的时候,发展前景或许会遭遇严峻考验。
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下遭遇发展困境的主要缘由,既是外部环境发生着深刻改变的结果,也是它自身所蕴含的价值体系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的结果,随着时代向前迈进,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审美偏好出现了多样化态势,一方面想要传承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又期盼能有新的表达方式来冲破束缚,妥善解决这种内在张力,就成了推动留青竹刻艺术创作持续前行的关键议题。
二、破壁:在刀尖上重构审美
本设计采用“混搭”设计理念,在保留裙摆和月亮区域的云纹经典美学的同时,用水墨画风格的块状云雾作为背景,制造时空交错的感觉,这种突破性的思路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性。
本研究冲破传统工笔画“开脸”技法的固有框架,开创性地用线条勾勒人物侧面轮廓,来表现空中舞动的衣袂与发丝,从而给作品增添时代特征,月光朦胧的效果靠竹筠色彩的深浅变化达成,最薄处的青皮厚度只有0.05毫米,在竹肌衬托下呈现出琥珀般的暖色调光泽,进一步加强画面的幽远与神秘气氛,留白区域的处理把莲花隐藏在云雾里,拿莲花的手间飘带随风轻拂,既营造出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又巧妙融合古典意蕴与现代审美观念。
三、共生:让竹刻走进烟火人间
本设计意在打破传统与现代既有的界线,促使竹刻艺术由固定展示的空间向外拓宽,拓展到年轻群体的生活当中去,借助树脂生态微景这样的媒介,观众除了观赏作品的艺术美之外,还能进一步领会其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以及艺术家所要传达的情感。这是一项对展览形式加以革新性探究,也是关于文化传承路径不断优化并付诸实践的过程。
该方案从一开始就有许多技术与美学方面的挑战,怎样利用树脂材料来准确地表现竹刻工艺那种细腻的感觉,又要在有限的空间里把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些困难既是发展的障碍,也是产生新想法的机会,这项研究想要促使大家用新的眼光看待留青竹刻的艺术价值,并给它在现代社会里持续发展给予操作上的指引,这个方案冲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深刻地显示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如果能把留青竹刻巧妙地放进日常的生活环境里,在小小的范围内做到古今文化的交融,也许就能为这种传统的技艺找到全新的发展方向。
《月下霓裳》所蕴含的质变,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探寻出一条颇具革新意味的实践途径,“第三条道路”,它既没有死守传统技艺的固有样式,也没有一味顺从现代审美需求,而是采用古今相融的办法来谋求生存与发展,它既守护传统文化的本质要点,又敢于去探究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这对于非遗传承与更新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竹青虽细小得如同一根毫毛,却可以将唐代霓裳的飘逸之态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而老竹经过时间的磨砺之后,在新的材料语境当中凭借刀痕光影的展现,就更为深刻地诠释了这种新兴模式的特殊含义。 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偏差,而是深深地嵌入到主流文化语境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当传统艺术技艺与现代审美观念,新型材料,前沿科技以及日常生活的实践相互融合的时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超越原有的边界,重新融入当代美学系统当中,展望非遗的未来发展,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局限在静态的展示或者收藏范畴之内,而应该把它看作是承载集体记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的语境里,非遗要持续塑造新的阐释架构和价值体系,才可能做到长久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非遗的未来走向就变得非常值得探究并且要实施科学规划。
作者: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