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壶;菱花僧帽;造型美学;文化意蕴;传承与创新
紫砂《菱花僧帽》是一款从传统僧帽壶造型上演化而来的作品。这件作品将经典的僧帽造型与紫砂造型装饰中常用的“菱花”形态结合起来,让原本硬、直的僧帽帽檐被塑造成如意莲花状,且如同花瓣一样想外舒展,如意花瓣的曲面则向下延伸至壶肩,以“披肩”的形式让壶体的线条上下分隔,这部分的制作还借鉴了一部分“龙带壶”的做法,但却更进一步,将原本平顺的“龙带”塑造成带有筋纹起伏的嵌套形式,向下则以曲线压棱塑造出饱满的壶身,壶面的起伏隐隐与上方的嵌套结构以及菱花僧帽相呼应,有着一致而连续的筋纹特性,这样的创作融合了原本僧帽壶的端方肃穆,还加入了紫砂筋纹器典型的饱满与力道,腹鼓的壶身,上下贯通的筋线纹理,赋予其全新的形态魅力。
一、《菱花僧帽》的造型
僧帽壶的造型源于明清时期,受佛教文化影响而得名,其设计模仿僧侣的帽子,强调端方肃穆的审美追求。传统僧帽壶以方正的帽檐为标志,线条直硬,壶身饱满,整体给人以庄重稳重的视觉印象。这种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器物美学中“中正平和”的理念,正如《礼记·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僧帽壶的方正结构象征礼仪与秩序,壶身的饱满则寓意内蕴充实。在紫砂工艺中,僧帽壶常以本山泥或段泥烧制,表面光素或施以简单纹饰,突出泥料的自然质感。《菱花僧帽》在继承这一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巧妙的演化。壶顶的帽檐虽保留了僧帽的标志性,但不再是直硬的平面,而是塑造成菱花般的花瓣舒展之势。菱花形态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与器物装饰,如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菱花纹样,象征吉祥与圆满。四瓣或八瓣的菱花在壶檐处向外舒展,边缘圆润,线条柔和,避免了传统僧帽的生硬感。这种变化使壶体从上而下呈现出渐变的节奏:帽檐的灵动舒展向下延伸至壶肩,形成“披肩”式的过渡,犹如僧袍的褶皱,增强了器物的立体感和动态美。
菱花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常见图案,象征花开富贵与吉祥如意,其舒展形态本就蕴含灵动之气。《菱花僧帽》将菱花融入僧帽壶,实现了肃穆与灵动的平衡。壶檐的菱花瓣向外舒展,每瓣弧度自然,表面施以浅浮雕,模拟花瓣的厚度与纹理。这种设计借鉴了筋纹器的技法,将原本平顺的“龙带”塑造成带有筋纹起伏的嵌套形式。壶肩处的“披肩”设计如僧袍般层层叠加,筋纹从帽檐向下延伸,贯通壶身,形成连续的韵律感。壶身的造型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平衡。下部以曲线压棱塑造饱满的腹鼓,壶面起伏隐隐呼应上方的嵌套结构,筋线纹理一致而连续。壶腹最大直径处微微鼓起,四面平直却带微弧,棱角处理圆润,避免了生硬的几何感。这种压棱技法源于清代筋纹壶的传统,如陈鸣远大师的作品,强调“筋骨”与“气韵”的并重。
《菱花僧帽》的整体结构注重上下贯通的筋纹韵律,帽檐的菱花瓣向下延伸至壶肩的“披肩”设计,与壶身的曲线压棱相互呼应,形成统一的视觉语言。这种贯通性增强了器物的整体感,避免了局部突兀。壶流为短直流,根部宽大,流身收窄,出口平,与壶身的饱满相配;壶把为圈耳式,弧度柔和,握持舒适。壶盖嵌入式,盖沿与壶口严丝合缝,盖纽为花心,呼应菱花帽檐主题。
二、《菱花僧帽》的工艺与文化
筋纹器是紫砂壶的重要类型,《菱花僧帽》借鉴其技法,将筋纹起伏融入整体结构。制作过程从泥坯成型开始,在肩部施以“披肩”设计,通过堆泥与修整形成层层叠加的褶皱。筋纹的嵌套形式需在泥坯半干状态下完成,刀法精准,深浅适度,避免开裂。壶身的曲线压棱则以拍打与拉伸技法实现,压棱线条流畅,起伏自然,增强立体感。这种技法的源头是清代紫砂筋纹器,此类型的茶壶强调“筋骨”即结构与“气韵”即流动的统一。烧制温度控制在1100-1200°C,减少开裂的概率。《菱花僧帽》的筋纹贯通上下,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掌控,壶身饱满有力,却不失优雅。《菱花僧帽》的工艺在传承中创新,筋纹与菱花的结合突破了传统僧帽壶的单一性,为当代紫砂提供了新路径。这种技法考验制作时的基本功与泥性掌控,有别于传统僧帽壶做法或筋纹造型做法,在传统基础上注入时代元素,推动艺术生命的延续。
僧帽壶源自佛教文化,象征禅意与肃穆,《菱花僧帽》延续这一意蕴。帽檐的端方设计如僧帽,寓意心灵的宁静与礼仪的庄重。中国佛教中,僧帽代表出世与清净,正如《维摩诘经》所述“心净则国土净”。作品的菱花舒展则注入灵动,象征从肃穆中生发的生机,体现了一种普遍的文化印象。菱花形态象征“花开富贵、吉祥如意”,源于唐宋时期的菱花纹饰,如敦煌莫高窟的菱花图案。壶身的筋纹起伏如龙脉,寓意福运绵延。披肩设计呼应僧袍,象征庇佑与和谐。这种意蕴与民间“花开见佛”的吉祥文化相通,壶作为茶器,寄托了日常生活的祝福。在当代,《菱花僧帽》体现了经典传器的转化。肃穆与灵动的平衡呼应现代审美的需求,筋纹的贯通象征文化传承的连续性。这种意蕴启示当代匠人:在继承中创新,推动紫砂艺术的活力延续。
结语:《菱花僧帽》以其独特的造型美学与深厚的文化意蕴,展现了紫砂艺术在肃穆与灵动之间的完美平衡。作品通过僧帽的端方与菱花的舒展、筋纹的起伏,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统一,不仅传承了佛文化肃穆象征,还融入了吉祥如意的时代寓意。在紫砂壶发展历程中,它标志着经典传器的创造性转化,赋予艺术以永恒生命。未来,紫砂工艺应继续探索这种平衡,推动中华工艺美术的繁荣。
参考文献:
[1]瞿建群.僧帽壶的历史、文化及创作[J].艺术时尚,2014(9):237-239.
[2]花意与禅意——试析“菱花僧帽”紫砂壶的艺术内涵[J].维普期刊,2024.
作者:潘俊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