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壶;弧菱壶;方圆哲思;造型艺术;文化意蕴
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门类,其独特的造型艺术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以来备受文人雅士与艺术爱好者的推崇。在众多壶式中,弧菱壶以其兼具方圆之美的独特形态,成为紫砂壶造型史上颇具代表性的一类。其名称所指的“弧菱”,不仅是一种器物的外观特征,更与古代建筑文化密切相关。早在汉代,班固在《西都赋》中便有“上觚棱而栖金爵”的记载,后人多以“觚菱”指宫阙转角处的瓦脊,其形态以方角棱瓣为特征,象征威仪与庄重。宋代王观国在《学林·觚角》中更明确指出“觚棱者,屋角瓦脊成方角棱瓣之形”,由此可见,觚棱在古代建筑中不仅是结构之美的体现,也是文化象征的重要符号。
紫砂弧菱壶正是在这一历史文化脉络中得以生成与发展的。它继承了觚菱的形态特征,将“方折”与“圆润”融会于小小壶体之间,既呼应了建筑之庄严,又贴合了茶具的日常性与亲和感。同时,它在工艺上极度考究:从身筒的收放、壶口盖面的比例,到流与把的暗接过渡,都需在严格的技法中追求自然流畅的视觉与触觉体验。在当代审美语境中,弧菱壶的意义不止于传统的复现,更体现出一种文化的对话与延续。它通过“方”与“圆”的和谐统一,揭示了中国艺术中“形”与“意”的互动关系,也为当下紫砂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对弧菱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紫砂壶的造型美学与工艺逻辑,也能进一步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化哲思与人文价值。
一、弧菱壶的造型特征与设计理念
紫砂《弧菱》壶以古代建筑“觚棱”之形为灵感,巧妙融合方与圆的造型语言,呈现出端庄与流畅兼备的艺术风貌。壶身整体高约13厘米,宽约11厘米,容量约200毫升,壶体以方形为基础,四面棱线分明,棱角经过细腻的圆润处理,形成“浑方”的视觉效果,宛如汉代宫阙瓦脊的棱瓣形态。壶肩略宽,从壶口向下逐渐展开,腹部饱满,底部内收,搭配方形圈足,足高约1厘米,边缘平滑,确保稳定性。这种“上收下放”的比例设计,呼应了觚菱的庄重气质。
壶盖采用压盖式,盖沿与壶口严丝合缝,盖面呈微弧形,中央设一精致的过桥钮,壶流一弯,长约5厘米,根部宽厚,流身渐细,出水顺畅,线条与壶身的方圆交融形成呼应。壶把为四棱圆圈把,弧度标准,明接于壶身后方,与壶流对称,增强了整体的协调性。壶身的四棱从壶肩直落壶底,线条连续流畅,宛如建筑瓦脊的棱线,营造出刚毅与柔和并存的视觉节奏。整体造型在庄重中透出灵动,宛如宋代诗人苏轼《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方圆相济,视角不同而意蕴无穷。这种设计不仅继承了觚菱的建筑美学,还通过茶具的日常性,赋予了器物以亲切感,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生活美学的有机结合。
《弧菱》壶的工艺技法体现了紫砂艺术对结构与线条的精湛掌控。作品选用宜兴紫砂泥,泥色深沉,烧制温度约1150°C,表面呈红褐色泽,质地细腻,透气性强,壶盖的微弧设计与壶身的浑方结构相呼应,壶身表面光素无饰,突出泥料的自然质感,这种光素处理避免了繁复装饰,强调造型本身的线条美与结构美,壶身的四棱线条从壶肩至壶底连贯流动,如建筑瓦脊的棱瓣起伏,营造出刚毅与流畅并存的节奏感。
二、文化意蕴与审美哲思
《弧菱》壶的文化意蕴根植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阴阳对称,天与地、方与圆、阴和阳等等,通过造型的方圆交融,展现传统文化中那种相互交融、和谐内敛的精神内涵。方形轮廓象征秩序与坚毅,就如同古代“质直而好义”的价值观,不露锋芒而坚守本心;圆润过渡则体现柔和与包容,这就如同水流一般,展现“上善若水”的做人智慧,润物无声却深远绵长。壶身的浑方结构以方为骨,圆为表,这种意蕴通过小小壶体得以物化,使《弧菱》壶不仅是茶器,更是文化精神的载体。
《汉书·郊祀志》中“觚棱承霤”描述了宫殿屋脊的恢宏气象。《弧菱》壶将这一意象融入茶具设计,通过方圆的造型语言,将建筑的庄严感转化为日常的亲和力。在当代语境中,社会节奏快、压力大,方形的坚毅象征秩序与理性,圆形的柔和则寓意包容与和谐,二者的平衡提醒人们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稳与从容。光素表面与浑方造型,摒弃繁复装饰,回归简约本质,同时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适应了当代文化的主流需求。
在造型设计上,方圆交融的理念突破了传统紫砂壶的单一形态,这显然是一种启发,我们还可以借鉴建筑元素如斗拱、飞檐,融入壶型设计,创造出兼具历史感与现代感的器物。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紫砂的造型语言,还通过文化符号的运用,增强了器物的叙事性。其次,《弧菱》壶通过线条与结构的表达,实现了造型的完整性与美感,更加注重泥料与形体的自然美。
结语:紫砂弧菱壶作为一种源于古代建筑“觚棱”意象的经典壶式,其外观的圆润流畅,象征“润物细无声”的温和态度;其内在的方折骨力,则暗合儒家“中正守本”的价值取向。这种“外圆内方”的双重气质,使弧菱壶成为兼具实用性与精神性的艺术载体。它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衡与和谐,在规整中追求灵动,于含蓄中展现力量。这种跨越时间的文化张力,使紫砂弧菱壶不仅是一件承载历史的器物,更是一种对东方智慧与生活哲学的生动诠释。未来,随着紫砂艺术不断发展,弧菱壶的造型哲思与审美价值也必将继续延展,成为传统与现代交汇的重要符号。
参考文献:
[1]高工. 紫砂艺术论[M]. 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6.
[2]王观国. 学林辑要[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作者:颜君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