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传统与现代之吾见

[日期:2005-08-1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陶艺传统与现代之吾见

 

应永忠

 

    传统技艺对于当代中国陶艺发展而言,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之为中国当代陶艺发展不可缺失的基础。提出这一颇有保守嫌疑的观点,是迫于陶艺领域的形式,在今日陶艺领域,主客观两面都对传统记忆的生存和弘扬大为不利。可以说悠久的陶瓷文明的一部分传统技艺正面临着深深的危机,同时如果不正视这一危机,又将妨碍当代陶艺艺术水准的提高。

    客观环境上,中国陶瓷传统技艺是悠久陶瓷文明的一部分,为世界所承认,但它同时又属于传统手工艺的范畴,是过去了的,手工业时代的精华,正遭受着其他手工艺传统同样流失,消亡的命运。中国陶瓷业,经历了民族工业时代,解放后合作社、集体所有制时代,以及后来的国营集团化生产时代,传统技艺随着手工业作坊的消失而渐渐流失,而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也被打破,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后继乏人,客观现状已危机重重,而新兴的当代陶艺领域对传统技艺认识上偏见、轻视更加深了危机。

    现代陶艺突破了过去陶瓷器物的实用性束缚,可以不考虑其实用性而自由发挥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人们的创作自由有了大步的拓宽。但是把现代陶艺看作仅仅是抽象陶艺、前卫陶艺,把是否具有实用性作为判别现代陶艺的标准,是在对传统否定的矫正过正中把人们带入的一个误区,现代陶艺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对器皿的彻底否定和排斥,就好比人们随着科技的进步登上月球,由此忘却了地球一样,因为器皿陶艺是陶瓷艺术的创作中的很大的一个部分,是陶瓷艺术中最大的一个版块,这一点尤其在有着八千年陶瓷文明的中国,器皿陶艺是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而且在现在和将来都是构筑陶艺的基盘。

    既然在对待传统技艺的观念上存在着偏见,就有必要正视它,在纠正偏见的基础上,学习传统技艺,挖掘其内在价值,更应尝试在陶艺创作中毫不排斥地运用传统技艺并弘扬其意义。传统技艺是民族的智慧,文化的积淀,是中国陶艺家应珍视和加以运用的独特的艺术传达语言。

五十年前前卫陶艺家对待传统技艺的态度是在当时现代与传统的对抗命题中产生的,有着纠枉过正好作用和意义。事过境迁,世界已步入信息化传统的流失早让人们感受到信仰危机,情感危机等切肤之痛,人们转而对现代艺术的反传统性质进行反思,昔日的陶艺斗土已有许多人转向了民族的、传统的领域,尝试着用传统文化的语言诠释当代生活。产区,院校,"陶吧"从业于现代陶艺的人极多,用""""的方式表现与传统的决裂,表现出与西方五十年代陶艺家一样的与传统决裂的决心。形式概括而言有破,裂,歪,斜,粗,陋等征,形成了对传统技艺饿排斥,非此无以"现代"至于这些特征是否真具有原创者带来的视觉冲击力量的革命意义,是否能真正传达现代陶艺的艺术语言,大多没有花时间去想。

陶瓷传统技艺的积累是代代相传,日积月累而成,一个陶瓷品种的诞生,产区体系的形成,一件美好器物的产生都是在千百年来中华陶人的劳作磨砺,体悟中达到的。

陶瓷传统技艺具有机、自然的属性、是中国当代陶艺创作中重要的灵感源泉。

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发展有着广阔的地域中呈罗棋布的窑口,产区作背景。各地产区、窑口的艺人,针对当地的黏土,发展出相应的技术方法。制作相应的工具,并不断增益。而传统技艺的运用应该顺应其生成发展的有机性,不拘于套路,程式,发展创作出今日新技艺传统,也能部分地塌实地实现其陶艺的当代艺术价值。传统技艺的学习过程是不容仪的,必须有“前年磨一剑”的毅力,有挑战古人的勇气,同时倡导传统技艺是针对目前的陶艺发展现状,是本着矫枉过正的态度,希望当代陶艺家能够运用本土的陶艺艺术语言,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国当代陶艺的艺术水平,对于其他途径并无排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