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织绣欣赏品肇始于宋,通常以摹画为主旨,有屏风、中堂、屏条、册页、壁挂、台屏等,作为室内陈设品,以高雅的艺术魅力润泽人们的心田。
关键词:苏绣品种织绣品观赏品
织绣品属于手工艺品范畴,品类繁多。通常情况下,人们依据功能的不同,对它进行分类,总体可分装饰欣赏和生活实用两大类。装饰欣赏品,无论缂丝、织锦还是刺绣,均取径书画,技艺精湛,意趣生动,惟妙惟美。
《红楼梦》中提到的绣品不下四十余种,这些以珍贵丝织物为底料的绣品,首先都是具有实用价值,同时又含有艺术性的生活用品。上世纪,在吴县刺绣总厂出品的丝绸服装中,就有竖披、马褂、小童装、花衣、衬衣、睡衣、浴衣、晨衣、寿衣等等,品种不下数十种,足以见得在传统社会里,日用织绣品品类缤纷,功能多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正因为有了各式各样的服饰、家居、佩饰等织绣品,生活才多姿多彩,充满趣味和活力。而织绣品本身凝聚的浓郁地域风情和特色,也使它们不仅是一件件令人爱不释手的手工艺品,而且是富有意蕴的传统文化载体,璀璨生色,代代流传。
一、苏绣实用品
(一)御用珍品高贵奢华
御用珍品,即宫品也。明清两代的紫金城,从自然景观到人文环境,都与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州是皇家织造的所在地,皇家织绣用品供应地。2015年3月,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张琼做客苏州故宫学院,具体讲述了苏州织造在清代皇宫中的重要地位。她说,故宫的十几万件织绣藏品中,苏州织造绣制的物品占到一半,包括了成品与布料,将近十万件。丰富、精美的藏品彰显出极其高超的刺绣工艺。更鲜为人知的是,原本都以为出自江宁织造的妆花缎,在苏州也有这项工艺。
(二)闺阁织绣清丽温文
闺阁织绣指大家闺秀不以盈利为目的、纯粹为欣赏而作的作品,起源于宋,具体内容将在“观赏品”一节中讲述。除织绣书画外,闺阁女子也要和民间普通女子一样,自制多姿多彩的实用品,用它们来装点人生礼仪、岁时节令和日常生活。这些织绣品,精巧脱俗,宛然生动,或自用,或馈赠亲友,与纯粹的民间刺绣比较,温文风雅的多,成为珍贵的闺中针黹。如苏州民俗博物馆藏有不少织绣扇袋,源自本地,虽为小品,却是古人传情达意的信物,雅致得很。缂丝扇袋至精至善,刺绣扇袋缎子作地,四周滚边,袋口饰盘金如意纹。带子上穿有红绿料珠,玉璧坠子,采用戳纱、打子、盘金、齐针、抢针等针法表现效果,无不时尚可爱。
(三)民间织绣相伴生活
民间织绣,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制作主体多为生活在广袤乡村的农家妇女,小众则是城区女子。这些女性,承担着一家老小衣饰用品的制作任务。从枕套、帐幔、男女服装、陈设壁挂到腰间杂佩等织绣小件,都由其运用灵巧十指,一针一线制作而成。民间织绣品无不紧紧围绕迎春、度夏、祭秋、辞岁等各个时节,在诞生、成婚、寿庆、终老等各大人生礼俗展开,尤以刺绣居多,可谓姹紫嫣红,争奇斗艳。鲜亮精美的织绣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递,成为表达关爱、和睦相处的最常用艺术品,它们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包裹着满满的爱,让日常生活处处充满着美和温馨。
二、诗情画意观赏品
织绣欣赏品肇始于宋,通常以摹画为主旨,有屏风、中堂、屏条、册页、壁挂、台屏等,作为室内陈设品,以高雅的艺术魅力润泽人们的心田。
当初,皇宫设绫锦院和文绣院掌管织绣,徽宗时又设绣画专科,汇集各地优秀工匠织造绣制物品。无论缂丝和刺绣,均以院体工笔名迹为蓝本,应用各种技巧,极尽摹缂、摹绣之能事,一时间精品纷呈。一些名门闺秀,在习字画画之馀,常以书画为稿本,或缂或绣,惟妙惟肖地再现原作的风神气韵,纯供观赏,被人称为“闺阁织绣”,代代相沿,名手辈出。
明中叶,吴门书画艺术繁盛。沈周、文徵明、祝允明、文彭等大家,分别成为画坛、书坛、印坛领袖,执全国艺坛牛耳。这些诗文才艺之士多精通数艺,在文人画独领风骚之际,将诗、书、画、印同熔一炉的中国书画艺术表现形式推向极峰。新颖的程式化创作模式,对手工艺表现形式影响深远,也非常自然地被引入织绣艺术,用来丰富内容,扩大画面境界,更添作品运化之妙。
三、宗教织绣品
宗教织绣品是民间织绣品的又一类别,体现了织绣与佛教文化不可分割的联系。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由此而产生的宗教绣品,是宗教观念的集中表现和物化形态,它成为信徒与佛菩萨沟通的中介物,或是神的象征。这些宗教织绣品从视觉上增强了宗教的庄严、华丽和神秘氛围,也净化了信众的心灵。一代又一代的善男信女织绣佛祖、观音、济公等形象,寄托了虔诚的信仰,或借以打发寂寥的光阴。如前举《应庵和尚话语录》所记“平江吉彬老侄女吉二娘绣普贤像”,这是北宋的事。至明清则更多精绣佛像的女子,如薛素素、董小宛、钱蕙、杨卯君、沈关关等。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瑞光塔出土的经帙,也属于佛教绣品,上绣金色莲花是佛教名物。它使用了铺针、接针、辫子股针、套针等针法,针脚齐整,绣工精细,体现出较高的刺绣技巧。
佛像、佛经制作过程,有着严格的礼仪规矩。每绣先必行斋式,青灯黄卷,清修苦行,于静室设绣架,洗手焚香,绣前用熄灭的线香头画绣稿,再根据各部位需求构图设色,完成一幅绣像,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半年一年,甚至更长,不知凝聚了多少心血。杜甫《饮中八仙歌》有“苏晋长斋绣佛前”之咏。董以宁《留春令•浣手绣观音》词曰:“兰汤浴手,窗前先就,红莲娇片。须记他原少凌波,休错配鸳鸯线。绣着金身须半面。似向依青眼。春笋纤纤近慈云,疑紫竹林中现。”更有甚者,为示虔诚,竟毫不犹豫地落发,用青丝绣成观音或如来宝相。
四、刺绣戏剧装
织绣品历来是剧装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演员的服装斑斓夺目、满台生辉,离不开织绣品的装饰。而戏曲的蓬勃发展,不仅直接催生戏衣业,对织绣的兴盛也有强大助推作用。
明代,昆山腔广泛流播,职业戏班纷纷崛起,苏州戏衣业因此快速发展,成为融画、绣、制衣于一体的独立行业,至清代形成苏派风格。过去,苏州城区西中市、吴趋坊一带为戏衣制作集中地,作坊多达三十多家。作坊主雇佣画工勾勒图案,刺绣加工发放至木渎、香山、枫桥、蠡野、光福、横塘等地。所产戏衣,除供应本地戏曲班子外,主要满足苏、浙、皖三省的徽剧和京剧“水乡戏班”之需,甚至清代宫庭演戏使用的行头,也常在苏州定制。1949年后,苏州戏衣业以京剧为基础,沿袭传统工艺制服和绣图,品种多达五十个,雄居全国戏衣业之首。织绣艺术应用于戏衣具有独到的艺术效果。漂亮的行头,特别适合人们远距离观看。舞台上,演员身着以纱罗、缂丝等面料制成的戏衣,上绣多彩图案,布局既有定规,又错落有致。蟒的庄重、靠的壮丽,帔的明艳,袖的柔丽,每一件都由锦绣装饰,角色于起转行走间,光彩照人,展示出衣饰的辉煌之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大气端庄、含蓄质朴的气质美,在戏衣上得到了最佳的表现。
诞生于江南的苏绣增添了独特地理物候的清韵,真是“绣花花生香,绣鸟鸟能鸣”。它在中华刺绣里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有着诗一般的风采。山水涵养民众,人性浸染物事。富庶的江南,人间小天堂,这一方土地上的女性更喜欢琢磨小日子,擅长利用一支不盈寸的绣花针,描绘安恬自在的生活,附带绣出自己的花样人生。苏绣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使它在千年历史中花开不败。而绣花的人,心思婉转,从不多言。她本身便是一朵安静的花。
参考文献:
[1]李明.《锦绣铺舒》.凤凰出版社,2015.07
[2]丹菲.《苏绣:天堂之绣》,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7
【陆彩凤简介】:
祖传绣艺,生于苏州,高级工艺美术师、苏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市民间工艺家、吴中工匠、吴中区木渎凤绣娘刺绣艺术工作室创办人。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
出生于苏南风景秀美的太湖之滨光福窑上村,从7岁时受其祖母和母亲的影响,站在小凳上开始涉及苏绣,至今已有40余年刺绣经历,曾多次接受国家级大师殷濂君老师技艺指点。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传授苏绣技艺,其针法宛如她的性格,娴静,细腻。苏绣作品曾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博览会上获得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