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紫砂壶;掇只壶;筋纹器;如意纹;造型创新;文化意蕴
紫砂《如意掇只》壶是一件在传统“掇只”壶造型上进行再创作的紫砂筋纹类作品。这把壶保留了掇只壶标志性的圆珠钮,宝盖,短弯流,圈耳把,简洁明快,基本保留了掇只造型原本的上半部分结构,但在壶身的造型设计上进行了较为大胆的创新。用筋纹器制作中的压棱法塑造壶面,塑造出结构均匀的六瓣壶身,每一瓣壶面都采用对称结构,中间凸起的阳线以及两侧的内凹的阴线,在瓣与瓣之间则用经典的如意纹来进行联系,这种如意纹借鉴了古代建筑大门上常用的装饰结构,类似于如意门扣,搭配筋纹囊瓣左右对称,整个壶面便由六个如意纹装饰串联起来,如意的顶端靠近壶肩,如意的尖角则落在凸起的阳线之上,正好落于壶面正中,这就如同一个箭头一般,使整个茶壶的筋线都带有向下的指向直落壶底,壶底部则塑圈足,延续壶身筋纹的线条轮廓只是更为凝练收紧,整体造型的轮廓依然保持了经典掇只壶的造型,只是将原本的圆形器转变成了筋纹器,同时还在筋纹之间融入了如意纹进行装饰,装饰和造型结合便成就了这件《如意掇只》。
一、造型装饰与制作方法
紫砂《如意掇只》壶在传统掇只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造型与装饰创新,融合筋纹器的压棱技法与如意纹的吉祥寓意,形成了兼具端庄典雅与灵动韵味的艺术风貌。作品整体高约14厘米,宽约12厘米,容量约200毫升。壶身采用经典的掇只壶造型,上半部分保留了圆珠钮、宝盖、短弯流与圈耳把的传统特征,下半部分则通过筋纹与如意纹的融入,展现出独特的创新设计。壶钮为圆珠形,直径约1.5厘米,表面光滑,中央开设小通气孔,钮座以明接工艺与壶盖衔接,过渡自然。壶盖为宝盖式,盖面略呈弧形,边缘内收,与壶口重叠,盖面光素,突出壶钮的简约美感,同时为下方的壶身装饰预留了视觉空间。壶嘴为短弯流,长约5厘米,根部宽厚,流身渐细,出水顺畅,线条与壶身的饱满感形成呼应。壶把为圈耳式,弧度柔和,握持舒适,与壶流对称,增强了整体的协调感。
壶身是造型创新的核心,压棱法塑造六瓣对称的结构。每一瓣壶面以凸起的阳线为中心,两侧辅以内凹的阴线,形成立体感与层次感。阳线高约0.3厘米,线条流畅,从壶肩直落壶底,宛如山川脉络,赋予壶身刚劲有力的骨感。阴线则柔和内收,增强了瓣与瓣之间的过渡柔美,使壶面在硬朗中透出灵动。壶肩略宽,线条从盖沿向下延伸,与筋纹衔接自然,形成上下贯通的视觉节奏。壶底为圈足,直径约8厘米,延续筋纹的线条轮廓,但更为凝练收紧,使整体造型既保持了掇只壶的圆润饱满,又融入了筋纹器的结构美感。
装饰方面,壶身在筋纹分瓣之间嵌入了如意纹饰,形成了造型与装饰的有机融合。如意纹借鉴了古代建筑大门上常用的如意门扣造型,象征吉祥如意与圆满和谐。每瓣壶面之间的如意纹顶端靠近壶肩,尖角落在阳线正中,如箭头般向下指向壶底。这种指向性设计不仅增强了视觉规律,还使筋纹的刚劲与如意纹的柔美相互映衬。如意纹长约4厘米,宽约1厘米,线条婉转流畅,边缘细琢,表面略施浅刻纹理,模拟如意头的卷云形态,增添了装饰的立体感与精致感。如意纹的布局巧妙,六瓣壶面各嵌入一枚如意纹,串联成环,宛如花瓣环绕,装饰面积覆盖壶身约三分之二,留白部分与如意纹形成虚实对比。壶肩与壶底的筋线与如意纹相辅相成,整体呈现出内敛而不失流动的视觉秩序。
二、造型装饰相关的文化
《如意掇只》壶的造型与装饰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筋纹与如意纹的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筋纹的阳线与阴线如山川脉络,象征自然界的秩序与力量,如意纹则源于唐宋时期的如意头装饰,常见于宫廷器物与建筑,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明代瓷器,象征吉祥、圆满与福运绵延。《诗经·小雅·斯干》云:“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如意纹的柔美曲线与筋纹的刚劲线条相辅相成,体现了“刚柔并济”的传统工艺理念。
掇只壶本身承载了紫砂艺术的经典传统,其造型由清代制壶大师邵大亨创制,强调端庄典雅与实用功能的统一。《如意掇只》在保留掇只壶端方气韵的基础上,通过筋纹与如意纹的融入,赋予了作品新的文化意蕴。如意纹的指向性设计如箭头般直落壶底,寓意福运向下传递,筋纹的六瓣对称则象征圆满与和谐,与如意纹共同构建了具有完整东方文化特色的审美体系。
在造型创新上,《如意掇只》突破了传统掇只壶的单一圆形结构,通过筋纹器的压棱技法,形成了立体感与层次感兼备的壶身。这样的创作也是一种启发,那便是在传承经典壶型时,可融入筋纹、花瓣等元素,丰富造型语言,增强视觉张力。其次,在装饰设计上,如意纹的运用为紫砂壶艺注入了吉祥文化的现代表达。如意纹作为传统图案,具有跨文化的吸引力,适合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播中华文化。
结语:紫砂《如意掇只》壶以传统掇只壶为蓝本,在承袭经典造型精髓的同时,通过筋纹器的工艺语言与如意纹饰的融入,呈现出一种刚柔并济的艺术效果。其六瓣分体的壶身结构,不仅强化了器物的空间层次与线条美感,更以如意纹的对称与延展,赋予作品吉祥、圆满的文化象征。作品既不失掇只壶的庄重典雅,又通过造型与装饰的巧妙结合,拓展了紫砂艺术的表现维度。它所展现的,是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对话,是造型美学与文化意蕴的交织。由此可见,《如意掇只》壶不仅是一件工艺美术的佳作,更是一种对紫砂文化精神的延续与再创造。未来,紫砂艺术的发展亦应在坚守传统的根基上,积极探索形式与意象的融合,以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鲍志强. 紫砂艺术论[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 王其亨. 中国传统纹样研究[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作者:史福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