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技艺传承的路径拓展与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的实践与挑战

[日期:2025-10-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雕版印刷技艺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生存土壤在现代社会中已基本消逝,面临着“市场边缘化、传承人断层、实用性消亡”的核心困境。本文以传承主体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为研究个案,系统梳理其通过“活态传承、生产性保护、文旅融合、数字赋能”所进行的模式创新实践。在此基础上,通过横向对比国内其他非遗项目的成功经验,提出雕版印刷技艺在未来传承中,应构建以“教育体系嵌入”固本、以“文化IP重塑”拓圈、以“数字技术融合”增势、以“协同保护网络”夯基的综合性传承路径体系,旨在为同类“非实用型”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雕版印刷;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路径拓展;模式创新;文化IP
  
  一、引言:非遗传承的当代困境与命题提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活态”基因,然而,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下,大量非遗项目,尤其是那些因技术革新而失去实用价值的传统技艺,其存续与发展面临空前挑战。雕版印刷技艺,这项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的伟大发明,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曾极大地推动了知识的传播与文明的进程,但在现代激光照排与数字印刷技术面前,其生产效率与成本均无法匹敌,实用价值几近于无,退化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标本”。
  
  这一背景下,一个核心命题随之浮现:对于雕版印刷这类已失去实用市场、受众狭窄的非遗技艺,其传承的价值何在?又应通过何种路径与模式,使其在当代社会“活”下去,甚至“火”起来? 本文选取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核心传承单位——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作为研究对象,深度剖析其六十余年,特别是成为世界非遗后的保护传承探索的历程。通过总结其经验、直面其挑战,并借鉴国内外同类案例,试图为雕版印刷乃至同类非遗项目的未来,勾勒出一幅可行的“活化”蓝图。
  
  二、雕版印刷技艺的当代价值与传承的现实困境
  
  (一)超越实用的多维价值重构
  
  在讨论传承之前,必须首先重构其当代价值。雕版印刷的价值已从“实用工具”转向“文化资本”。
  
  1.历史与考古价值:每一块古版片都是历史的切片,承载着古代的文字、绘画、出版与审美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的实物资料。
  
  2.艺术与审美价值:从书法写样到精雕细琢,从水墨刷印到线装成帙,整个工艺流程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视觉艺术,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古朴韵味和机械复制无法替代的“灵韵”。
  
  3.教育与精神价值:雕版印刷蕴含着“格物致知”的工匠精神与“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是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专注力与敬畏心的绝佳载体。
  
  (二)无法回避的传承困境
  
  尽管价值犹存,但传承之路荆棘密布。
  
  1.传承主体断层与老龄化:这是最致命的威胁。技艺掌握周期长(5~10年)、收入水平低(月薪普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导致其对年轻人吸引力极弱。扬州刻印社的传承人平均年龄已超60岁,国家级传承人年事已高,后备力量“青黄不接”。
  
  2.市场需求的根本性萎缩:纯手工雕版书籍成本高昂,如一本《唐诗三百首》需雕刻数百块版,售价不菲,市场仅限于高端收藏与礼品,无法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
  
  3.资源与体制的束缚:历史上积累的二十余万片古版片被博物馆征调,致使刻印社失去了重要的创作与再生产资源。此外,在改制过程中与出版单位分离,使其失去了自主出版权和进入主流销售渠道的资格,发展步履维艰。
  
  4.保护与创新的“两难”:过度强调原真性保护,易使技艺成为博物馆中的“木乃伊”;而过度创新与商业化,又可能稀释技艺的本真性,导致其核心价值丧失。例如,为求生存在生产中大量采用影印技术,虽维持了企业运转,但也引发了手工雕刻技艺被边缘化的担忧。
  
  三、路径拓展: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的多元实践与模式创新
  
  面对上述困境,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实现了从“单一技艺传承”到“多维文化赋能”的路径拓展。
  
  (一)构建“活态传承”生态系统,打破传承壁垒
  
  刻印社突破了传统的“师徒相传”封闭模式,构建了“传习所+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式传承生态系统。
  
  传习所——根基所在:作为“口传心授”的核心场所,不仅培养专业传承人,更面向公众开设体验课程,将秘不示人的技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公共文化产品。
  
  高校合作——学术赋能:与扬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实践基地,将非遗引入学术体系。合作课题如“雕版印刷技艺活态旅游转型升级路线研究”,不仅培养了高层次研究人才,更用现代学术语言诠释传统技艺,为其注入理论活力。其所获得多项数字艺术设计大奖,正是学术与技艺碰撞出的火花。
  
  社会传播——场景活化: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年超20场的公益活动,以及参与各类文博会,将雕版印刷从作坊带入现代生活的多元场景,极大地拓展了其社会认知基础。
  
  (二)探索“生产性保护”创新路径,激发内生动力
  
  生产性保护的核心是“以保护带动生产,以生产促进保护”。
  
  1.技术融合与标准制定:早在20世纪80年代,刻印社就创新性地将现代影印技术与传统线装工艺结合,复刻《四大名著》等典籍,以较低成本满足了市场对“形似”古籍的需求,此部分收入成为企业生存的支柱。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牵头制定了从地方到国家的雕版印刷技艺行业标准,为技艺的科学化、规范化传承奠定了基石。
  
  2.文创开发与IP跨界:这是刻印社实现“破圈”传播的关键。
  
  3.产品创新:开发《广陵雕版》旅游伴手礼、雕版印刷记事笺等,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
  
  4.跨界联动:与肯德基合作打造主题餐厅,为电影《一九四二》制作字幕,与手游《江南百景图》《如梦令》进行IP联动,并开发数字藏品《群仙贺寿图》。这些合作巧妙地将雕版印刷的符号植入流行文化语境,成功吸引了年轻群体的关注,实现了从“文化遗产”到“文化潮牌”的跃迁。
  
  5.技艺复原与经典复刻:耗时两年复原清代饾版《群仙贺寿图》,复刻宋代毕升泥活字技术,这些项目虽经济效益有限,但确立了刻印社在业内的学术高度与技术权威,是其文化价值的“定盘星”。
  
  (三)推动“文旅融合”业态升级,打造沉浸空间
  
  2024年“扬州非遗珍宝馆”的建成开馆,是刻印社文旅融合的集大成之作。该馆以“中国印刷博物馆广陵分馆”为核心,不再是静态的陈列馆,而是一个集展示、体验、研学、消费于一体的沉浸式文化空间。
  
  1.沉浸式体验:游客可挥手互动“移动山河画卷”,亲手体验饾版套印,近距离观看大师雕版。这种“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模式,极大增强了游客的文化获得感。
  
  2.活动引流与品牌塑造:全年不间断举办春节寻龙记、七夕特别活动、手游联动等近百场主题活动,并积极利用新媒体宣传,使其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开馆一年接待游客近12万人,荣登文旅“热力榜”,成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本。
  
  四、未来展望:基于多维协同的传承模式创新
  
  扬州的经验可贵,但挑战依然严峻。未来的传承工作需要构建一个更加系统、开放的多维协同模式。
  
  (一)深化“教育体系嵌入”,筑牢传承根基
  
  建议教育与文化和旅游部门联动,将雕版印刷等优质非遗系统性地编入中小学美术、劳技及地方课程,并开发标准化研学课程包,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必修内容”。同时,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办“非遗传承专业”,实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政府提供学费补贴与就业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后继无人的问题。
  
  (二)加速“数字技术融合”,拓展传承维度
  
  1.数字存档:利用高精度3D扫描与AI图像识别技术,对现存古版片进行数字化建档,建立“雕版印刷数字基因库”,便于永续保存、研究与在线展示。
  
  2.虚拟体验:开发VR/AR雕版印刷体验程序,让用户通过头盔或手机,即可虚拟完成写样、雕刻等流程,打破时空限制,降低体验门槛。
  
  3.区块链溯源: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每一件手工雕版作品生成唯一的数字身份证,记录其创作者、工序、时间等信息,解决版权保护与真伪鉴定难题,提升藏品价值。
  
  (三)构建“协同保护网络”,凝聚传承合力
  
  推动成立由政府部门、传承单位、高校、研究机构、金融资本、文旅企业共同参与的“非遗保护联盟”。该网络可实现:
  
  1.资源互通:促成博物馆藏古版片资源向刻印社的“授权使用”,解决其创作资源匮乏问题。
  
  2.资金众筹:设立非遗保护与发展基金,通过政府引导、社会众筹、项目制资助等方式,支持《群仙贺寿图》这类高成本技艺复原项目。
  
  3.全球传播:借助“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年等平台,推动雕版印刷技艺“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争取国际非遗基金的支持。
  
  五、结论
  
  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场关于文化智慧的现代转化。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的实践表明,对于已失去实用价值的非遗,其传承绝不能固守一隅,而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路径拓展与模式创新。核心在于实现三大转变:从“技术传承”到“文化传承”的价值升华,从“封闭传承”到“社会共享”的体系开放,从“静态保护”到“动态活化”的范式革命。
  

  未来,通过“教育嵌入”筑牢人才根基,通过“数字融合”打开想象空间,通过“IP重塑”连接当代生活,通过“协同网络”整合社会资源,雕版印刷这项古老的技艺,完全能够摆脱“博物馆化石”的命运,以一种文化的、艺术的、教育的、产业的全新形态,融入时代脉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这不仅是对一项技艺的拯救,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与生命力的彰显。


  作者:阚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