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艺术刺绣之动力
——对人体美本质的思考
邹英姿
每当我看到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人体图片时,便会对之惊叹不已。那完美的轮廓,婀娜的体态,微妙的起伏,光泽的肌肤,无一不引起我的兴趣,我要把这些完美的图片绣成一幅幅刺绣作品。面对这些赏心悦目的图片,我想到的是一个字:“美”!的确,自然界中,有一种线条比人体的线条列富有曲线美;没有一种轮廓比人体的轮廓更生动,更富于韵律;也没有一种色彩比人体的肤色更滋润,光泽和富有生命力。那么如何才能在苏绣中把这种美表达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首先,必须要对人体美的理解到一个比较高深的层次。
曾听许多美学家对人体美感叹不已,叔本华说:任何对象都不能象最美的人面孔和体态这样迅速地把我们带入纯粹的审美观照,一见就使我们充满了一种不可言喻的快感,使我们超脱了自己和一切烦恼的事情。至于美感的原因,他说是因为“意志在最高阶段上的客观化”。黑格尔认为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美。而最高级的动物美正是人类形体的优美。因为人体外表最充分地显示了生命的观念。除了这类神秘解释,关于人体美还有一些简单解释,比如有人说,美在于人体曲线,也有人说美在于人体各部分比例。这种解释简单是简单,可是不能说明美感必然性。
人体直观形式的美是由视觉刺激引起的美感。凡是美的事物都是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特别是由视觉冲击引起美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形象,都是首先通过形式美来表现其“美”而给人以愉悦感的,但是,很少有什么事物的美符合所有的形式美法则,只有人体美才天然的聚集所有的形式美法则于一身,诸如对称、均衡、匀称、整体性、节奏、主从、和谐、对照、黄金律和多样统一等形式美法则无不全方位地反映在人体。一般正常人体都表现为左右对称、比例均衡、线条柔和、体型匀称、动姿、协调等美态。 一般都是头部相当身高的八分之一,肩宽为身高的四分之一,平伸两臂的宽度等于身长,乳房在肩胛骨的同一水平上,大腿的正面厚度等于脸的宽度等。又如脸部的长宽比、躯干的长宽比、乳房所在位置之上下长度比等比例关系都是所谓的“黄金数”0.618.1的近似值。由于人体聚形式美法则于一身,任何美的人体都是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说过,“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美。而最高级的动物美正是人类形体的优美。它来自肤色、光泽、毛发、轮廓与匀称的结构——人体上处处都显示出人是一种敏感而生气灌注的整体。” 当对象人体以表态方式呈现出来时,似乎不表现运动节奏,然而仅仅是它本身的整一和谐,就能产生一种节奏感,从而产生一种奇妙的魔力,把人的情绪鼓动起来,引起情感的共鸣。人体就是这样通过自己和谐整一的建构所体现的神韵,把人们的灵完全控制住,使人心醉神迷地受到人体形象所显示的优美或崇高等品质的潜移默化的感染。
人体这部绝妙的作品,并非像圣经中所说的是上帝的造化。它的形成在生物学上着合理性或者说合目的性。它是由猿到人几百万年进化的成果,是人高度社会化的产物,是合规律和合目的相统一的形式。如人体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称性。长期以来,生物学家一直以对称性来评估生物发育的稳定性。生物学家认为,如果生长条件和环境良好,生物的翅膀、耳朵、眼睛和脚掌等配对的特征都会生长发育得完全对称。而污染和疾病会破坏这种生长发育过程,结果导致对称性降低。生物个体的适应能力越弱,其对称性就越差。科学家进行的对比结果显示:那些对称性最好的男大学生,开始结交异性的年龄要比对称性最差的同龄人早3-4年。而且,对称性好的受试者曾有过的异性伙伴也较多。此外,他们还发现,身体对称性的男性,除了面庞较富吸引力外,其体格也往往强于同龄人,他们的肌肉较的发达,运动能力较强,个性较富支配性。好莱坞影星丹泽尔·华盛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测量,丹泽尔·华盛顿的面庞几乎完全对称。因此,他被《人物》杂志评为“当今最富魅力的男性”是毫不奇怪的。除对称性之外,许多容貌俊美的人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标准性,即他们的身材和容貌特征往往都不得取人群的平均值。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有生物学上的合理性,因为从遗传学的角度看,这样的特征携带有害突变基因的可能性最小。另外,不同种类的动物在择偶时,何以都会表现出对配偶外表的重视呢?科学家研究后发现,原来,在整个动物世界中,动物外表的吸引力表征了其生物学基础。据心理学家调查,人类男性通常觉得颚骨短小的女性比较美丽,而女性则认为下巴较宽的男性更富男子汉的阳刚气概。科学家推测,人类的这种审美观很可能源于远古时代。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同所有的动物一样,雄性往往会本能地追求将自己的基因往显示出雌性体内的睾酮含量低,而雌激素含量高,因此其生育能力较强;同样,下巴宽大则表明雄性体仙的睾酮和雄性激素含量高,而这恰恰正是体格健壮所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两个特征的追求,雄性和雌性就使其后代获得了进化上的有利地位。随着时光的流逝,最后这两个特征终于在人们的心目中演化为人体的美感特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体的美有其生物学上的基础,是人类在进化中完善自我的产物。也可以这么说,人体的美是由它的审美价值所决定的。谈到事物的审美价值,必然要涉及客体和主体的两方面。从美感产生的心理机制看,主体对客体对象的情感反应总是受制于并表现对对象的价值判断的。因审美的心境中,已经在深层次凝聚了功利欲求的因素。审美实际上是一种以事物(的作用)引起的主体的情感对事物的价值作出的评判活动。凡是表现为合乎事物健康生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合乎人的生理、心理需要的形式,就是美的。寻防御能力,美的人体的价值何在呢?人休的情感、思维、伦理、生命的物质载体。因此,人体美的以生命活力美为基础的,健康使之人体美增艳,疾病和衰老使人体美减色,死亡使人美消失。这似乎已经是人体美的本质了。但人作为生物存在,它的本能目的根源所在。
人体美的情绪,溯源于史前人类的伊甸怀旧。当亚当与夏姓之逐出伊甸,意味着宗教与礼法之干预。性的功利内容,经历了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漫长的历史过程,这积淀在一种直观形式中,造成了非功利的假象。但这是写入我们基因里的一种对美的感觉,这种感觉对我们所起的作用是“刻骨铭心”的。她只是关系到人的生命体的需要,而不是别的什么,因而我们认为美的东西不是政治上必然正确的,也不是道德上一定循规蹈矩的。人的生命存在,不仅意味着意识的存在和社会行为的表现,还意味着人的本性和本能的存在和表现。生命与欲望同在,无论这欲念是潜在或者近乎外露的,都是不能否认的。这欲念是潜在的,是人们在欣赏人体美的意识活动中的一股潜在的细流。
由上文可以得出:人的体形美以人的特殊有机结构为框架,这些有结合是匀称、均衡、精密、有序的,是为了承担种种天赋的生理功能重任而存在。它是人在自然进化的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身,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自身之美。
由此引发了一个问题,这些“形式美法则”或者说“美的规律”由何而来呢?就拿“黄金分割律”来说,这与人类的演化和人体正常发育密切相关。据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骨骼方面以头骨和腿骨变化最大,躯体外形由于近似黄金而矩形变化最小,人本结构中有许多比例关系接近0.618,在几十万年的历史积淀中固定下来。近年来,在研究黄金分割与人体关系时,发现了人体结构中有14个“黄金点”(物体短段与长段之比值为0.618),12个“黄金矩形”(宽与长比值为0.618的长方形)和2个“黄金指数”(两物体间的比例关系为0.618)。为什么人们对这样的比例,会本能地感到美的存在?几千年来,人体一直被人类自己作为美的对象来研究、认识和表现。人类最熟悉自己,势必将人体美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由物及人,由人及物,推而广之,凡是与人体相似的物体就喜欢它,就觉得美。于是黄金分割律作为一种重要形式美法则,成为世代相传的审美经典规律,至今不衰!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推论:与其说人体美是按照“美的规律”精心结撰而成,还不如说在人类世世代代对自身肉体的体察中形成了人类形式美的审美观!人体美会不会是美之本生形态,而人体之外的自然美,艺术美皆为派生?含苞待放的花,不就是青春初放期的人体?怒放的花,不就是成熟期的人体?包括花在内的自然美可看作是人体美之变形派生。我想这个推论在解释某些美的本质是合理的。如人类的S曲线情绪可用人体美的审美积淀来解释,尤其是女性人体的曲线之美,流转起伏的曲线,是有节奏和谐的动感美。如人体的背面,从头部到颈部有一处凹进的弧度,接下去,在双肩处有一外伸的倾向。而从胸廓伸向臀部,则有一对双曲线,它们在大腿开始的地方停住,从大腿到膝盖这一段,有一个轻微的起伏,再下去在小腿上面又是一个外伸的倾向,然后下降到脚踝,这一系列微妙的起伏再由光与影的分布,从而构成了一幅美妙动人的画面。这些在人体上变化、活动着的曲线,犹如高潮迭起、跌宕有致的交响声乐中的和弦。使人类对人体形成了以S曲线变化为核心的共同的审美情结。当我们在欣赏瓷器玲珑、优美、圆润的体态时,不是最喜欢将它比作女性那优雅身体曲线么?在人体上,我们可以认识到上下、左右、前后的整体关系,可以理解整体局部的协调统一,可以感受到曲与直、方与圆、软与硬的对比和和谐产生的弦律、节奏关系。所以柏拉图要说:“凡是想依正路达到深密境界的人应从幼年起,就倾心向往美的形体。”从这里出发,我们可以了解其它所有形式的美。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在世世代代对自身的观照体察中,形成了对形式美潜意识之中的法则。
综上所述,人类形体美的形成有其生物学上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这种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形式在,人类长期的审美心理机制产生了适应性,这是我对人体美本质的一点浅陋之见。也只有真正理解了人体的美,才有可能绣出让世人满意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克拉克:《裸体艺术欣赏》
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
康德:《判断力批判》商务钱收馆
桑塔耶那:《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勒绍彤:《黑格尔人体美论》
虫草:《评论论美学讲义》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邹英姿,女,1972年出生与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中国刺绣之乡--苏州市镇湖镇。
自幼受母亲熏陶,学习刺绣技艺,后拜苏州市刺绣研究所王祖识老师学艺。深得老师真传,并潜心研修画理,终得苏绣艺术的精髓,融绘画,摄影艺术于苏绣艺术之中。在继承传统刺绣艺术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刺锈艺术风格。
作品多次在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她的新作《刺绣:人体肖像系列》入选 ’2004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展。
联系信箱:szzyz386@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