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众所周知,紫砂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中不可磨灭的一角,它既是国人日常品茗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更是传统艺术形式中独具匠心的一种存在。紫砂壶的特性决定了其长久的发展,在众多紫砂壶之中,光器是最为常见也是最受人喜爱的一种类型。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多余花哨的装饰,通过简单大气的造型呈现出意味深长的内涵与情感。笔者始终相信,不用过多言语所呈现的艺术更令人深思,这也是魅力之所在,这也是笔者选择创作“虚扁壶”这一经典造型的初衷。在紫砂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紫砂大师的名字是榜上有名且不得不提的,陈曼生便是其中的一员,“虚扁壶”也是曼生十八式之一,通过极简造型诉说着深远的意境与内涵。在本文中,笔者也将以此为出发点,谈谈这件紫砂壶作品《虚扁壶》的匠心独运。
二、器以载道——紫砂壶作品《虚扁壶》的造型艺术
紫砂壶的发展历史至今也有近千年的历史,细数其中的经典,也莫过于几位大师的创作。在这其中,笔者也在上文谈到,陈曼生是清朝著名的紫砂大师,通过其对于文化、艺术的多种见解,他也将这种见解融入了紫砂的创作之中。他追求的是朴素、简洁、凝练的造型。他设计的紫砂壶造型,后世称之为“曼生十八式”,而笔者此次所创作的紫砂壶作品《虚扁壶》正是其中的一种。
谈到紫砂壶,一定会提到江苏宜兴,宜兴作为紫砂艺术的“故乡”,对于紫砂艺术的起源与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宜兴地处江南水乡,文人雅客们偏好在江南水乡定居生活,这也注定了紫砂艺术与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宜兴除了赋予紫砂艺术独特的文化、艺术气息,更是在原材料上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宜兴黄龙山生产泥矿,出产的紫砂泥料堪称是一绝。紫砂泥料独特的透气性奠定了紫砂壶作为茶具之首的地位,泥料的形制多样,不同的泥料也为不同的创作主题提供了底色。笔者此次所创作的这件紫砂壶作品《虚扁壶》采用了紫泥作为泥料,其可塑性极佳,为素器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烧制过后壶体呈现出一种绛紫色的色泽,泥料质地也十分细腻,这种色泽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低调内敛的一面,给人以一种端庄大气之美,这也与素器的造型相得益彰。
紫砂壶作品《虚扁壶》最有特色的就是其模仿虚扁壶的经典造型,所谓“虚扁”其实可以将其拆开进行分析。“虚”指的这种造型的紫砂壶往往有着相较于其他造型更大的壶肚,看上去有着更大的空间感,通过扁平的壶身与宽阔的壶肚形成了对比,也造就了造型上的虚实相生。“扁”顾名思义就是其造型上的特点了,整把紫砂壶呈现出扁圆的造型,重心下移看上去具有稳定感。两者“虚扁”的结合造就这一把举世闻名的紫砂壶,这也是笔者此次所创作的紫砂壶作品《虚扁壶》的原型。
在制作过程中,这件紫砂壶作品《虚扁壶》也十分考验创作者的功底。整把紫砂壶以“圆”为雏形,以“虚扁“为特色,线条饱满圆润,整体十分流畅,仿若一体。这也展现了紫砂壶独特的制作工艺,笔者通过拍打泥料对整件作品进行了塑性,首先是要将壶身扁圆的造型一步步拍打成形,保证其形态不会过于塌陷,因此可以看到这件紫砂壶作品《虚扁壶》的壶肚是十分饱满突出的,给人以一种富裕、饱满之感。壶盖与壶身的链接也堪称严丝合缝,两者做到了密封贴合的程度,壶盖外沿略微大于壶身,盖在壶口处更有一种和谐、平衡之感。壶嘴与壶身通过笔者不同角度的拍打也形成了一体,通过简约的一弯流壶嘴,既保证了壶口出水流畅顺利,也通过短小的造型与壶身进行了呼应,十分的有趣。壶把也是如此,通过简约的半圆形设计,让壶把与壶身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件紫砂壶作品《虚扁壶》十分的工整和谐,各个部件的衔接处都浑然天成,在泥料与工艺的配合下,整件作品看上去、摸上去都温润如玉,通过简约的设计透出了不简单的工艺与美感。
三、道器合一——紫砂壶作品《虚扁壶》的文化内涵
笔者曾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提到,紫砂壶不仅仅是一件茶具,更是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交汇处,早已成为了多元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世世代代人们的情感寄托。“虚扁”在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中也有着体现,“虚”即虚无,在传统思想中彰显了君子虚怀若谷的品德,“扁”有一种能容下世间万物之感,两者结合更能彰显世世代代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那一份低调谦虚的君子品格。
从这件紫砂壶作品《虚扁壶》的造型出发,光器是所有紫砂壶造型中独特的存在,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态。一件优质的光器,能够抛开一切繁杂的装饰与花哨的点缀,用紫砂壶最原始的骨感美来诠释一件作品的意蕴与文化内涵,其实这也是传统美学的一种体现,“大道至简”是千年来中国人秉持的一种审美,这不仅在思想文化中得以体现,更在笔者此次所创作的这件紫砂壶作品《虚扁壶》中得到了展现,再次说明了紫砂壶早已不仅仅是一把茶壶、一件艺术品,紫砂壶早已成为了多元文化交汇的载体,承载着无数的意蕴与情感,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
四、结语
这件紫砂壶作品《虚扁壶》是笔者多年从事紫砂行业经历的缩影,也是笔者对紫砂艺术极致追求的体现。笔者坚信一件真正优秀且可以流传下去的紫砂壶作品靠的一定不是花哨的装饰抑或者是华丽的包装,其内在所蕴含的情感与传递思想的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能让后人从中窥探到当代社会的人文风情与思想文化,才是紫砂艺术流传至今最为重要的作用。笔者也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王丽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