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从“苏绣与乱针绣”“我与苏绣之缘”“我的乱针绣代表作”三个方面简述了苏绣的发展和自己从事苏绣所取得的业绩,既是对自己成长的回顾,又对读者有启发,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叙述流畅。
关键词:苏绣 乱针绣 技艺传承 光影表现
苏州刺绣,亦称苏绣,是以江苏苏州地区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之首,素以“精、细、雅、洁”的特色风格蜚声中外。
苏绣与乱针绣
苏绣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至宋代,苏绣的特色风格已渐露端倪。明苏州人王鏊(1450—1524)所撰《姑苏志(正德)》说,“精、细、雅、洁,称苏州绣。”同是苏州人的张应文(约1524~1585)在《清秘藏》中则说:“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具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婵娟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彼时的苏绣技艺已不同凡响。
明代的苏绣继承宋绣传统,尤其是闺阁绣更是精工细致,多以中国画为参照表现画面,其针法特点为“平、齐、细、密和、光、匀、顺”,即针脚平整、线条整齐、用线细腻、绣层密实、色彩和谐、光泽莹润、针距均匀、丝理顺畅,称“平细绣”,即绣面平整细洁,无任何高低起伏。
近代以来,苏绣的杰出代表人物是苏州吴县人沈寿(原名沈云芝,号雪宧),世人称“一代针神”。她生活在清末民初,正值西风东渐的历史时期,她与丈夫余觉合作,吸收西洋画原理,以油画、素描、摄影等为绣稿,首创仿真绣,改变了传统刺绣绣制人物形象缺乏立体透视感的缺点,显现出明暗深浅的光影质感,将刺绣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她绣制的《耶稣像》和《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等,突破传统平铺的套方式,通过丝理走向、施针配色、明暗透视,使人物形象更富质感,且绣法不露针迹,别具神韵。她的作品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后引起轰动,并先后在清政府举办的南洋劝业会(1910)和意大利都朗赛会(1911)、巴拿马国际博览会(1915)上获一等奖。
苏绣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是杨守玉(字冰若)创造的乱针绣。民国时,她在丹阳正则女子职业中学任绣科主任时,吸收西画原理,结合刺绣特点,通过“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创造了运针纵横交错的乱针绣法,一改传统的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平行针法。这种乱针绣法通过线条交叉、分层加色,不仅针法活泼、自由,而且色彩丰富、层次感强,令人耳目一新。
乱针绣传入苏州当自20世纪50年代始。1951年春,苏州刺绣名家朱凤为绣制上海土特产公司定制的两套领袖像,特邀请杨守玉及其学生,时任丹阳绣科教员的周巽先、任嘒閒来苏指导并参与绣制。1954年,苏州市文联通过举办刺绣训练班提高绣工的技艺水平,朱凤、任嘒閒、周巽先任教员,将乱针绣的种子播种在苏绣土壤中,培养了一批学生。后任嘒閒、周巽先扎根苏州,进入苏州刺绣研究所工作。在她们数十年辛勤培育下,她们培养了一批再传弟子。尔后,他们又融入苏绣传统技法,使技艺更臻完善,并将技艺推广、传授到苏州的各个乡镇,从此成为苏绣中独特的代表性绣种。
我与苏绣之缘
1983年,我出生于苏州刺绣之乡镇湖的一个刺绣世家,祖母和母亲都从事刺绣,自幼深受刺绣艺术的熏陶。上世纪末从学校毕业后就在家人的启蒙与指导下系统学习苏绣技艺。那时正值镇湖苏绣蓬勃发展之时,在市、区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先后建成了“绣品街”“中国刺绣艺术馆”“镇湖刺绣艺术展示中心”等刺绣文化载体,绣品街上排满了400多家绣庄,加上刺绣配套设计、生产、销售及与其配套的印花、花线等相关人员,总人数近万人,形成了集生产、展示、宣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为镇湖刺绣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我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技艺逐步成熟,至今已有26年。在长期的刺绣实践中,我专注于传统苏绣的花鸟、风景题材的绣制,尤擅长乱针绣。这种绣法与传统的平细绣“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方法不同,是典型的以针代笔,以色线代墨的方法,通过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相互交叉,并运用分层、加色叠加的方法刻画物象,凸显其立体感、空间感,所谓“色有定而针法不定”,犹如西画的素描和油画一般,是将西画艺术处理方法融入中国刺绣的一种新颖绣法,更适合表现油画和摄影类等作品。
凭借长期刺绣实践的历练,融汇家学底蕴与个人的领悟,我的刺绣技艺逐步提高,绣制的作品日益精美,展现出扎实的技艺功底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作品多次在省、市和全国工艺美术大赛中获得奖项,得到行业内专家与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
我的乱针绣代表作
我的作品《睡莲》,绣于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历时八个月,尺幅为36×32厘米。作品以莫奈《睡莲》系列的一幅画作为灵感来源进行了再创作。其整体色调以蓝、紫和绿色为主,旨在表现睡莲池静谧朦胧、清雅高洁的意境。底稿确立以蓝、绿为基调的池水,其间点缀紫粉色睡莲的色彩方案,着重刻画水中睡莲的倒影与光影交织的效果。绣制过程中,严格遵循乱针绣的分层方法,第一层使用较为粗长的丝线,以自由交叉的乱针铺陈大色调,并运用不同明度的蓝色、绿色丝线,交叉绣出池水的深邃与流动感,初步建立起画面的空间和色彩氛围;第二层开始塑造具体的物象,在底色之上,用更丰富的绿色、紫色丝线表现莲叶的虚实与远近关系,对睡莲花朵则采用轻柔的粉紫色系丝线,以较为细碎的笔触绣出其在水中的倒影和朦胧的形态,并注重花与叶、物象与水影的融合;第三层是进行精细加工,重点通过色彩叠加和丝线光泽,强化水面的光感与色彩变化,并运用更细的丝线在关键处进行点缀,如表现水波的粼光、莲叶的高光及花朵的细节,使蓝、紫、绿各色调在交叉中达到和谐统一,充分展现出乱针绣线条交织下独特的色彩魅力与立体感。
《睡莲》的绣制再次印证了乱针绣在表现光影、水波等朦胧意象上的巨大优势。作品通过蓝、紫、绿色调的层层交织,成功再现了睡莲池的清幽之美,使作品既富于东方绣韵,又兼具西方绘画的光色效果。
我的另一件《猫》,绣制始于2014年5月,于同年10月完成,历时五个月,尺幅为26×38厘米。作品采用乱针绣技法,充分表现出猫咪细腻的毛发质感和生动的神态。
绣制前期,我首先对猫咪的形态结构、毛发走向及光影变化进行细致观察。题材选择上,以家猫为原型,注重表现其灵动、温顺的气质。
底稿设计阶段,我结合摄影素材与绘画构图,确定了猫咪的姿态与画面整体布局,力求在静态中捕捉动态的神韵。绣制过程中,充分运用乱针绣的自由性与表现力,采用不同方向、长短、疏密的直线交叉重叠,层层铺叠丝线,以表现猫咪毛发的蓬松感与层次感。第一层铺底阶段,选用较粗的丝线铺设整体色调与背景,确定画面基本的明暗关系;第二层开始细化猫咪的体态结构与毛发纹理,依据毛发生长方向逐层绣制,并注重主体与背景的虚实对比;第三层则进行精细加工,重点刻画猫咪的眼睛、鼻子和耳尖等细节,通过丝线光泽与色彩的渐变,增强其立体感与生动性。
作品在色彩上选用白色、褐色和绿色等多种色系的丝线,通过丝线叠加产生的“丝光”效果,模拟猫咪毛发在不同光线下的色彩变化。尤其在眼睛部分,采用深浅不一的黄褐色丝线交织,突出其晶莹剔透的质感。
整幅作品通过乱针绣的灵活运用,既表现了猫咪毛发的柔软细腻,又传达出其温顺灵动的神态,体现了乱针绣在动物题材上的独特艺术表现力。
苏绣素以图案秀丽、色彩典雅、针法丰富、绣工精细而著称,乱针绣的融入更使苏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将致力于乱针绣的传承,为苏绣的振兴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雪宧绣谱》,(清)沈寿口述,(清)张骞整理,2017年12月,重庆出版社。
[2]《苏州志》之“苏绣”,苏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
作者简介:
郁胜娟,女,1983年生,工艺美术师,至今从事刺绣26年,擅长乱针绣,专注于传统苏绣的花鸟、风景题材,融汇家学底蕴与个人领悟,展现出扎实的技艺功底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多次获得各级工艺美术大赛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