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营造建筑中的生态空间
姓 名:徐 昕 学 号:20013110
指导老师:韩 巍 姚翔翔 卫东风
摘要: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公共环境中,建筑生态空间营造着与空间环境风格的和谐,充分体现个性的张扬,重塑着建筑环境的人文形象。空间的存在是随着实体的构成而自然产生,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方式,“以人为本”这种生存意义的追求,呼唤人性化的绿色生态空间。在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在无限的环境中去塑造落实——自我生活需求的实现,而用文化去营造公共建筑中的生态空间,正是人与建筑之间重要的衔接纽带。
关键词:
绿色生态空间 建筑环境 人文精神
一、回归与超越——建筑环境的人文精神
环境空间的创建是人类文化与需求在建筑中具体的物化表现。建筑可谓人的第三层皮肤,我们往往希望借由环境的塑造去实现一个自我生活空间,任何一个建筑都不可能是完全自我的。作为公共建筑,必然要打上意识形态的印迹,但意识形态又必然寄存于一个文化体系中。中国的建筑是对称、和谐的,而德国的建筑则注重实用、功能主义。任何一个公共建筑都离不开这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社会状态。
公共空间是建筑的延伸和渗透,是空间的连续和相互作用造成的时空的连续。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身处在钢筋水泥堆砌起来的楼宇间,人类对建筑空间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20 世纪末,西欧等发达国家提出“生态现代化”的目标。推崇仿生建筑的风潮进入21世纪后,建筑师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纯建筑外形上的模仿,特别是在公共建筑空间领域,因其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组合而倍受关注。他们更多地将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 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 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或是将自然引入建筑, 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 人工环境自然化, 将水体、植物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当今,许多现代都市人追求那些自然、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活环境,崇尚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而具有深厚的传统和现代的文化内涵的绿色生态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回归,则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亲和力,重新得到人们的青睐和追捧。生活中所流溢的这种审美倾向,正是全球“返朴归真”文化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绿色”特性,给人们带来人情味和亲切感。同时,也是现代人的一种文化价值的取向和时尚,人们所做的种种努力,其目的都是为了追求“环保、健康、安全”的“绿色”现代生存环境,满足当代人类“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审美理想。
在欧洲,几乎看不到林立的高楼,参观的画廊、展览馆、博物馆、购物、游乐场所、饭店、旅店 学校以及家庭,从外观到内部装修大都非常简约、传统、古朴,讲求实际。以原木、砖石为主的居多,色彩感觉上舒适协调。所谓的现代化大都市,并不仅是指高楼的林立、马路的宽阔,更是指软件的先进、信息的快速交流,人们思维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和超前。对欧洲人来说,生存和生活的区别,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永远同地球上的绿色力量站在一起,这是一种文化价值的追求和体现。
向人们提供优美的生态空间是历史的必然,它是归还给人们属于自己的诗意空间和栖息之所,让人们能感受到精神回归贴切关怀。
二、空间行为互动——建筑与文化的新趋向
我们不难发现,建筑空间与生俱来就带有公共性,被广泛使用。 绿色生态空间无论以何种形态出现在空间环境中,对建筑及室内空间营造或构筑环境意义上,都有着丰富多样或广泛的文化性和独立的艺术性。公共空间作为开放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功能要求。建筑空间按使用性质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活动型,休憩型,穿越型。行走在空间中,在建筑物的室内、走廊、会所中心等都会有空间景观与人们形影相随。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与艺术家、科学家一样,不断选择和发现适合他们的新的表现语言,借助不同的造型参与到建筑和环境中。

人的行为是从知觉、认知到空间行为的一系列过程。人们对空间环境的审美过程主要在视知觉中进行,人对空间的体验和感知程度也就决定了空间创造的成功与失败。与传统空间景观相比,现代空间景观已逐渐完全空间化的三维和四维景观。静态与动态的景观,从集中式的视觉中心景观到迷宫式的城市景观,在自然背景的烘托下,得到了极大的空间延伸。同时,对特定环境空间中的整体、结构、风格、材料以及人性化方面起到优化调节作用。此外,空间景观借助各种物体的建筑结构,进行体、面、线等多种多样的组合穿插,构成围与透、虚与实、聚与散、动与静等实体空间和视觉空间,从而产生空间序列的运动感。使各空间的层次和环境之间、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交流,使客观环境转换成人为所需的生态环境。
行为体验是人们形成环境意象的唯一途径。了解空间的意义;能够扩大和深化人们的活动范围,增加人们对环境的信赖感和依附感,鼓励人们相互交流,减轻环境的压力,并积极参与到环境的改造之中去。在生态空间环境作品与穿行其间的观众某种亲密接触的新关系,使人们几乎每时每刻在受到艺术的熏陶和心灵的愉悦。这种独特的、最具亲和力的艺术形式,密切环境与行为的互动关系。给人们带来了震撼、呼应和会意、亲切和活力,为促进艺术和公众精神方面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态建筑在空间中的存在,人与环境空间的关系,不仅是精神的物化形式,而且具有实际的使用功能。我们一方面可以把民族传统的文化和元素融入到建筑空间中去,也可以同时将各个国家建筑环境艺术中的优秀形式作为借鉴和吸收,使其在文化和形式的追求上寻找到符合自身的定位。以人为主导的空间观建筑师们敢于将任何一种材料和物体作为传达的媒介,并试图用空间的叙事性与表现性认识非现代的一些原理。抽象性的时空结构观念成为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关注重心。用光、影、色彩来调节变化,使形式、风格在空间环境中整体、协调一致,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空间环境。去展现和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长与变化、创造和破坏、生命和死亡的原始精神力量,探索人类生存的宏观理念。
三、生长建筑空间——人性化的绿色生态概念
绿色建筑是具有生命和活力的城市象征,它具有优化的生存条件和使人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空间。绿色居住建筑体系更重视人们文明生活方式的软件建设,它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有效地利用自然,回归自然,提倡重复利用,努力减少污染,保护自然,以创造一个绿色生活环境。而“绿色住宅”则是涵盖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的概念。通过建筑生态空间的布置,设计师们给建筑赋予了生命。
奥地利国宝级的建筑大师、环境主义者——百水先生,有奥地利的“高迪”之称。其最著名的一个生态建筑作品“百水屋”,是一幢位于维也纳三区的普通居民住宅楼,成为继美泉宫、霍夫堡皇宫之后维也纳第三大旅游景点。
建于1983年至1985年间的“百水屋”,其实是政府建的福利房,所以,百水先生在空间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一个小型公共社区的需要,努力体现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 用百水先生的话说“像植物一样缓慢生长”。那是一种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热爱,张扬的色彩,奇妙的想象,最后在他打着“百水风格”建筑设计中发挥的淋漓尽致。他把空气、阳光、绿色、水流、如童话般的梦幻小景观,引进每套住宅内,让人们尽享大自然的赐予。例如,通过增大窗口可容纳更多的阳光、空气和绿色景观;采取增加保温隔热手段,或防热隔膜玻璃等措施,把不必要的热量拒之室外;通过会“呼吸”的绿色建材,不断改善和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及时更换室内污浊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清鲜等等。通过设计创新,不仅套型设计着重调整各种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尺度和色彩也更符合人的情感需求,改善了居住的舒适程度,营造出一个独具维也纳文化特色的绿色建筑和环境。这种“诗意的理性”大概是百水先生保持对外界敏感,磨练思想的手段。他说:“建筑是不能用平常的标准来衡量的,它应该是理性建筑海洋中的一片人文绿洲,它应该实现人类浪漫主义的向往。”

路易斯·康说:“形式效忠于实现梦想或信念的欲望”。 在我的毕业创作作品环艺模型《长生树》中,我意图营造一个在海岛上生长的绿色建筑空间,使人向往融入,从中深切感受自然、回归自然。这个空间设计的最大特征是个体建筑空间突破自身封闭状态,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动态开放系统。在这些开放的树型建筑与建筑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往往有人行桥相连,形成了名副其实的“空中走廊”。 各个空间在建筑的内部与外部以使用功能和视觉效应相融合,使文化、精神过渡,与时空穿插。其中,又设置了许多诙谐的景观和实用功能,使它和建筑、环境一同成为一座具备生态空间的“雕塑作品”。在大块鲜艳的颜色的建筑里,所有的线条都弯弯曲曲,色块里的窗户高低不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似乎是任意贴上去的图画,充满了些许童趣。有意利用起伏延绵的线条及蓝色海浪的拍打,与延续城市的平坦轴线形成反差,给人们带来奇妙的视觉体验,有一种特别眩目、流动的效果。房顶、平台、晒台上都种上了树和灌木,甚至窗户里都冒出一棵棵的树夹,又仿佛是插进去的一般。树的变化,在夏天是那么丰盛,在秋天开始凋零,到冬天就会变成枯枝,不同的时空总是造就不同的情形,犹如一个会呼吸和生长的建筑空间。“以人为本”的优化生存条件,为人们提供了可持续发展和无限遐想的生活空间。
四、结语
在生态空间发展过程中,任何文化形态和建筑风格的转变都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以及美学理念和价值体验转变的产物,带有时代的鲜明烙印,体现了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审美倾向。从这一点上来说,为了理解公共建筑与生活空间的关系,人们必将超越简单的物质和技术需要,而上升到人文关怀的高度。绿色生态空间无所不在地走入人们的生活空间,它的作用已经渗入到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们愈来愈重视生活环境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价值时,生态空间作为建筑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与人们的愿望和时代需求遥相呼应,它以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自身特征,成为当代建筑探索的新领域。
参考书目:
1、《Hundertwasser》 Harry Rand 奥地利TASCHEN出版社
2、 《世界建筑》 世界建筑杂志社 1990年第2,3期合刊
3、 《建筑》 希拉里·弗伦奇 三联书店2002年版
相关链接:
徐昕简历
女
1983年生于 南京
爱好旅行和民俗研究。2001年-2005年,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士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欧洲Artemsion国际纤维艺术中心会员。
我喜欢在行走中拍摄,挨家挨户的走街串巷,与遇上的人聊上几句。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是中国的贵州的山区。每当夜阑平躺于床上,窗外工地的声音开始响起,我仿佛又回到了那远离尘嚣的西南山区,似乎那几十斤的大包包又背在了背上。又仿佛置身于沁着禾草、牛粪、炊烟与香泥气息的丛山密林间,细雨柔柔地拂在脸上,走着路,脚却不复酸楚。那一张张脸,一次次邂逅,一场场遭遇,一幕幕惊险,都在梦中浮过,心里反觉塌实。
我的情感在镜头与真实间游走,分不清距离。
鱼在游,水在流,太阳在行走。我愿象鱼般恣意游荡在这世间。
一、近年美术作品主要参展
1、 2001年 《廊桥寻梦-徐昕个人摄影展》 中国南京
2、 2003年 《徐昕中国民俗摄影展》 德国
3、 2003年 《感受东方-中国日》 德国
4、2004年 《中国西南风情-蜡染 摄影 影像展》 奥地利维也纳
5、2004年 《“人类的记忆”-国际民俗摄影展》 中国北京
6、2005年 《日本爱知“人类的记忆”-国际民俗摄影展》 日本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