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剪纸技艺 非遗传承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剪纸以其 “线条流畅、技法精细、意蕴深厚” 的艺术特色享誉中外。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门古老技艺面临着传承人断层的困境,据扬州剪纸博物馆统计,目前扬州地区掌握核心技艺的传承人不足 20 人。在此背景下,“非遗进校园” 成为抢救性保护的重要路径。
作为剪纸技艺的传承人,本人从业近20年,多件作品获得各类奖项。在日常工作中,不仅注重扬州剪纸作品的创作与创新,更将传承的重心转向青少年教育,通过编写材料、开设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等方式,构建了一套剪纸技艺校园传承体系。在此,通过几方面的综合梳理,结合近些年来个人参与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从实践内容的构建到实践的意义存在,分析一下剪纸技艺进校园的特色,希望对不同技艺类型的项目的非遗传承与发展提供一点参考,共同为非遗和传统手工技艺的长远发展助力。
一、剪纸技艺进校园的实践内容构建
在实际教学中,我坚持以 “系统课程为基、创新方法为翼、地域文化为魂”,形成了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其内容设计既延续了扬州剪纸的传统精髓,又契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
(一)“双线并行” 的课程体系开发
在实践教学中,打破了传统剪纸教学 “重技法轻文化” 的局限,构建了 “技法传承” 与 “文化浸润” 双线并行的课程框架。在技法传授上,教材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动手能力设置梯度训练:小学阶段从简单的对称的图案入手,掌握基础技法;初中阶段则引入相对复杂一点的技法,尝试创作花、鸟等题材作品。在大学教学中,则教授扬州剪纸技艺真正的创作手法,在图案设计上选择传统的菊花、蝴蝶等有一定难度的作品,这种螺旋上升的设计,既遵循了扬州剪纸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 的技艺规律,又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节奏。
在文化渗透方面,精选了与扬州地域文化相关的内容:通过剪纸个园假山、何园月洞门等题材,让学生了解园林建筑的 “移步换景” 之美;通过讲解扬州民俗题材,传递地方生活智慧,让学生理解剪纸艺术与文人文化的交融历史。这种编排使剪纸教学超越了单纯的技艺传授,成为地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知行合一” 的教学模式创新
基于自身 “师法自然” 的创作理念,将剪纸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形成了 “观察 — 体验 — 创作”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扬州某小学的实践中,鼓励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植物、动物和各种生命体,始终强调:“剪纸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对自然生命的理解与表达,孩子们只有亲眼见过、亲手触摸过,剪出来的线条才会有温度。”
(三)“多维联动” 的传承生态构建
剪纸传承不能仅靠学校单打独斗,因此积极构建 “大师 + 学校 + 博物馆” 的联动机制。她推动所在学校与扬州剪纸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将清代包钧 “剪画” 原作、张永寿《百菊图》等珍品带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 “细如发丝而不断” 的技艺精髓。博物馆则为学校提供 “流动展览” 支持,将学生优秀作品在馆内特设展区展出,这种 “创作 — 展示 — 反馈” 的闭环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她将“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的剪纸要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与学生以及学校里的教师进行沟通,“专业传承人 + 学校教师” 的双师模式,有效解决了非遗进校园中 “师资短缺” 的普遍难题。
二、剪纸技艺进校园的文化传承意义
非遗工艺的校园实践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基因的植入,其意义远超单纯的艺术教育,在文化认同、素质培养、非遗活态传承等多个维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文化认同的培育:从技艺习得到身份认同
在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的文化认同面临挑战,而剪纸进校园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不同层级的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用剪刀再现五亭桥的精巧、瘦西湖的秀美时,不仅掌握了剪纸技艺,更深化了对家乡文化的理解。某参与学生在访谈中表示:“以前路过个园只觉得假山好看,学了剪纸后才发现每一块石头的摆放都有讲究,现在我会主动给外地游客介绍这些文化故事。” 这种从 “技艺操作” 到 “文化解说” 的转变,标志着地域文化认同的形成。
(二)素质教育的深化:从动手能力到审美素养
剪纸技艺的学习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价值。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剪纸过程中的线条控制、空间布局等训练,能有效提升青少年的手眼协调能力和专注力。本人在教学中发现,经过一学期剪纸训练的学生,在数学几何题解答和书法练习中表现出更强的空间想象力。某小学班主任反馈:“剪纸课让孩子们变得更有耐心,这种品质迁移到其他学科学习中,效果非常明显。”
更重要的是,扬州剪纸 “雅致清新” 的艺术特质对青少年审美素养的培育具有独特价值。通过对比陕北剪纸的粗犷豪放与扬州剪纸的细腻灵动,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审美差异;通过分析自己作品《四季花鸟图》中的 “淡彩套色” 技法,让学生体会 “色不压线” 的雅致追求。这种审美教育超越了简单的技法模仿,培养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美学精神的感知能力。
(三)非遗活态传承:从保护到创新的路径探索
在不断的具体实践中,初步构建了 “保护 — 传承 — 创新” 的完整链条。学生不仅学习传统题材,更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剪纸创作:用剪纸表现校园生活场景,为动画片角色设计剪纸形象,甚至将剪纸图案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传统不是枷锁,而是根基,只有让年轻人觉得剪纸与自己的生活相关,这门艺术才能真正活下来。
三、剪纸进校园实践的启示与展望
剪纸进校园的实践,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一些启示。首先,非遗教育必须坚持 “传承人主导”,只有既懂技艺又懂教育的传承人深度参与,才能避免非遗进校园沦为形式化的 “手工课”。其次,课程设计要实现 “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既要坚守扬州剪纸的核心技艺与文化内涵,又要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和科技手段,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最后,传承体系需要 “多方协同”,政府、学校、博物馆、传承人应形成合力,构建可持续的非遗教育生态。
剪纸传承就像接力赛,我们这代人要把棒稳稳地交给下一代,而校园就是最好的接力赛场。展望未来,扬州剪纸进校园实践还可在三个方面深化:一是开发 “剪纸 + 学科” 融合课程,将剪纸与历史、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结合,拓宽教育维度;二是建立 “校园非遗工坊”,借鉴企业工坊模式,让学生体验从设计到制作的完整创作过程;三是构建 “线上 + 线下” 传承平台,通过短视频记录教学过程,扩大影响力。
结论
扬州剪纸技艺进校园不仅是一项教育活动,更是一场文化基因的传递工程。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完整的传承体系构建,让古老的剪纸艺术在校园中焕发新生。这种实践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了一批青少年剪纸爱好者,更在于通过技艺传授培育了文化认同、审美素养和创新精神,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持久活力。
作者:张震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