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民族文化 倾情雕刻艺术

[日期:2005-02-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扎根民族文化 倾情雕刻艺术

汤友常

毛泽东曾预言:“一万年后中国还将有工艺美术!”

20年前,身处人生低谷的我苦苦寻觅人生目标,是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工艺美术给了我柳暗花明又一春,让我有了用武之地。二十年的艺术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倾注满腔热情,扎根民族文化,创新求进,艺术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古典文化是艺术的根脉

我自幼拜师习武,军旅生涯17载,练就了不服输不言败的刚毅个性。如果说传统的“中国功夫”是我人生的启蒙篇,那么,被周恩来总理誉之为“东方艺术,民族精华”的书法艺术,则是我钟情艺术的根脉,它引导我深深地扎入了古典文化的土壤,让我的艺术事业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俗话说:“三十不学艺”,我坚信事在人为。而立之年我将当时仅有的几百元积蓄全部买了文房四宝,以誓破釜沉舟的决心,毅然踏上了艺术苦旅。

书法这门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独特艺术使我这个习武好动的少林小子有了神闲气定的韧性,在黑与白的世界里,如痴如醉,物我两忘。埋头十年临摹历代名家书帖。又经无锡书法艺专、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研修班深造,接受了启功等书法大师的当面指教,逐步走上个性化的道路。 1994年我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全国认可的书法家证书。第一个梦想的实现,增强了我献身艺术的勇气和自信心。

有了书法艺术这杯醇香浓郁的酒垫底,我的艺术征途越走越宽。最先成功的铜刻作品就是以功底扎实的书法取胜。我曾用了整整四年时间临摹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数千遍地笔临意会,求羲之笔风。事隔十多年后,2001年初中央电视台为其拍摄大型专题纪录片《汤友常的铜刻艺术》,在绍兴兰亭碑林拍摄时,面对王羲之真迹,我当众挥毫临摹,观者无不为足以乱真的临摹拍手叫绝。 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324字,我的自跋落款120字,共444字镌刻在长160厘米宽60厘米的铜板上,将书法艺术中的万毫齐发,顿挫有致与铜刻艺术的力度光韵凹凸质感融为一体,加重了笔墨泼毫的力度韵味。

书法与绘画,与古代历史、古代文学都是相通的,我喜爱书法,进而钻研起古典绘画和古典诗词,最先起源于商朝的铜刻艺术又让我有了一个抒发对古典文化的无比喜爱的载体,有了一个施展才智的舞台。我的三部铜刻巨作,其内容都取材于古典文化中的精萃,都是古典文化之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堪称天下第一行书,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被誉为天下第一风俗画,《唐诗三百首》更是亘古未有、空前绝后的古典国粹。

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古典文化用特有的铜刻语言再现于世,引起人们广泛的共鸣。在这些散发浓郁古典文化芬芳的铜刻作品前人们找到了自己的记忆。《兰亭集序》是所有书法爱好者都要临摹的范本,书家留连忘返,在笔划间找到了用线条谱写的人生。《清明上河图》的风俗人情延续至今,人们或踏青春游,或祭扫亡灵。唐诗古韵不仅在中小学生的课本中延续着古老的音符,还跨出了国门,江泽民主席将她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在27米长的铜刻小篆《唐诗三百首》前,老人们面诗而吟,学子们找到了熟悉的诗句。

越具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20031120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锦绣江苏——中国江苏工艺美术精品展”上,金发碧眼的国际友人在铜刻《清明上河图》前领略了东方之珠的古老文明。

一个民族要尊重自己的传统,留下自己的记忆。工艺美术正是继承民族传统、留传民族记忆的重要形式。

 

于创新中求艺术生命常青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我的铜刻创作是一门融文武功底于一体的雕刻艺术,不同于以往借助模具和其它辅助材料的方法,其独特之处在于完全靠臂膀、指腕的力量,用钨钢刀直接在坚硬的铜板上镌刻出一件件惊世之作,将书法艺术、线条艺术、篆刻艺术溶于其刀法之中,巧妙地运用了切、挑、推、顿、勾等十几种刀法,利用铜质的明暗、凹凸质感立体地再现书法艺术起、承、转、合等手法和绘画艺术的线条造型、色彩深浅、远近明暗等艺术效果。

创新就是与众不同。九百多年前的天下第一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因年代久远,画面已模糊不清。在上海博物馆“国宝”展上有幸目睹真迹,遗憾的是近在咫尺的传世之作,借用了放大望远镜也难以看清画中的景物。黄铜板与《清明上河图》原作褐黄绢面相近,在铜板上再现原画更能保持原汁原味,1999年我尝试运用铜刻艺术再现原作。

首先采用纵横线条的交错产生出不同层次的光感,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如巍峨的城楼,高大深远,层层台阶直踏青云;大小店铺错落有致,屋顶挨层顶,青瓦叠加层次分明。

刀刻后的铜版表面接触氧气会发生光感变化,结合这一物理特征,运用篆刻时间先后来形成强弱渐变的光感,来表现原画中的用墨浓淡,景物的凹凸,距离的远近等视觉效果。如铜刻《清明上河图》首段中薄雾如纱,疏林萧瑟,老干新枝,春意渐浓,乍暖还寒的朦胧晨景。又如一片淤泥滩的表现手法,采用了铲、顿、推等复杂多变的刀法与铜板表面氧化后的色泽变化,刻出了凹凸不平、坑坑洼洼,仿佛一脚踩下去就难以自拔的立体感觉。

 在不同光源不同角度下的铜刻《清明上河图》有不同的视觉效果。白天的自然光下远近深浅层次分明,在灯光照射下具有浮雕的立体触摸感,夜晚时分又呈现出朦胧遥远的视觉效果。

中国美术理论家、美术评论家孙克先生曾赞誉道:“与我所见到的用各种方法再现《清明上河图》的作品相比,汤友常先生的这幅作品最不一般,也最有个性最具创造力。不是简单的复制,是一种新的创造,加入了自己的悟性,毕竟铜的雕刻与一张水墨画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在。”

在创作铜刻《清明上河图》过程中,我用“数米法”补正了800多年来专家对《清明上河图》创作人物、牲畜数量没有精确数字的考证空白,确定全图共有人物815人,各种牲畜95头,使几百年来悬而未决的疑问得以澄清。

著名鉴赏家齐建秋先生是世代研究《清明上河图》的专家,齐先生用挑剔的眼光鉴赏后说:“汤友常先生把张择端的原作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铜刻所表达的立体感,用数米法纠正了过去的考证谬误,这是很了不起的贡献。这幅作品耗费了汤友常先生很多心血,表现了他锲而不舍的精神,这部作品非常震撼人心,定将在中国民族的绘画、铜刻的艺术史上留下一座丰碑。

古往今来人们将书法篆刻在各种石材上,集历代书法名家手迹最多的石刻作品当数西安碑林。但因为刻者皆为匠人,不懂书法的内涵,只在“形”上下功夫。

创新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其实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一条路。”世上本来没有路,谁踏上了第一只脚,就走出了第一条路。

2003年我开始尝试将自己的书法篆刻在石材中最硬的中国黑花岗岩石上。雕刻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刻”的过程也是“书”的过程,既保留了自身书法的个性,而且在再创作过程中将此时此刻的内心、跌宕起伏的激情自如的在自己的刀下显现,不拘于形的雕刻,使作品更具活力。

在创作中采用深刻浅刻、阴刻阳刻、双钩单切交替运用,集大篆、小篆、行书、行楷、行草、草书、狂草、隶书等诸多书体以体现作品的不同内容和风格,书法艺术的神韵与石刻刀法的质感及自身的个性风格相融相升。

动感、立体感是我的石刻书法新意所在。运用汉字“象形”、“形声”等特征,给予静态的书法以动态的形体和声音。

“山”字,将笔画刻成块块岩石崎岖,层迭而上的状态,如五岳耸立,直入云宵;“崖”字刀痕犬牙交错,似悬崖陡峭,怪石林立;“雨”字将传统的小篆四个横画雨点,大胆地处理成竖画,如春雨滴滴垂落,润物无声;“江”“河”“湖”“海”,笔画间分明有惊涛拍岸波浪滔天,也有潺潺小溪清波涟漪;“马”字,笔画尾端顺势“羽化”处理,字如奔马驰骋,鬃毛迎风飘然,活脱灵动........。李白《清平调》中“飞燕”两字轻盈欲起,仿佛当年赵飞燕舞姿剑影,凌空展翅。这些立体动感的艺术处理赋予了作品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调动了观者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摸,集视觉美、立体美、动感美、音乐美等多方面的欣赏价值为一体。

我的创作赋予了中国传统书法绘画新鲜的内容和活力,使得起源于商朝古老的铜刻、石刻艺术焕发了崭新的的视觉美感。

 

用现代手段表现现代审美情趣

运用现代技术是传统工艺美术的必由之路。

我曾用每分钟旋转12000次高速切割刀在坚硬的花岗岩石上雕刻,不仅达到了手工斧凿的效果,而且,在表现个性化方面更淋漓尽致。因此,我又尝试在玻璃上用高速切割刀进行雕刻。

众所周知,玻璃质脆易爆,研究至今,在玻璃上刻字画都采用磨砂法、喷沙法、腐蚀法,三种方法难以表现书法用墨枯涩浓淡的艺术效果及篆刻艺术刀劈斧凿的质感。过去,曾有为数不少的人用各种刻刀在玻璃上试验,但都未成功。可以说玻璃雕刻是所有材质中最难以驾驭的。

最大的难题是玻璃易爆易碎,握刀似紧似松,用力刚柔相济;压力太轻,刀片在表面打滑,用力过猛又将切裂玻璃;稍有不慎,高速飞旋的刀片会将字体笔划飞缺。凭着在花岗岩上刻了2万余字的手头功夫悟性,我终于攻克了奇难的玻璃雕刻。

在厚1.5公分,面积为2.51米×1.21米的透明玻璃上,自书三种字体(正文为篆书,译文为隶书,落款为隶书与行书)刀刻《李白·将进酒》诗,共513字。全篇采用阳刻法,字体凸显在玻璃材质表面。字体最大的为7×10公分,最小的为2×2公分,字体笔划四周刻入深度达0.1——0.3公分。

作品字体透明凸显,底色为刀刻后的灰白色,晶莹剔透古朴凝重的篆书、隶书与底色刀痕历历的质感相映成趣,产生了奇妙的视觉效果。继而又创作了玻璃阴刻《李白·蜀道难》。

20045月在“中国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国际民族民间艺术展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上,我的玻璃刻作品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青睐。通透、明快、灵动的艺术效果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作品双面可视的效果更适合现代化展厅的陈列,并使古典诗词在现代艺术表现形式下焕发了活力。

艺术永无止境

近期在省人事厅与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省工艺美术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首例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发展论坛上,汲取了全新的工艺美术文化理念,开拓了跟随时代潮流发展的创新思维。我将用我的全部智慧和力量,传承民族文化,多出蕴含地方人文特色,独具个性风格的精品力作;多出国宝级的、若干年后就是文物的作品,为中华工艺美术这颗永远不落的星辰增光添彩!

 

[相关链接]本文作者是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雕刻艺术家。有关汤友常先生的介绍详见本网站“艺博名人堂”。

也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输入“汤友常”查阅更多资料。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