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茶具;装饰语言;古砖纹;竹子意象;文化寓意
一、《故乡》的创作源流
紫砂艺术发源于江苏宜兴,古称阳羡,又名荆溪。作为紫砂文化的摇篮,宜兴不仅孕育了精湛的工艺技法,也积淀了深厚的地域文化传统。紫砂器的造型与装饰,历来注重从自然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通过材质与工艺的结合传递人文精神与美学意境。随着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紫砂创作逐渐从单一的实用器皿向更具文化表达的艺术作品转型,传统元素与地域记忆成为重要的创作资源。
《故乡》紫砂茶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的典型代表。作品以“故乡”为主题,回望荆溪古镇的历史风貌与自然景致,通过竹子与古砖的装饰符号,再现地域记忆中的文化意象。竹子以贴塑的方式呈现,象征坚韧高洁与文人气节;古砖纹则以质朴的形式被重新塑造,或化为壶钮上的“石桥”,或展现在茶盘的铺地图案中,暗合“荆溪十景”的意境。这种装饰语言不仅使茶具在审美上更具层次与韵味,也赋予其鲜明的地域性与文化性。
由于紫砂的发源地是宜兴,宜兴古称阳羡,又名荆溪,所以这件作品在内容特点上还原了“荆溪之景”。《故乡》由两壶、两杯、两枚不同的茶碟、一茶盘、一公道、一茶罐组成,每件茶具上都带有荆溪之景中常见的竹子与古砖,竹子作为紫砂器上常见的装饰以贴塑的形式出现在这件作品之上,另外独具特色的在于其上的古砖装饰,在古代建筑中,砖瓦结构是十分常见的,其中多以略带黄色的青砖为主,用砂浆作为黏合剂,所以会形成黄黑相间的古砖纹,在作品《故乡》上,这种砖纹就以贴塑的工艺技法重新呈现,例如在茶盘的中央,砖纹塑成一个圆形,如同青砖铺设的地面,而在茶壶的壶钮上,则塑成桥钮,以砖纹进行装饰,便形成了古代常见的青石桥,指向了“荆溪十景”中的“蛟桥夜月”贴合了紫砂“故乡”的主题。除此之外,这样的砖纹装饰还出现在其他茶具的不同部位,结合不同的造型,以“墙”“垣”等面目出现,很好地诠释了千年古镇的古色古香,彰显文化韵味的同时还为原本单调的紫砂茶具增添了额外的装饰,让这套《故乡》显得别具一格,契合了当代紫砂壶艺个性化、创新化的创作潮流。
二、《故乡》茶具的装饰元素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故乡》茶具的装饰语言以竹子和古砖纹为核心,巧妙地将宜兴荆溪的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紫砂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设计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对传统元素的当代再现,体现了现代工艺创作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时的深层思考。在《故乡》茶具中,竹子以贴塑技法呈现,枝干苍劲,叶片疏密有致,表面纹理细腻,模拟自然风姿。这种贴塑工艺源于明清紫砂传统,但当代创作者通过调整泥料湿度与厚度,使竹叶的起伏更具立体感,增强了触觉与视觉的互动性。古砖纹的运用则进一步深化了地域文化的表达。荆溪古镇以青砖瓦墙闻名,这些砖纹不仅是建筑遗存,更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承载着千年古镇的沧桑与厚重。在《故乡》茶具中,古砖纹以贴塑技法重新诠释,呈现出黄黑相间的质朴效果,模拟砂浆黏合的自然缝隙。这种装饰在茶盘中央塑成圆形铺地,宛如青砖小巷的地面,唤起对故土的亲切回忆;在茶壶钮上,则化身为“青石桥”造型,指向“荆溪十景”中的“蛟桥夜月”,桥拱微拱,桥面纹理细密,巧妙地将实用钮座转化为文化符号。这种创新源于传统砖雕艺术,如宋代寺庙壁砖的浮雕技法,但当代创作者通过紫砂泥的柔韧性,实现了砖纹的立体浮雕效果,使其在烧制后呈现窑变色差,增强了历史的“活化”感。古砖纹的分布注重功能性:在茶罐底部,砖纹环绕,形成稳固的视觉基底;在茶碟边缘,砖纹点缀,增添古朴韵味。这种设计将抽象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可触及的装饰,体现了现代工艺对传统文化的“活化”路径。
竹子和古砖纹的结合,不仅丰富了茶具的视觉层次,还通过材质的统一性强化了文化连续性。紫砂泥的温润质地与竹子的清瘦、古砖的粗犷形成对比,却又和谐共存,这种“异质同构”的美学处理,呼应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在当代紫砂创作中,这种元素融入方式启发匠人从地域文化中提炼符号,避免生硬的堆砌,例如,宜兴匠人可进一步探索其他荆溪元素,如“十景”中的水乡桥影或古井纹样,与竹砖结合,形成系列作品。这种传承不仅保持了紫砂艺术的根性,还为现代生活注入了文化温度,使茶具从日常用品升华为情感载体。
三、现代工艺创作中的文化融入机制
现代紫砂工艺创作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时,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对话”机制,《故乡》茶具正是这一机制的生动例证。传统文化的符号如竹子和古砖纹,本是静态的遗产,但在当代创作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文化融入的机制在于语境的当代转化。《故乡》茶具将荆溪的地域记忆置于现代生活语境中,竹子的坚韧不再是抽象的君子意象,而是当代人对内心平衡的追求;古砖纹的厚重则唤起都市人对外乡的乡愁。同时竹子和古砖纹的视觉符号具有普适性,是历史中国所呈现过的种种影像,这能唤起人们对于过去的记忆。
结语:《故乡》茶具的文化寓意以“故乡”为核心,竹子和古砖纹共同构建了地域记忆与情感寄托的诗意空间,唤起人们对荆溪古镇的集体记忆,这种寓意在当代具有疗愈价值,帮助都市人缓解乡愁与压力。从当代价值看,《故乡》茶具体现了紫砂艺术的“文化疗愈”功能。在快节奏的社会中,茶具的竹砖装饰如一幅微型画卷,品茶时观赏,激发情感共鸣。茶具的创新设计启发当代匠人探索“地域+现代”的路径,这种寓意与价值的统一,使紫砂艺术从器物转向文化符号,增强了其在当代生活中的存在感。
参考文献:
[1] 吕尧臣. 紫砂壶艺论[M]. 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6.
[2] 王建中. 中国传统纹样与文化象征[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作者:周学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