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刺绣工艺传承与保护研究 ——以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为例

[日期:2020-04-0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新疆维吾尔族刺绣有着千百年的传承历史,其内涵丰富且有着顽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作为其中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代表,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于2008年被列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具有着非常高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当代时尚个性化潮流的影响之下,刺绣的审美装饰功能突显,维吾尔族刺绣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与喜爱。本文以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为切入点,对维吾尔族刺绣的起源、发展和传承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希望能够对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保护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传承;保护

  一、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起源与发展

  新疆刺绣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在唐朝和清趄经历了两次鼎盛时期,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至今新疆刺绣当中仍然保留着许多种刺绣类型。自古以来,作为“西域襟喉”的哈密地区便是多种文化交流的通道,其赋予了维吾尔族刺绣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格表象及民族情谊内涵,逐渐地在新疆刺绣工艺当中具有了引导地位。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哈密五堡发掘出了距今3200年的青铜时代晚期古墓,并从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的毛布袍、毛线编织帽、裤等毛织服饰,这些出土的服饰表面为组织结构较为疏松的平纹结构,用一梭一针交替的方式表现出了规整的三角形纹样,这是历史上可以考证的最早的新疆哈密地区原生刺绣文化的雏形,而史前时期新疆毛绣的精湛技艺从这些绣品纹饰中便可见一斑。

  公元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为了建立回王府和回城,哈密回王邀请北京的工匠到哈密,与此同时,由于回王和硕亲王都喜爱京绣与苏绣的华美,便一道邀请绣娘到哈密为当地维族妇女传授刺绣工艺,这一举措极大地丰富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针法及表现形式。

  又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迄今为止哈密维吾尔族的传统刺绣当中既保留着其独特的民族特性,同时也融入了汉文化当中的纹样符号以及苏绣的刺绣工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工艺艺术。

  二、哈密维吾尔刺绣工艺的传承

  在哈密维吾尔族传统的刺绣工艺当中,早期的绣娘们仅仅绣制被子、枕套、方巾、花帽等家居用品,其主要是为了自用美化家居以及拿到市集上售卖以补贴家用。过去的哈密维吾尔族妇女多是在家中刺绣,其作品除了自用就是送给亲朋好友,还有一部分用来给女孩子置办嫁妆,随着现代化的逐渐渗透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人中有很多人开办了刺绣工艺合作社,而且市场上也大量出现了由家庭作坊或刺绣工艺合作社开发出来的商品。

  现如今,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和衍生品种类越来越繁多,也逐渐地与现代生活接轨,出现了诸如刺绣眼罩、刺绣印花手机壳、刺绣首饰、刺绣耳机、刺绣项链、各种刺绣包、袋等独特等时尚的刺绣工艺品。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市场化的发展使得这一技艺的传承人群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再加之政府的专项补贴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并开始学习刺绣工艺,同时也有很多学员在学成之后开办了自己的刺绣工艺合作社,这为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目前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等号”的形式,依靠家族、家庭式的口口相传来传承,在一些地理位置偏远且生活较为贫困的地区,绣娘们都拥有着高超的刺绣技艺,刺绣成了其茶余饭后唯一的消遣或者增加个人收入的主要途径;二是为了追求市场化和高能化而不断地做“减法”,用机器刺绣代替传统的手工刺绣,用产业化规模来弥补传统手工刺绣耗时费力且产量不高的不足,让刺绣产品向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既饱涵着历史,也包罗了现在,更指向着未来,其传承并不能仅仅依靠当前的家族、家庭式和师徒式的口口相传,也不能够完全依赖于完全的工业化流水线作业模式,而是要从自身出发,多方联动,与创新结合,以活态传承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始的活力及存在的价值。

  三、维吾尔刺绣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建议

  (一)传承建议

  1、民间工艺进高校

  为了更好的传承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现在国家和政府已经大力提倡“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进高校”“非遗进高校”,这种教育模式的目的在于促使传承人以“强根基、拓视野”为准绳,接受专业的培训和学习。这种模式有利也有弊,但总的而言,其是利大于弊的。尽管如此,同样也要克服其中存在的弊端,以教育目的为初衷,将培训的价值最大化。要把院校的科班教育模式与刺绣传承培训教育二者双向地融合起来,利用高等院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传承人进行研培教育,让那些真正热爱刺绣技艺的传承人群能够带着自己的兴趣上大学。通过这种传承模式,能够让接受培训的传承人在知识结构、基础针法、设色配线、通用语表达等方面实现明显的提高,同时也能够让传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流程及传承保护规律,拓展其创作视野和手工技艺的知识面,在激发其创新力的同时增强其对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信心。

  2、建立有效的社区传承模式

  过去维吾尔族刺绣的工艺传承主要是以家族式和师徒式为主,这种传承的规模小,受益人数少,当下随着人们家庭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传承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当下,社区成为了城镇居民重要生活群体组织形式,很多相关的专家和学者也同时注意到了社区模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当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重视起社区的传承功能,让老百姓自己组织自己的传承活动,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3、重视家庭传承

  家庭教育是每一个个体文化学习的起点,也是其社会化的起点,在哲学角度,血缘关系是人与人的所有关系当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家庭是青少年第一个接受教育的场所,因而,将维吾尔族刺绣工艺的传承渗入到青少年儿童的意识和行为当中,是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很好的传承形式。大多情况下,传承人之所以选择以刺绣作为自己人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大多都受到了家庭教育或多或少的影响,家庭成员耳濡目染的教育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到了传承人对于人生的选择,维吾尔族刺绣当中所蕴含的价值观通过家庭传承的方式渗透给传承人,再由其通过其他的途径传播,能够被保留下来的将会更多、更全面。

  (二)保护建议

  1、建立并完善活态保护举措

  每一种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都不是静止的,而所谓的活态传承,是指将非遗放到其产生与发展的环境当中来保护和传承,这种传承方式与现代的文字和音视频保存等科技手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在活态传承当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传承人承载了活态传承的形式、内容和手段。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活态传承,主要是指对那些敢刺绣知识与技艺的人的传承。他们除了有精湛的技艺之外,而在长期的实践当中,传承着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职业信仰与行业规矩。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必须要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其本身就是一个活态的文化,因此,进行活态传承,无疑是一种最佳的方式。

  而且,传承人是传承的关键,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活态保护,根本上还是对于传承人的保护,而且这一活态保护的过程也需要传承人的积极参与。一方面,鼓励传承人进行创新,提升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品牌认知和品牌价值,另一方面,加大宣传的力度,让民众切实地体会到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人文情怀与艺术魅力,对于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会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2、实现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双赢

  在很多人看来,保护和开发是不能共存的,事实上,对于哈密维吾尔族刺绣而言,开发与保护并不是一个矛盾体。因为只有将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更好的进行保护,才能够在这一基础和前提下,开发出更加富有创意的衍生品。因此,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进行调查研究和整理存档是对其进行保护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既有保存好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当中的图案和样式,同时可能提取其中的精华要素进行艺术化的设计,进而生产出符合当下消费时尚的工艺品。这样一来,既能够保护传统的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工艺文化,同时也开发了与其相关的产业链,最终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结论

  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与氛围之下,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带着宽容与接纳的心态,在保持其自身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的同时,扬长避短,通过不断地传承和保护,创作出哈密维吾尔族所独有的刺绣工艺和作品。相信在科学的传承和有力的保护下,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将会以一种崭新的姿态与现代生活并存,成为艺术殿堂里一颗闪耀的新星。

  参考文献

  [1]孔佳.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与创新[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31(02):29-35.

  [2]吾尼其古丽&#;吾拉音.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文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

  [3]热娜•买买提.论维吾尔族民间刺绣艺术及其传承[J].文艺争鸣(21):176-178.

  [4]王萍,陈文福.哈密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刺绣艺术探析[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5):41-42.

  [5]朱大珪,包迪.民族瑰宝维吾尔族刺绣[J].新疆人文地理(10):58-63.


作者简介:姚林芬,女,高级工艺美术师,1970年出生于中国刺绣艺术之乡——苏州镇湖,自幼喜爱苏绣,师从中国近代苏绣大师沈寿的第三代传人——苏州刺绣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大师牟志红老师,后又进入苏州工艺美院进修,从理论上拓开视眼,丰富自己的美学知识,使自己的绣艺进一步提升,所绣作品高雅丰富,用色和顺,丝理自然光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