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雕版印刷;数字化保护;文创开发;活态传承;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
一、引言
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发展,雕版印刷作为其最早形态,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融合书法、雕刻、印刷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技艺精髓。然而,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普及,传统雕版印刷技艺面临传承断层、市场萎缩、受众老化等严峻挑战。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作为该技艺的国家级保护单位,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非遗+数字+文创”的融合之路,为印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挑战与当代困境
雕版印刷技艺是一项集体性、工序繁杂的传统工艺,需经过写样、刻版、刷印、装订等三十余道工序,依赖工匠长期实践与默契配合。其艺术价值体现在线条的流畅、刀工的精准、墨色的匀净以及整体版面的和谐统一,是传统工艺美术中极具代表性的门类。然而,当前其传承面临多重挑战:
传承人断层与老龄化:技艺学习周期长(至少5年)、收入低(月薪不足3000元),导致年轻人从业意愿不强。刻印社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国家级传承人陈义时已78岁,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版片资源匮乏与保护压力:历史上刻印社曾拥有二十余万块古版片,后因机构调整与资源调配问题,版片使用受限,影响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工艺美术技艺的延续性。
市场需求局限与产能矛盾:手工雕版书籍成本高昂,如一本《唐诗三百首》需雕刻数百块版片,受众局限于收藏家与小众市场,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市场化运营。
技术复原与资金压力:如饾版、泥活字等古代技艺的复原耗资巨大,例如《群仙贺寿图》复原耗时两年,依赖企业自身财力难以持续。
三、数字化保护:从静态存档到动态赋能
为应对上述挑战,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积极探索数字化手段,推动技艺从“基础保存”向“数字赋能”转型,为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现代传播提供新路径:
核心资源数字化采集:联合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专业机构,对300件珍贵雕版(含清代孤本)、50件古籍、20件传统工具进行三维扫描、多光谱成像分析,并录制10个核心技艺流程的4K视频,建立高精度数字档案库,为后续研究、创作与工艺美术教育提供资源支持。
数字化传播与新媒体运营: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布非遗短视频与推文,如与《江南百景图》合作的纪录片上线3小时观看量突破15.9万人次,有效吸引年轻群体关注,提升传统工艺的当代可见度。
元宇宙与数字藏品开发:2022年开发的数字藏品《群仙贺寿图》,上线后3.2万人在线秒杀,2000份首发售罄,并被《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二十余家主流媒体报道,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也为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数字转化树立了标杆。
AI与VR技术应用:计划投入200万元与京西时代科技合作建设“AI-LBE沉浸式互动数字化项目”,利用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复原古代印刷工坊,增强游客体验感与参与度,推动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沉浸式传播。
四、文创开发:从传统工艺到现代IP
刻印社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跨界合作,实现非遗的“年轻化”与“市场化”,拓展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应用场景:
IP跨界合作:与国风游戏《江南百景图》联动,创作雕版年历、信笺等文创产品。2023年推出的兔年年历采用雕版印刷技艺,融合游戏角色与民俗风物,成为热销产品。与现象级手游《如瑗》合作开发的漆器螺钿主题研学课程,单月创收15万元,体现了工艺美术与当代IP融合的巨大潜力。
文旅融合与体验经济:打造扬州非遗珍宝馆,设置互动体验区、大师工作室、非遗研学课程等,2024年开馆以来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完成研学活动120余场,服务7500人。馆内推出“雕版印刷互动展项”,游客可挥手移动山河画卷,查看雕版印刷历史细节,实现了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参与的转变。
高端定制与品牌建设:为企业、政府提供非遗主题礼品定制服务,如《金榜题名 马到成功》雕版作品成为考生定制礼品,获市民一致好评。与万科合作“虎虎生V”主题雕版海报及新春体验活动,提升了品牌的文化附加值。
教育融合与研学推广:与扬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开设研究生暑期学校,开展科创项目,成功申报江苏省大学生科创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媒体传播视频设计研究——以扬州雕版印刷为例”,推动工艺美术进入教育体系,培养后备人才。
五、“活态传承·数字赋能”模式的启示与展望
扬州非遗珍宝馆的实践表明,传统印刷技艺的当代传承必须走“活态化、数字化、文创化”之路,其成功经验对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构建“保护—传承—创新—传播”一体化生态,实现非遗从生产到消费的闭环。例如通过非遗珍宝馆的“非遗成果转化区”提供高端定制服务,推动工艺美术精品走向市场。
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多元协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刻印社与高校、企业、博物馆共建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与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工艺美术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影响力。
注重“内容—技术—运营”三位一体,确保非遗项目可持续发展。如通过新媒体矩阵运营、数字藏品发行、跨界IP合作等方式,增强工艺美术的传播力与变现能力。
强化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提升中国非遗的国际影响力。与《如鸢》合作推出的宣传片《鸢承汉韵》在美、英、法、日四国地标大屏播放,点击量破1.3亿次,实现中国工艺美术的国际输出。
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拓展跨界合作边界,推动非遗与旅游、教育、科技、金融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印刷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六、结论
雕版印刷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尊重传统工艺的本真性,也需拥抱现代科技与市场需求。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通过数字化赋能与文创开发,成功探索出一条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为全国非遗保护与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扬州经验”。在新时代背景下,印刷文化仍将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与时代功能,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作者:顾孝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