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印包壶;造型艺术;如意纹;文化象征
这件紫砂《印包》壶采用本山绿泥来进行制作,前流后把,整体呈浑方形,流三弯,四棱带方韵,圈耳把,把上带飞,壶钮被制作成“布节”带有明显的纹理,钮座明接,壶盖嵌入壶口,盖面呈现缓慢的弧线微微向上鼓起,展现出一种柔软的张力,口盖形成的线条被融入壶身的装饰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如意纹样,这个纹样以内嵌的线条组成,分别延伸到两侧壶面中央,壶肩的如意纹又与“印包”本身的仿生轮廓相重叠,巧妙地设计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造型装饰,除此之外壶身的其他部分素雅,光润,搭配平底,表现“印包”的现实特征。
一、《印包》壶的造型设计分析
《印包》壶的造型设计以印包的仿生形态为蓝本,采用本山绿泥制作,这种泥料产自宜兴黄龙山矿区,质地细腻,烧制后呈黄色,温润如玉,完美还原了印包的自然色调与质感。整体呈浑方形,前流后把的布局简洁明快,壶高约13厘米,宽约11厘米,容量约180毫升,适合日常品茗。壶身的浑方结构是造型的核心,方中带圆的设计巧妙平衡了方器的硬朗与圆器的柔美,四面带方韵,棱线不分明没有特别明显的线面转折,每一棱边缘都采用了圆润处理,避免了视觉上的突兀感。这种方圆交融的线条舒展而富有张力,在基于现实的仿生外形上进一步夸张,壶身从壶肩向下逐渐展开,腹部饱满鼓起,底部平直收紧,形成稳定的视觉重心。
壶盖的嵌入式设计进一步强化了造型的统一性,盖面呈现缓慢的弧线微微向上鼓起,展现出一种柔软的张力。这种弧线过渡自然,盖沿与壶口严丝合缝,确保了实用功能的同时,增强了器物的整体流畅感。壶钮被制作成“布节”形,带有明显的纹理,表面刻以细腻的布纹进行模拟,钮座采用明接工艺,与盖面衔接清晰,凸显了工艺的精细。布节钮的高度约1.5厘米,直径约2厘米,中央开设通气孔,既便于出水,又为造型增添了层次感。壶嘴为三弯流,前流设计简洁有力,根部宽厚,流身三弯,弯曲弧度自然,出口微翘,出水顺畅,与壶身的浑方结构形成呼应。壶把为圈耳式,把上带飞,弧度圆润舒适,握持时贴合手掌,暗接于壶身后方,避免了视觉干扰,增强了整体的平衡感。
壶底平直设计,底部直径略大于壶口,形成“上窄下宽”的稳定比例,底部光素无饰,突出泥料的自然质感。这种平底结构不仅便于放置,还呼应了印包的现实特征,印包作为古代文人携带印章的布囊,底部平整以便收纳,作品通过这一细节还原了仿生意象的真实性。整体造型的方韵通过壶身四面的曲线轮廓展现,没有明显的棱线,但方韵从壶肩直落壶底,整体线条均匀有力,营造出内敛的视觉秩序。壶面的素雅光润进一步强调了造型的简约美,表面包浆处理至温润状态,触感细腻,烧制后绿泥的质感效果使壶身呈现微妙的色阶变化,增强了立体感与光影韵律。
二、《印包》壶的装饰设计
《印包》壶的装饰艺术以如意纹为核心,巧妙融入壶身的结构之中,形成了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统一。壶盖与壶口的线条融合成如意纹样,这个纹样以内嵌的浅刻线条组成,线条流畅婉转,边缘细琢,表面处理细腻,增强了立体感与光影效果。如意纹从壶肩向下延伸,分别落于壶面中央,与印包的仿生轮廓重叠,形成层层嵌套的视觉层次。这种装饰手法借鉴了传统如意纹的吉祥寓意,但更进一步,使如意装饰与壶身造型轮廓相融合。
壶身的装饰保持素雅,表面光润无繁杂纹理,仅在关键部位施以浅线条装饰,突出印包的布料质感。壶钮的“布节”纹理通过捏塑法配合辅助成型工具,纹路自然粗糙,模拟布料的褶皱与肌理,呼应印包的现实特征。壶嘴与壶把的线条装饰简洁,四棱的方韵通过各自的造型展现,棱线分明却带微弧,增强了触觉的细腻感。装饰避免过载,注重留白与线条的节奏,如宋代画家马远的“马一角”构图,留白处赋予观者想象空间。
壶底的平底设计虽素雅,底部中央可能刻有简易的篆刻落款,字体古朴,色泽醒目,与壶身的绿泥形成对比,提升了艺术格调。整体装饰避免繁复,注重与造型的有机统一,如意纹的指向性不仅美化了壶身,还强化了器物的内聚感,使观者从视觉上感受到吉祥的流动与汇聚。这种装饰手法源于清代紫砂纹饰的传统,
装饰的工艺难度在于泥料的掌控与造型融合的巧妙。本山绿泥的细腻质地适合浅塑,烧制后色泽温润,装饰纹理呈现微妙质感效果,增强了视觉深度。这种装饰艺术不仅提升了器物的艺术格调,还通过如意纹与印包形态的融合唤起了古典的文化韵味。
三、当代紫砂创作中的创意启发
《印包》壶的造型与装饰设计为当代紫砂壶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创意启发,首先在于仿生形态与传统纹样的融合。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设计,将印包的仿生轮廓与如意纹的吉祥寓意有机结合,突破了传统紫砂壶的单一造型模式。在当代创作中,这种方法启发创作者探索更多自然意象与文化符号的交融,例如将莲叶纹样与方器结构结合,或用云纹装饰圆器肩部,增强器物的文化深度与视觉张力。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紫砂造型语言,还为现代审美注入了传统韵味,符合当下“中式简约”的设计潮流。
结语:在现代紫砂壶中,通过局部如意纹或印包轮廓的浮雕,突出主题,避免整体繁杂。这种启发促进了紫砂工艺的可持续性,在注重文化传承的同时,适应市场对创新产品的需求,推动紫砂壶艺在当代的复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晓红. 紫砂造型艺术研究[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2.
[2]朱良志. 如意纹样的文化意蕴与审美价值[J]. 文艺研究, 2008(6): 112-118.
作者:史福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