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雕漆工艺繁荣的原因

[日期:2025-10-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元代雕漆在贸易和交流的促进下,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元代雕漆的发展、社会经济以及制作技艺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其技艺、器型和装饰纹样在沿袭宋代的基础上同时又在大量的制作中不断推陈出新。从而形成了官造、民营共存共荣的发展局面,使得漆工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雕漆工艺进一步达到了更高的水平,雕漆制造业更加繁荣。并涌现出张成、杨茂等雕漆名家。正因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才能使得元代雕漆的发展如此繁荣,形成了历史上雕漆发展的第一个小高峰。
  
  关键词:雕漆 元代 剔红 张成
  
  元代雕漆艺术成就并非偶然形成的,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在适宜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条件中逐渐积累而繁荣起来的。贫瘠的土地长不出参天大树,一个高峰的形成必须有丰厚的积淀方可完成。
  
  一、元代雕漆的发展概况
  
  随着唐宋时期的辉煌,中原大地重新进入了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这一时期,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都有所改善,漆器工艺也因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尤以雕漆最为突出。
  
  元代杰出的雕漆作品,工匠技巧非常出色,形态优美、结构严谨,材质优良,图案宏伟壮观。它没有后来雕漆的技巧,也没有后来雕漆的琐碎和乏味。在当今所知的元代雕漆中,每一个都堪称杰出,这表明当时的雕漆技巧达到了极致。元代雕漆技术在中国古代漆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漆的自然而又富有装饰性,而且还融入了各种工匠技巧,创造出一种全新而又完整、极具魅力的漆艺风格。
  
  《髹饰录》中坤集雕镂第十有记载:“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即剔红,也叫雕漆,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它以生漆调银珠,在漆器胎骨上层层涂漆,以达到特定的厚度,再经过精心雕刻,使得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都能够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漆层的厚度和耗费的材料,使得快速销售的产品无法实现。而且,刀工的质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剔红的漆器制品大受皇家喜爱,其价值也非同一般。
  
  雕漆工艺始于唐,兴于宋、元。唐代的多印版刻技艺十分精湛,其雕刻技法古朴典雅,尤其是那些陷入黄锦的精美作品,更显示了唐代剔红的精湛技艺:它们的花纹、底座、底色等均为一致的红色,并且完全无需区别于其他颜色。正说明它尚处在早期阶段,是和剔红工艺开始流行这一情况相符的。宋元时期的制度,藏锋清晰,隐起圆滑,纤细精致,这表明宋、元两代剔红的风格有着相当程度的共性。"藏锋清楚,隐起圆滑"是张成、杨茂剔红的特点,在后面的实例中将进一步论及。元代雕漆的纹样装饰十分精美,其中以牡丹、茶花、菊花、栀子、玉簪等为主要题材,花叶紧凑,没有锦地,而山水人物则有锦地,这是元代雕漆独具特色的一大亮点。
  
  二、元代剔红繁荣的社会因素
  
  元代继承宋代,宋代的社会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极为丰富的物质文明,元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的文化基本上是宋代沿传继续发展的。元代蒙古统治者不重视农业,对中原文化破坏很大,但是对手工业却是个例外。在战争中,他们不惜掠夺财富,残忍地屠杀平民,只为了让工匠们免遭一死。这才使得先进的技艺和宋代以来形成的审美趣味得以传承下来。江南受到战祸影响较小,很多手工业者延续宋代的手工生产,因此元代的工艺文化基本上还是宋代的延续。
  
  在元代,官方机构和民间机构共同参与漆器制作。其中,官方机构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并且掌握着优秀工匠和关键原材料。元代官办手工业局在全国普遍建立。民户手工业者在政府备案,便于政府征调使用。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与明代官营手工业相比,民间手工业制作拥有相对的自由。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使得民间制造的漆器得以流通。
  
  元代商业的发展程度已经超越前代。元代的统一为商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解除贸易禁令、统一货币、统一度量、修凿运河、发展海运等这些政策直接对南北商业交换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在元代前期,文化和漆器制作的重心都集中在北方。但是,随着汉文化的兴起和文化中心的南迁,元后期,整个国家的工艺技术开始转移到南方的扬州。杭州地处京杭大运河口岸,南北经济文化汇聚,是十分繁盛的商业都会。随着杭州商贸的蓬勃发展,嘉兴府的手工艺品生产得到极大提升,几个甚至几十个小型制造厂都开始建立起来。尽管“富强之民往往投充入匠,影占差役。”规定四顷地区的农民可以享受免除税收的优惠,而且还能够每个月获得足够的食物补助。当今的社会环境使得许多人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开店买卖,而他们也能够利用空闲的时间回到家乡工作。
  
  三、元代雕漆制作巨匠的出现
  
  元代雕漆的发展可谓一路高歌,技术水平与宋代基本持平,但其漆层比宋代更加厚实,雕刻精细,磨制圆滑,漆质晶莹,彰显出元代雕漆的精湛技艺。此外,还有两位著名的剔红大师张成和杨茂,他们都来自浙江嘉兴西塘杨江村。张成和杨茂的剔红作品在明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王佐的《格古要论》是最早的记载。他们的花卉题材作品,以精细的工艺和精致的细节,将繁茂的花朵、细腻的叶子、精致的花瓣等完美地呈现出来,令人叹为观止。张成和杨茂的作品以山水人物为主题,具有宽广的画面和深邃的景色,着重描绘了人物的生动活泼,表现技巧精湛。
  
  浙江嘉兴西塘是元后期至明代漆器之乡,出现了张成、杨茂等名载史册的雕漆名匠。仅在国内就有不少张成、杨茂的作品。张成的《剔犀圆盒》(图1)(藏安徽博物院),以其精致的工艺,将漆料的细腻与精致完美结合,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而《栀子花剔红圆盘》(图2)(藏故宫博物院),则以其精湛的技巧,将黄色与朱红色完美结合,展示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在这个图案的正中央刻有一朵完整的双瓣栀子花,四周则刻有尚未展露的四朵,整个图案看起来没有装饰。构图简练,刀法圆活,藏锋不露,磨工精到,朱红鲜艳而润光内含,充分表现出天然漆漆质之美和工艺之美。正合乎黄氏"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的描写。《曳杖观瀑图剔红圆盒》(藏故宫博物院),盒面髹漆80道,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勾勒出一位老者,手持长篙,身边跟着一位童子,展现出江南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
  
  
  《剔红山水人物八方盝》(图3)(藏故宫博物院)是一件精美的雕漆作品,画面中央有一座开光的长松殿阁,右边有一位老人坐在曲槛上,眺望着远处的山川和瀑布。阁内外各有一名童子,整幅画的天、地和水都被精细地刻制在锦地上。亭、栏、树、石疏朗有致,入虽刀浅,层次分明,堪称一代名作。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秋葵绶带纹剔红漆盘》(图4),其中花叶的翻卷非常自然,漆层非常薄,但拥有丰富的层次感,比起张成、杨茂的作品,它更加出色,令人惊叹不已!与宋代雕漆相比,元代雕漆涂漆更厚,刀法更加圆润,打磨也更为温润。
  
  
  《日本国志》记载,元代漆器对日本漆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江户时代以模仿张成和杨茂的工匠为代表,他们的技艺被誉为“堆朱杨成”,这些漆器的制作技术受到元代漆器的巨大影响,日本人把造剔红器者称为堆朱杨成。自古以来,朱杨成便被赋予了一个独特的姓氏,张成和杨茂的贡献更是显而易见。
  
  四、结语
  
  本文对元代雕漆的繁荣发展进行了深入地剖析。从雕漆的发展概述着手,简述雕漆从无到有的过程,以及元代雕漆的发展现状。从而引出元代雕漆繁盛的重要因素,即元代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的商业化发展等一系列社会因素。在此社会环境中,涌现出了一批像张成、杨茂这样制作雕漆的巨匠,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来元代雕漆工艺的繁荣。
  
  参考文献:
  [1]田自秉著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1月第一版
  [2]黄成(明)著 杨明(明)注《髹饰录
  [3]王世襄著 《髹饰录解说》 文物出版社,1983年3月第一版
  [4]黄成(明)著 杨明(明)注 长北校勘 译著 解说《髹饰录图说》,山东 画报出版社, 2007年4月第一
  [5]李一之著 《中国雕漆简史》,轻工业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
  [6]乔十光主编 《漆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7]王唬著 《漆艺概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作者:曹涛  徐晨静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