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舟山核雕产业发展

[日期:2019-12-0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舟山核雕村地处太湖之滨,穹窿山麓,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手工艺种类繁多,有核雕、木雕、石雕、砖雕、象牙雕等,其中核雕最为出名。民国时期,舟山艺人殷根福在上海创办永兴斋,首创十八罗汉手串核雕作品,从此,舟山核雕名扬四海。舟山村是近代中国核雕的发源地,2008年舟山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要了解舟山核雕,首先要对中国核雕做一个溯源。核雕,顾名思义,是利用果核进行工艺品雕刻的一种技艺,属于微雕的一种。在我国,核雕的主要材料为桃核、杏核和橄榄核。果核雕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关键词:舟山核雕的历史沿革与优势、挑战和问题

  1.引言

  核雕,是在桃核、橄榄核等果核上雕镂人物、山水、花鸟以及舟船等形象的传统工艺。其主要产地为江苏苏州、河北廊坊、山东潍坊以及浙江东阳等地。其中,尤以吴中区舟山村最为出名,舟山核雕在全国核雕行业内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为“苏工”的杰出代表,享有“中国核雕看苏州,苏州核雕看舟山”的美誉。2008年,以舟山核雕为代表的“光福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二、舟山核雕的历史沿革与优势

  (一)、源远流长

  核雕作为微雕的一种表现形式,历史上是从事竹、木、牙雕的艺人们偶尔为之的“雕虫小技”。《韩非子》中有一个关于“棘刺造猴”的故事,是目前可知最早的关于微型雕刻的记载。故事是这样的:“燕王征巧术人,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理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这里所说的“棘刺之端为母猴”,就是指“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这种技法,近似核雕。

  唐宋两代,微雕技艺日臻成熟,但仍未成为一门登上大雅之堂的艺术,直到元明两代,雕刻工艺盛极一时,各种雕刻良材供不应求,工匠艺人们惜材如金,逐步往雕刻小型化,即微雕方向发展。遂明代出现了核雕。明万历、天启年间,常熟艺人王叔远用桃核雕刻的《东坡赤壁泛舟》,令人叫绝。

  明清时期,是核雕的繁盛期。当时江浙一带官宦商贾中流行玩赏竹木牙雕等奇珍,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同时精湛而玲珑多窍的核雕艺术品也是人们收藏的热门之一。再次推动下,当时的果核雕刻,已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

  明宣德时,皇帝朱瞻基酷爱核雕,核雕艺人夏白眼因为能在橄榄核上雕刻出16个形态毕肖的人物而备受朱瞻基的赏识。到了明天启年间,核雕更为盛行,明熹宗不仅收藏核雕,还亲自动手雕刻核雕,他所创作的“五鬼闹判”,形象生动,造型优美,堪称上乘之作。

  明代核雕工艺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民间艺人,王毅(王叔远)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微雕艺术家。他创作的核雕“东坡夜游赤壁”之舟,舟上舱轩篷楫,什物俱全,镌刻了苏东坡等五个人物,精妙传神。明末散文家魏学洢写了一篇《核舟记》,描述了王叔远雕刻核舟之事。后此文辑录《虞初新志》一书,王叔远的“核舟”得以广泛流传,核雕也因此而名扬天下。《核舟记》生动地记述了明代核雕的精细工艺,“东坡夜游赤壁”之舟,成为后世核雕的经典之作。

  明代的核雕用材主要是桃核和杏核,橄榄核相对较少。从清代中期开始,核雕的用材转向橄榄核,核雕技艺水平不断进步,名家辈出。清康熙年间的“金老”善雕核舟,有“刻棘镂尘之巧”之说。清乾隆年间,核雕艺人陈祖章、杜士元,被人称为技高艺绝的“鬼工”。陈祖章的代表作“东坡夜游赤壁”核舟上共雕刻有八人,形象刻画精致,神态超逸,舟底刻有《赤壁赋》全文,令人叹为观止。目前,陈祖章的一件核舟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杜士元是苏州吴县人,他也擅长雕刻核舟,被誉为“穷极工巧之能事”。《履园丛话》记载杜士元所刻核舟,每枚值50两。杜士元创作的《渔乐图》是迄今仅见的一件橄榄核舟,收藏于常熟市博物馆。

  清末因战争原因,核雕行业凋敝,直到民国初期才有所好转,江浙一带涌现出许多能雕擅刻的高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吴县舟山村人殷根福。殷根福原习牙雕,后转核雕,他精心雕刻的十八罗汉头像,串成手串,在上海老城隍庙永兴斋店内出售,旋即售空。殷氏的核雕艺术由殷根福儿子殷荣生、女儿殷雪芸和徒弟等继承下来,形成了殷派。

  新中国成立后,核雕几经沉浮,但舟山一带的核雕艺人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传承着核雕的技艺,他们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精品力作不断获得奖项并引起轰动,面临濒危困境的核雕技艺终于得以复苏。

  明代文人魏学洢的一篇《核舟记》,记述苏州常熟艺人王叔远在径寸之核上雕刻出令人叫绝的《东坡赤壁泛舟》,核雕因此扬名天下。从清代起,舟山核雕艺人开始涉足核雕,几经波折:1.初创期:1920年舟山人殷根福(1885-1939)在上海城隍庙开设“永兴斋”,利用“乌橄榄”为原材料,精心仿制紫金庵罗汉头像并串成佛珠销售。2、低迷期:在建国后的十年里,舟山核雕由于受到大环境影响,始终处于低迷。3、成长期:1967年,舟山大队筹建舟山工艺雕刻厂,恢复了“十八罗汉”串珠生产,并通过外贸公司销往香港、澳门及东南亚佛教国家。至1971年,核雕从业者增至三、四十人。1973年,吴县政府抽调舟山村20余名核雕骨干参与筹建吴县东山雕刻厂。同时,在组建光福红木雕刻厂时也建立了核雕车间。4、衰弱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核雕出口低迷,至九十年代,吴县东山雕刻厂、光福红木雕刻厂等企业先后解体,舟山核雕面临人员失散、技艺荒疏的窘境。5、兴盛期:本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以后,核雕市场连续升温,价格连年飙升,吸引雕刻人员纷纷进入核雕行业,逐步形成了包括原材料采购、道具制作、核雕创作以及互联网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特别是近年来核雕市场由原来的以北京为主,已经延伸至天津、上海等地,并向华东、华南地区大中城市辐射,占据市场上高档橄榄核雕的半壁江山。

  (二)规模聚集

  本世纪以来,在一批经销商的额推波助澜下,核雕市场连续升温,核雕价格年年飙升,于是从业队伍迅速扩张,不仅舟山的村民们全家投入了核雕,周边从事其他雕刻的,以及一些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和人外来人员也到舟山拜师学艺,其中舟山村有各类陈列室、工作室500余家,聚集了3200余核雕从业者,除本地村民2000余人外,其余均来自周边地区及外省市。核雕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从业者的迅速富裕,据统计,全国核雕市场80%的作品产自舟山核雕村。

  三、舟山核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在舟山核雕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不少挑战,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1.核雕市场的渲染力

  核雕市场的持续红火,引发了全国各地橄榄核雕从业队伍的迅速膨胀,浙江东阳、河北廊坊、山东潍坊、辽宁沈阳以及福建、江西等地都出现了大批橄榄核雕从业者。

  (二)核雕作品的创新力

  “没有创新意识”最终导致核雕村宝贵的财富“手工艺匠人”能力缺失。匠人不再以工艺精进为追求,而是以每天出量为宗旨。核雕属于美术类非遗,其本质需要美术功底,需要创新和设计能力,其次才是工艺。从而导致,艺术品设计风格停滞不前,整体设计水平低下老套。

  (三)核雕原料紧俏

  舟山核雕原材料油橄榄核产自广东增城、肇庆,广西玉林、龙州等地,这种橄榄树成熟需要几十年,现有资源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于是质量较好的橄榄核售价便急剧上升。目前,分档次的橄榄核价格已飙升到每斤800至3000元,有些特殊的核子每粒售价达上千甚至几千元,仍是抢手货。因此,每年秋季的原料争夺战都要持续两个多月,其中“赌树”,更是大大拉高了原料成本。

  四、舟山核雕产业发展的设想与建议

  (一)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简单说就是要“看得起、不自大、善梳理”,我们要深刻领会并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要引领健康发展,激发创造活力。要加强与各级媒体的沟通与合作,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网络以及各类刊物,客观、准确地做好舟山核雕的宣传推介工作,强调群体性与个体性的融合,共性与个的统一,并努力营造激励广大核雕产业者奋发向上、公平公正的宣传舆论环境,是从业者心平气和、心情舒畅,又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体制,传承创新

  舟山核雕以民间性、个体性为主要特征,“弱、小、多、散”是其显著弱点。在现有条件下必须联合各方力量,推进舟山核雕传承发展和加强市场规范化治理的新机制。着重在产业导向、政策支持、氛围营造、市场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努力开展工作;应着重在行业自律、技艺交流、展览展销、人才培训等方面做好工作;各核雕工作室要在诚信经营中注重产品开发和“传、帮、带”的做用。

  (三)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交流活动

  组织开展多渠道、高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推广和介绍核雕行业,提升核雕行业的整体形象,增强核雕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对接各类专业组织,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不断提升自我水平和自我价值。

  (四)规范经营行为,推进诚信经营

  要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商业道德,建立和健全核雕市场行为规范,一是要通过建立和完善行业与工作室的自律机制,建立行规行约,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并通过日常监管与检查督促各工作室与经营者践约守信。二是要大力开展舟山核雕品牌工作室创建活动,通过命名一批示范工作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核雕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三是组建评委小组,类似珠宝鉴定机构。对即将送出到客户手里的每一件产品做实时鉴定。对“主题、工艺、尺寸、核质”等方面做事实鉴定。为纯手工产品赋能,让市场一目了然了解纯手工和机雕产品的区别,从而打破恶性循环。

  结论

  核雕是苏作技艺中的一门艺术,传承至今,核雕逐渐形成以精细为美且意境深邃的雕刻艺术,而呈现在微雕技艺上的橄榄雕刻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一种以传承为主导的民间文化。橄榄核雕作品的题材比较“民间”,主要以佛道经典、风景园林、传说逸事多题材,体现着接地气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而核雕充分携裹着民间工艺代代相传的手艺气息。当我们回溯苏工橄榄核雕的发源史时会发现,这些雕刻的手法和风格都是经师徒间相传下来的,这种传承虽然历经变化,且衍变千,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最为核心的那种苏派韵味,那种传统手艺的淳朴和美感却从未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隐,它作为最核心的舟山核雕文化品牌被保留下来,植根于香山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之中,历久弥新。

  盛世花开,天地人和。这些默默坚守的核雕匠师们,求证并保存了人类记忆和回望吴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弘扬着一个普通手艺人在生存中的无穷可能和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韩健徽,袁雪洪《苏州舟山村核雕艺术街区》,古吴轩出版社;

  2.明代魏学洢《核舟记》;

  3.徐翥先《香山小志》;

  4.苏州地方志;

  作者简介:胡小兰,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苏州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宋水官老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核雕专业委员会成员,苏州核雕艺术家协会副会长,舟山核雕行业协会副会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