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传统工艺是先民们经年累月生活智慧的结晶,体现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许多传统手工艺随着时代潮流,产业结构的改变,面临市场萎缩与传承断层等问题。本文以无锡精微绣为主要对象,归纳近年来锡绣体验活动多层次推广发展的状态,分析这些活动方式的特点,让非遗传承针对不同的人群能够多层次多元化,让非遗的传承与推广能持久且有效。
关键词:工艺传承 多层次推广 持续
传统手工技艺大都以学徒制传承方式为主,面对现代工业文明和大工业生产的社会大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外来文化势不可挡的驱使下,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陷入了残酷的生存现状和窘迫的现实困境。这种状况一直在持续中,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提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1].
从2003年到今天,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非遗保护成了我国文化发展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件事情。2006 年、2011 年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包括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传承与传播等做出规定。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逐渐成为举国共识。[2]时至今日,我国部分国民已经具备了非遗保护的观念,意识到非遗与自身生活之间的关系,普通民众也乐于参与对本国非遗的实际保护行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正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分钟都在消亡。”从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现状来说,面临着失传和断代的危机十分明显。
我们的近邻日本在非遗保护上起步较早而且措施完善,首先鼓励家族传承,其次建立非遗工作站对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孵化,最后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建立细致的非遗培养体系;在这一系列措施长期实施下,取得良好效果。[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措施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借鉴。
一、锡绣工艺推广的现状
1.1目前锡绣面临的市场环境
历史上几次波折,使得锡绣原有的市场体系已经荡然无存,原本很好的群众基础也已消失殆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始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无锡市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2007年4月无锡市文化管理中心与锡绣传承人吴鸣文及国家一级画师顾青蛟多次磋商,在薛福成故居内建立“锡绣工作室”,招收第一批专职学员。虽然各方面已经努力,依然无法摆脱技艺维系艰难的困境。目前,锡绣专职从业人员,包括刺绣大师赵红育在内,只有区区10人左右。锡绣的工艺特点和现状决定了锡绣在短时间内不能走像苏州刺绣一样的产业化道路。
1.2锡绣传承原有现状
无锡的地方特色刺绣种类是精微绣,因其地区所在又简称锡绣,特点是双面和精微,能将一根丝线劈线至八十分之一进行刺绣,刻画精细入微,且所绣成品双面皆是完整的图案。锡绣技术难度大、从业人员人少,相关的渠道和平台都很少,一般民众想要接触传统工艺是比较困难的。
针对这些问题,依据锡绣非遗其自身的特色和所处市场环境的状态,所以目前急需解决的是锡绣技艺“躲在深闺无人知”的格局,需要进行多层次普及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使用技艺。
二、锡绣技艺多层次的传承
2.1锡绣技艺校园化普及传承
专业教育要在早期的中小学打下基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珍爱,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家乡传统,积极参与传统手工艺体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动手能力。2013年3月薛福成故居锡绣工作室和无锡芦庄二小共同建立无锡第一个锡绣传承基地,将锡绣推进校园。
在近六年的培养下,我们看到了显著的成效。学习锡绣不仅可以绣出可爱的图案,更可以帮助孩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锡绣这样的传统手工制作可提高学生的动手和生活自理能力,是对日常教学强有力的补充。很多孩子离开校园后,依然在课余时间里做刺绣,时常给我们发作品图片,分享交流(见图1、图2),刺绣成为了爱好,在她们身上能看到传承的希望。
2.2多元的社会化推广传承
近年来推行文化创意产业,除了短期DIY 体验形式之外;现今开始有了中长期型态出现的工艺体验活动,以小班教学的方式,让民众直接身体力行,更长时间参与工艺技艺的制作过程;提供民众一个可以提升心灵、纾解压力并具有互动学习性的创作空间。让民众对于工艺的材质与制作工序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增加工艺的可亲近性。
锡绣是一种活态的非物质文化,有别于物质遗产保护,必须回归民间,获得大众的参与。目前体验活动的进行方式可以分为短期,中期与长期三大类型。
短期刺绣体验活动的时间以次计算,每次3小时左右,能够使参与者直观体验到刺绣的基本操作过程。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宣传,让濒临灭绝的非遗项目“无人知晓”逐步推广到“人尽皆知”,亲自体验后形成的印象会很深刻,所以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
中期刺绣体验活动的时间以月计算,以小班教学的方式,提供给民众一个可以纾解压力、提高审美、并且具有互动学习性的创作空间,增加了工艺的可亲近性。从零基础到入门,对于技艺普及有着很好的传播作用。
长期刺绣学习的时间以年计算,是持久和全面的学习体验过程,旨在让民众对于工艺的材质与制作工序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锡绣的传承发展本身贡献力量。对于传统工艺来说,保持其“核心技艺特征”是关键,制作的产品可以随着时代审美的变化而变化,纹样、装饰、材料等等都可以进行创新,但手工制作技艺还是传统的,长期推广能够使技艺更完整地保留和传承。
三、锡绣技艺多元化的社会推广
3.1、短期刺绣课程
刺绣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可以从简单的针法开始,做简单的物品,开设短期多样化的刺绣体验课程;薛福成故居锡绣工作室将故居景观和人文内容相融合推出系列刺绣体验小课堂:结合民族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验课程、展示和交流活动,
面向青少年开展假期体验课,让孩子们近距离参与、触摸传统技。寒假正值春节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刺绣体验活动。迎新年时绣福字钥匙扣,送给长辈,暑假假期较长故居锡绣工作室为此开设七彩暑期活动,在炎炎夏日中为妈妈绣一方手帕,体现孝道。

结合中国传统佳节,端午时节绣香囊(见图3)中秋绣一张杯垫(见图4)等短期体验活动。短期体验课程的好处,在于能激发市民尤其是未成年人对本地特色“非遗”文化的热爱和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拉动体验式消费,不断扩大锡绣艺术的社会普及度。
只有对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审美价值持续不懈地进行普及性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代代认同性消费群体,有了广大认同性消费群体,才有富有生命力的行业,自然就会有“技”的传承、革新与发展。
短期体验课程活动时间一般在两三小时左右讲求速成,体验者只体验到工艺的部分,并没有完整体会工艺的全貌。所以在课程的设计上要考虑周全一些,否则容易造成民众对于工艺技艺的误解。
3.2、中期刺绣课程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始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无锡市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2016年起,无锡市文化馆推出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班,零门槛、全免费,打造锡城公益艺术课堂。除了大众化的文艺课程,还引入了无锡非遗类精品课程,每期为4个月,无锡精微绣就是其中之一,本人有幸成为无锡精微绣课程任课老师。
中期刺绣课程有效弥补了短期体验课程的缺陷,为工艺的全面展示和传承提供了平台。
相同技艺类型的体验活动因时间的不同,内容上所需时间与工艺体验的难易度上会有所差异。
针对中期刺绣课程在技艺的难度上作了提高,以锡绣的基础针法为主,结合生活实际,从选料,理线开始将锡绣制作的全部流程传授给学员。
3.3、侧重实用性推广
在无锡市文化馆锡绣培训班上实行小班化教学,10人一班,主客双方教和学的动机较为单一,深入浅出将锡绣基本针法详细教授一遍,学员从零开始到可以独立制作双面绣团扇。对于技艺拥有者耳提面命式的教授, 传承人心领神会、潜心琢磨, 传播效果十分显著。

课堂教学侧重于实用性,将刺绣针法和日用品制作相结合,达到现学现用的效果(见图5、图6);学员学习热情很高,针法的掌握度较高。深度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3.4、锡绣技艺社会化长期推广
“精微绣”作为一门艺术,传承本身极为严苛,要想培养出一个真正的精绣师,至少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学习者要具备相当的潜质和悟性,还有细心和耐心。长期化推广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长期化社会推广才能让技艺流传并能够发展。
在薛福成故居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2013年6月成立了无锡女红研习会(以下简称研习会)。研习会以薛福成故居锡绣工作室为平台,对社会上有志于保护和传承锡绣技艺的社会群众,组织成立社会传习者队伍,实行长期的锡绣技艺传承和实践活动。每月定期开展技艺传承、研习交流、创作比赛、作品鉴赏等活动,全年不少于12次。
研习会的出现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吸引了很多刺绣爱好者的纷纷加入,以70后、80后为主,当然60后和90后也有参与者。其中有部分是有一定的刺绣基础,大多数是零基础但是对传统手工艺十分感兴趣。学习时间一般在三年左右,可以视情况而延续,历经时间的考验,慢慢留下来一批优质成员。
3.5系统化地传承传统技艺
对于研习会成员实行的是长期交流,在技艺上是全方位的,成员不仅要求掌握基本针法,一些不太使用的针法也要求有所了解,同时要求她们了解绘画原理。成员们按照自身的技能掌握程度和爱好,选择绣稿。工作室为其进行全天候开放, 在这种年复一年教与学的原始传播模式中, 传统手工艺得以一代代传承和发展下来。研习会成立至今已有6年,这期间培养了很多优秀成员,她们已经掌握全套制作过程,可以独立完成作品,成为锡绣传承的新力量。(见图7、图8)

3.6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开拓传承思路
手工技艺包含两个重要属性,一是文化艺术属性,二是技艺精湛属性。[4]这客观上要求传统手工技艺的“现代传承人”应该具有综合的文化素质、高超的技术技艺和独具匠心的创新能力。
高等院校在传统手工技艺的“现代传承人”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5]
2015年由单位推荐,本人入选江南大学主办的2014国家艺术基金“刺绣艺术创新青年人才培养”项目学员。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培中和江大纺服学院张毅、谭莹等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开始自己独立设计绣稿《静观四季系列》,其中《寒梅迎霜》分获市级和省级银奖。(见图9、图10)
2016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刺绣、泥塑非遗传承人群普及班》推荐优秀的研习会学员参加。2017年5月份推荐优秀学员参加江南大学纺服学院主办的江苏省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刺绣衍生品设计高级研修班”。
院校老师他们既有较深厚的文化艺术功底,又懂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且具有将挖掘、收集传统手工技艺资料整理转化为理论研究的能力。进入高校向他们学习,开阔眼见,拓宽传承思路,让非遗传承更有深度。

四、结语
锡绣的传承已经有了初步的规模,但就长远来看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锡绣的发展离不开与市场的接触,一旦与市场脱轨,闭门造车,那么锡绣的消失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了.因此,如何在不伤害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充分挖掘锡绣的潜在价值,合理包装锡绣,走出一条和商业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这全球化大环境下、锡绣发展是没有人走过的路,但可以肯定的是,锡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传中的一朵奇葩,其独特的工艺、艺术和文化价值,是继续存在下去的动力和源泉,有理由相信在几代人的努力下,锡绣一定会散发更加迷人的光彩!
注・参考文献
[1] 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Z]
[2]联合国教科文竹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 刘润福《从中日比较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保护》装饰[J]2016,12:35-36
[4] 李涵,李元俊.江苏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5] 吴岳军《传统手工技艺“现代传承人”培养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19年第4 期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