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雕版印刷的教育转化路径与实践效果分析

[日期:2025-10-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已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雕版印刷技艺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本文以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为例,系统分析雕版印刷技艺在教育领域的转化路径,包括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培养、实践平台搭建、产学研融合等方面,并对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估,旨在为非遗教育与校园融合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关键词:非遗进校园;雕版印刷;教育转化;产教融合;实践效果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关乎文化自信与文化安全的构建。在现代化与数字化冲击下,传统技艺面临传承断层、受众萎缩等挑战。如何将非遗融入当代教育体系,实现其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雕版印刷技艺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的重要代表,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作为该技艺的主体传承单位,近年来积极探索“非遗进校园”路径,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师资共建等方式,推动雕版印刷从技艺传承向教育转化转型,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二、雕版印刷技艺的教育价值与转化基础
  
  (一)教育价值分析
  
  雕版印刷技艺不仅是一种技术体系,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其教育价值体现在:
  
  1.技艺传承价值: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专注力、耐心与工匠精神。
  
  2.文化认知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3.美学教育价值:雕版图案设计、版面布局等环节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设计能力。
  
  4.跨学科融合价值:融合历史、文学、美术、设计、传媒等多学科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二)转化基础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在技艺保护、传承与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资源,为教育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1.人才资源: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人及多位高级工艺美术师、乡村振兴技艺师。
  
  2.技术资源: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印刷技术-雕版印刷技艺》(CYT191-2019),推动技艺标准化。
  
  
  
  3.平台资源:建有雕版印刷活态旅游区、非遗珍宝馆、传习所等多功能空间。
  
  4.项目资源:承担国家艺术基金、文旅部非遗记录工程等国家级、省级项目。
  
  三、雕版印刷技艺的教育转化路径
  
  (一)课程体系建设:从技艺传授到学科融合
  
  雕版印刷技艺的课程转化并非简单地将技艺引入课堂,而是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课程设计,实现与传统学科体系的深度融合。
  
  1.通识教育课程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雕版印刷技艺与文化》《非遗概论》等通识课程,通过理论讲授与体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普及雕版印刷的历史、工艺与文化内涵。
  
  2.专业融合课程
  
  在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文化遗产等专业中,设置《传统印刷技艺与设计创新》《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等专业课程,将雕版技艺融入设计教学,推动传统纹样、版面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的转化应用。
  
  3.项目化学习课程
  
  以真实项目为导向,如与游戏《江南百景图》联名年历设计、数字藏品开发等,引导学生参与从创意构思到成品制作的全过程,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二)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与产业教授机制
  
  师资是教育转化的核心力量。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通过“产业教授”“特聘导师”等机制,推动企业大师走进高校课堂,形成“校企双师”协同育人模式。
  
  产业教授聘任:聘请代表性传承人为专业产业教授,参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与毕业设计指导。
  
  双向互聘机制:高校教师进入企业参与项目研发,企业技师进入课堂开展实训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互补。
  
  师资培训体系:通过“传统工艺研修班”“非遗公益讲堂”等形式,提升高校教师的非遗素养与教学能力。
  
  (三)实践平台搭建:从实训基地到创新工坊
  
  实践教学是非遗教育的重要环节。刻印社与多所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非遗工坊等平台,构建“教学—实训—创作—孵化”一体化实践体系。
  
  1.校外实训基地
  
  面向高校开放雕版印刷、线装书制作、古籍修复等13个非遗工坊,配备完整生产设备与导师团队,承接学生实习、毕业设计、项目实践等教学任务。
  
  2.校内创新工坊
  
  在高校内部设立“雕版印刷创新实验室”“非遗文创设计中心”等空间,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推动学生参与产品研发与市场转化。
  
  3.数字化实践平台
  
  开发《全唐诗》字库、雕版数字版权保护系统,推动VR/AR沉浸式体验、数字藏品等新型实践内容,拓展非遗教育的科技维度。
  
  (四)产学研融合:从技艺传承到文化创新
  
  雕版印刷技艺的教育转化不仅停留在技艺层面,更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其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化。
  
  1.科研项目合作
  
  校企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课题,如《网红经济环境下非遗文化创意设计沟通元研究》《雕版印刷技艺活态旅游转型升级路线研究》等,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
  
  2.文创产品开发
  
  学生参与设计的《福禄大吉》《论语》等雕版作品在“艺博杯”等赛事中获奖,部分产品实现市场化转化,形成“教学—创作—市场”闭环。
  
  3.社会服务与传播
  
  通过举办非遗主题展览、设计竞赛、公益培训等活动,增强高校与社会的互动,提升非遗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四、实践效果分析
  
  (一)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1.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
  
  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践训练,学生掌握雕版印刷核心技艺,部分优秀毕业生进入文创企业、博物馆、非遗机构就业,本地文创行业就业率提升12%。
  
  2.综合素质增强
  
  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提升了团队协作、创意设计、市场分析等综合能力,多次在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中获奖。
  
  (二)非遗传承活力增强
  
  1.传承队伍年轻化
  
  通过高校培养与企业带徒相结合,形成“老中青”三代传承梯队,累计培养后备人才超900人,其中多人获“紫金文化优青”“乡土人才三带能手”等荣誉。
  
  2.传承方式多元化
  
  从传统的“口传心授”转向“课程+项目+竞赛+展览”多维传承模式,增强技艺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三)文化影响力扩大
  
  1.校园文化内涵提升
  
  雕版印刷课程、工坊、展览等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高校文化底蕴与育人氛围。
  
  2.社会认知度提高
  
  通过与肯德基、游戏IP、影视剧等跨界合作,推动雕版印刷“出圈”,吸引年轻群体关注,提升非遗的社会影响力。
  
  (四)产业发展助推明显
  
  1.文创产品市场化
  
  学生参与开发的雕版年历、数字藏品、文创礼盒等产品实现销售收入增长,探索出非遗产业化新路径。
  
  2.文旅融合深化
  
  雕版印刷活态旅游区年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研学团队占比提升,形成“教育+旅游+文创”融合发展模式。
  
  五、问题与挑战
  
  尽管雕版印刷技艺的教育转化取得显著成效,仍面临以下问题:
  
  1.课程体系尚不完善:部分高校课程设置碎片化,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
  
  2.师资结构仍需优化:高校教师非遗素养不足,企业导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3.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非遗教育资源多集中于重点高校与发达地区。
  
  4.评价机制缺乏创新:现有教学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反映非遗教育成效。
  
  六、对策建议
  
  1.构建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
  
  根据不同学段、专业特点,开发通识类、专业类、拓展类课程,形成“基础—进阶—创新”三级课程结构。
  
  2.强化师资协同培养机制
  
  建立“高校—企业—传承人”三方协同的师资培训平台,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3.推动数字化与国际化发展
  
  开发雕版印刷VR课程、国际双语教材,推动非遗教育走向“云课堂”与国际交流平台。
  
  4.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技艺掌握+文化理解+创新应用”多维评价体系,设立非遗教育专项奖学金与创作基金。
  
  七、结语
  

  雕版印刷技艺的校园转化,是非遗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通过课程建设、师资共建、平台搭建与产学研协同,不仅实现了技艺的系统传承与创新发展,更培养了具备文化素养、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未来,应进一步推动非遗教育与现代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构建“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良性生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续传承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阚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