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花灯的历史底蕴——以扬州灯彩为例

[日期:2025-09-2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花灯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以花灯为研究对象,记录在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传统花灯工艺的历史传承。
  
  本文介绍了传统手工花灯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历史与发展、色彩与造型、寓意与价值等方面。
  
  绪 论
  
  近年来,国家倡导“文化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此后,全国各族人民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愈发重视起来,越来越多的地方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展览和非遗展示,花灯便是其中之一。
  
  谈及花灯,古来就有“北涿州,南扬州”的说法,如今在扬州地区,传统手工花灯发展也呈现欣欣向荣之势,值得注意的是,向来被人们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花灯,近几年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走进了几家知名商场进行展示和销售,引得大量市民驻足观赏并购买,这其中的推动力需要我们去探索。
  
  因此,本课题以扬州地区花灯为例,研究花灯工艺其本身的价值所在。
  
  一、花灯的命名
  
  “灯”本作“镫”,指用以燃油照明的器具,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镫,锭也。从金,登声。”灯的本义为古代用以燃油照明的器具,泛指某些像灯一样能发光、发热或具有其他用途的装置。
  
  人们为什么要点灯呢?无论是现在的简化字“灯”,还是之前的繁体字“火”部加“登”,都有一个“火”字旁。这就不得不提起“火”这个字以及中国古人对火的崇拜与向往。火神是许多民族普遍崇拜的自然神之一。火使人类与动物界彻底分开,更重要的是,火驱逐了人们对黑暗的恐惧感。火在促进人类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农耕时代的先人们把这种对火光的渴望转化为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火的使用使人类较早地认识了它的功能以及和自身的利害关系。从而对火产生了敬畏之心,并当作神物加以敬重。更重要的是,火能使野兽恐惧,达到驱赶野兽的目的,在古人眼里这是辟邪的重要方式。
  
  花灯,亦称灯彩,用来庆祝佳节,装饰市景,一般选用竹篾、彩纸为材料,多以小巧玲珑见长,颜色艳而不俗,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是人们在喜庆节日寓意吉祥的装饰品。
  
  二、花灯的历史与发展
  
  回顾花灯的历史,其功用经历了由以照明为主到以观赏为主的转变,它产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元代稍有衰落,明清时期更为繁荣,清末民初陷入沉寂,直至近些年来得以传承与发展。
  
  灯彩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早期主要用于照明,但也逐渐注重造型,比如战国时代的十五连枝灯,东汉时期的铁提灯。
  
  而花灯作为元宵节的观赏品可以追溯到汉明帝时期,由于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从印度求佛归来,称印度有正月十五瞻仰佛舍利的风俗,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从此,元宵节放灯的习俗流传到民间,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到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长安城富庶,尽管有严格的宵禁制度,但是灯节前后几天特许弛禁,称为“放夜”。在皇帝的支持下,元宵灯会越来越繁华,灯市规模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更有巨型灯楼,广达20间,高159尺,金光灿烂,极为壮观。
  
  元朝时,因为统治者为蒙古族,原先不过元宵节,所以元代宫灯较为俭朴,即便如此,民间的赏灯习俗仍在继续,灯节依旧十分热闹,尤其是大都丽正门外有一棵被统治者忽必烈赐名“独树将军”的大树,元宵节时树上挂满灯笼,《析津志》中曾描写道:“高低照耀,远望若火龙下降”。
  
  明朝时期,花灯艺术凭借其吉祥喜庆的寓意得到了朱姓皇帝的喜爱,因此迎来了辉煌时期,《金瓶梅词话》中有对灯节的描写:“玩灯男女,花红柳绿,车马轰雷,但见:山石衬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金屏灯、玉楼灯,见一片珠玑;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围锦绣。绣球灯,皎皎洁洁;雪花灯,拂拂纷纷。秀才灯,揖让进止,存孔孟之遗风;媳妇灯,荣德温柔,效孟姜之节操。”金屏灯、玉楼灯、荷花灯、芙蓉灯、绣球灯、雪花灯、秀才灯、媳妇灯,后文还提及了和尚灯、通判灯、师婆灯、刘海灯、猿猴灯、白象灯、螃蟹灯等等,足以见得当时灯节的繁荣景象。
  
  到了清代,虽然是满族为当权者,却保留了汉族的元宵节活动,以上元节的灯彩点缀“太平盛世”,因此灯彩内容更加丰富,各具特色。自清末到民国,花灯的喜庆色彩与战争氛围格格不入,一度销声匿迹。直至新中国成立,国强民富,花灯开始复苏。近二十年来,花灯作为一项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愈发受到国家的保护,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花灯的色彩与造型
  
  花灯工艺吸引观赏者的第一要素在于其外观,即色彩与造型。花灯的色彩代表了中华传统民俗的主要特征,而色彩与造型的搭配显示了制造者的匠心所在。《民艺学概论》中写道:‘色彩作为一种物理性的、视知觉的现象也与民间文化观念相关联,被作为一种象征手段加以比附,并延伸、拓展了它的内在性质,与其他事物相联系。’
  
  红色是传统花灯的主要色彩,绿色、粉色、白色为常用的衬托色。中国人对红色有着非凡的情感,刘熙在《释名》中解释道:‘赤,赫也。太阳之色也。’[7]传统的中国节日总是与红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花灯的色彩也主要采用红色,以表现节日红火热闹的气氛,热烈而有张力。以荷花灯为例,荷花主体部分采用大红色,而叶子部分则采用绿色,纯度和明度较高的红色和绿色搭配,形成对比,相互衬托。近几年,为了丰富色彩,有制作者采用淡粉色和玫红色的材料来制作荷花灯主体部分。而莲藕灯,造型与真实的藕无异,依旧采用大红色糊裱,极少用白色,此外,用金边勾勒线条,俗语说“红间黄,喜煞娘”,红色和金色的搭配更易于被大家接受。
  
  传统的纸制兔子灯为白色,更加贴近兔子本身的形象造型,白色的纸张也更容易获取,但在身体部位依旧会使用彩纸进行装饰。
  
  如今灯彩的造型主要分为两大类:大型灯组和玩灯。
  
  大型灯组规模宏大,一般讲述中国传统故事,比如闻鸡起舞、百鸟朝凤等。在故事的选择上,一般选用知名度高、便于理解的,这样会在男女老少、不同文化水平的观众中引起共鸣。其中人物与真人一般大小,甚至更大,神态各异,动物体积较大、十分夸张,大部分形象是写实形象,也有卡通形象。比如百鸟朝凤灯组,一般以一个体型较大的凤凰为中心,周围有数百只形态各异的鸟,直观上展示百鸟朝凤的含义,加上灯光的照耀,流光溢彩。
  
  玩灯小巧玲珑,以手提灯为主,也有稍微大一些的拖灯。造型多样,主要有荷花灯、莲藕灯、生肖灯、麒麟送子灯等等。
  
  四、花灯的寓意与价值
  
  (一)花灯的寓意
  
  花灯造型各异,总体上分为荷花灯、生肖灯、麒麟送子灯三类,它们都有着一定的寓意。
  
  荷花灯——和和美美。荷花灯是花灯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自古以来,人们把荷花看成吉祥和喜庆的化身。荷花灯最早起源于南京,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采用在秦淮河上放荷花灯漂流的方式来纪念在历次战争中阵亡的将士。另外,老百姓嫁女儿,第一年春节至元宵节时,在家里悬挂荷花灯,象征生活蒸蒸日上、和和美美。后来由于荷花灯造型优美、色彩和谐,逐渐流行起来。现在的荷花灯用竹篾作框架、皱纹纸裱糊,用细小的蜡烛做灯源,提在手里小巧精致,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
  
  生肖灯——欢乐吉祥。生肖属相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兔子造型简单,是最常见的生肖灯。老一辈的人还有着元宵节时拖兔子灯的印象,一般为家中爷爷或姥爷用竹篾扎出兔子灯的形状,表面以白纸覆盖,白纸上多画有一些象征吉祥的图案或是写着“福”字,中间镂空,点上蜡烛,微黄的烛光透过白色纸张,熠熠生辉,底部装有四个轮子,前面系上绳子,在元宵节的夜晚,小孩子便可以拖着兔子灯走街串巷,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整整五日的夜晚,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充满着欢声笑语。 如今在手工艺人的巧妙构思下,十二生肖都有了自己的专属灯笼,或是以小动物的真实模样为原型,或是以某个卡通人物为原型,这不仅是一个灯笼,更像是人们在特定的生肖年里买的吉祥物,这般栩栩如生的生肖灯成为最受小孩子喜爱的灯笼。
  
  麒麟送子灯——多子多福。麒麟送子灯也是常见的花灯之一。“灯”字右半边是个“丁”字,丁,人丁,在中国人看来,多子多福,所以在扬州地区有着这样一个习俗,家中女儿出嫁第一年要送灯。送灯以单数为宜,传统思想中认为单数为男孩、双数为女孩,尽管如今的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概念已经渐渐淡去,但人们在送灯时依旧遵循着“逢单不逢双”的理念。送灯的有荷花灯、莲藕灯、双鱼灯和一个麒麟送子灯,荷花寓意着和和美美,莲藕灯象征着以后生的小孩白白胖胖,双鱼灯代表夫妻俩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灯更是寄寓着父母对下一代的期望。“各地各风俗”,不同的地区送灯的品种略有不同,但都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向往与祝福。
  
  (二)花灯的价值
  
  花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蕴含着特殊的价值。
  
  首先,花灯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所谓“俗”,指庶民的风俗。古人称俗有‘习’或‘袭’‘续’之意,《说文》曰:‘俗,习也。从人,谷声。’俗作为下层百姓秉承上意,效法自然,承袭高尚的习惯性行为,是发生在社会群体中的文化现象。雅,在古代与上层、正统、儒教教化相关,具有明确的“正”的意义。《毛诗序》曰:‘雅之言,正也。’雅中有俗的部分,二者交叉融合及相反相成。花灯包括宫廷中的装饰性宫灯,也包括民间灯节所有的玩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
  
  其次,花灯是传承性的下层文化,具有贯穿古今、地接南北、人系各族的显著特征。经常可以听到有人看到花灯时会惊讶地说:“小时候我的爷爷会给我扎这种兔子灯!”尽管玩灯主要是小孩子玩,但总是能在孩子、父母甚至祖父母间形成一种共鸣,一代代都是如此。中国幅员辽阔,有自贡花灯、秦淮灯彩、客家花灯、福州花灯等等,都具有当地特色,虽然各地花灯及花灯习俗都有略微差别,但提及花灯我们都有着共同的感受。
  
  然后,花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物。首先,花灯本身在传递中国文化,比如大型灯组中讲述的中国传统故事,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种途径。此外,花灯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麒麟送子灯表达了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体现出中国人注重子嗣传承的传统思想观念,比如荷花灯体现对家庭和美的追求。
  
  总而言之,花灯的传承依靠习得,作为下层庶民的艺术,它没有正统的印记,也无独尊的地位,却能满足民俗社会的审美与生活的需要。
  
  结语
  

  扬州灯彩,这盏摇曳了千年的艺术之光,从唐宋的盛世繁华中走来,历经明清的技艺淬炼,深刻反映了时代变迁中审美趣味、经济形态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灯彩的传承与发展,其意义远不止于保护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更应成为激活城市文化活力、塑造地方文化认同、提升市民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让这盏穿越历史的明灯,不仅照亮我们对往昔技艺的敬意与追溯,更能以其与时俱进的璀璨光芒,启迪未来,辉映现代生活的美好图景,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软实力的动人篇章。


  作者:陈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