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器的文化产业属性
谢一明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狭义的理解是指意识形态,尤其是艺术、宗教、伦理等范畴的内含和内容。文化产业是为满足社会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质而提供的一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与服务,所产生的一种产业。
回溯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华民族的玉文化吸收、积蓄了数千年中国人特有的思想与文化精髓,中国玉器始终一脉相承地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玉文化,始终独树一帜地折射着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内涵。中国玉器具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玉的本身就有了双重性——美的装饰性和社会功能的神秘性,就是说:玉器不但是美的饰物,同时还是一种礼仪的体现,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玉器在世界上被称为“东方艺术之最”,而为人们所爱慕和向往,有一位外国学者说过:“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成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几千年来,它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这个评语,颇为恰当地反映了玉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玉器作为工艺产品,是一种物质,它具有艺术文化的特性。中华民族把崇玉、爱玉、敬玉的情感提高到了一个理想的境界,属于物质和精神合二为一的东西,属于艺术创造,属于精神财富,是社会文化和技艺创作的集中反映,是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所以说:玉器产业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产业。
中国玉器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国文明史和文化史的解读和印证,扬州玉器是中国玉器的一个缩影,是厚积的华夏文化的体现。
扬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古代和现代玉器的主要产区之一,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历史上的扬州玉器曾伴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在成器的题材、种类及工艺造型上均不断得以发展,逐步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现代的扬州玉器更兼有“南秀北雄”的风格及典雅秀美、玲珑剔透的艺术特色。为古今玉器工艺的发展和技艺的精进提供了宝贵的艺术楷模。我们从扬州玉器厂的发展中体会到浓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气息,拟从五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传承玉器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扬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古城,以其历史悠久,文物彰明闻名遐迩。在江淮东部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玉璜、玉玦、玉管等,把扬州琢玉工艺追溯到五千三百年前,在古籍《书经禹贡篇》便有“雍州贡琳琅,扬州贡瑶琨”的记述。其历史渊源的久远足以证明。在唐代,扬州玉器是唐王室的主要贡品,也是贵族豪门、大贾富商的陈设品、玩赏品,其琢玉风格碾琢精细,气韵生动。宋代时,扬州玉器已向陈设品方面发展,琢玉技艺以镂空见长,作品风格秀丽精巧,显露出文人气质。至明清两代,扬州琢玉工艺进入鼎盛时期,玉师云集,山子雕已作为独特的玉器品种,工艺大为改进,格调一新,并大量承办宫廷玉器制作,成为大型玉器制作的中心。我国玉器史上的巨型山子——青玉《大禹治水图》以及清宫遗存的青玉《云龙玉瓮》、《绘昌九老图》、《丹台春晓图》、《关山行旅图》等玉山,小者数百斤,大者数万斤以上,都出自扬州琢玉匠师之手,这些不朽的大型玉雕巨作,揭示出扬州琢玉史上的新篇章,使琢玉工艺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形成了深厚的玉雕文化底蕴和坚实的产业基础。
现代,扬州玉器行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以扬州玉器厂为龙头,民营、个体企业为两翼的产业规模,玉器作为传统手工行业,在扬州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和田玉扬州工”成为人们对扬州玉器工艺褒奖的代名词,这与企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不断地提升玉器工艺的艺术文化含量密不可分,从而使扬州玉器厂沿着继承、发展、创新之路茁壮成长,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玉雕文化产业。
二、体现玉器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
玉不同于其它材料,它顺应天理,自然天成。一件玉器的制作,是从物质创造走向精神创造的过程,要经过玉雕大师们的识料、选料、构思、琢磨、成型、抛光的制作过程,最后成为人们爱不释手、生机永恒的艺术作品。扬州玉器厂创作的无数精美绝伦的玉器佳品,给人以赏心悦目美的享受。你看:采用“新疆玉,扬州工”制作的白玉《螳螂白菜》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轰动,作品洁白无瑕,质地缜密,晶莹温润。精雕细刻的大白菜活灵活现,两只身形矫健、厮杀正酣的螳螂,伏在活色生香、水气淋淋的大白菜上。白菜的根部雕得玲珑剔透,好似刚从泥土中拔起,还带着浓郁的泥土芳香;白菜帮晶莹透亮,脂光闪烁;每片叶子的翻卷各不相同,特别是右上角卷叶前突而翘起,更显现一种灵动脱俗之美。作者将他对生活的认识,对美学的理解,倾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把自然界中寻常普通的大白菜,比作了神奇的艺术品。这样的艺术作品美化您的生活,不就是艺术文化的具体表现吗?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满足了人们对美的享受和追求,是它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中不断注入先进文化的内涵,是它在追求古典高雅的品味中体现时尚和个性的完美;是它在创作中表现了强有力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这正是文化产业所要具备的应有的属性。
三、提升企业丰富的艺术文化含量
玉器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艺术,它吸取了古往今来、东西南北一切文化艺术成果的精华,经过设计创作者的凝炼以后,把美创作出来奉献给人民,其创作过程就是艺术构思和审美的过程,显示了人们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探索的自然过程,它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具有独特的文化品味。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先进的文化理念赋予了玉器工艺新的时代内涵,我国几千年来的玉器之所以以延续不衰,发展兴旺,其原因就是走了一条不断创新的道路,就现代的扬州玉器来讲,扬州玉器经历了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漫长之路,融合了“北雄南秀”艺术之长,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艺术风格及特色,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扬州玉器厂在近50年的时间里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令技艺得以发展,创新才有生命力,创新才能赢得市场,赢得未来。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使玉器工艺成为文化产业中永不凋谢的奇葩。立足于扬州玉器这块沃土之上的玉雕大师们,凭借自己深厚的艺术功底,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如醉如痴的事业追求,创造出一件又一件堪称国宝的珍品,如碧玉山《聚珍图》、白玉山《大千佛国图》、白玉《宝塔炉》、《五行塔》以及青玉山《汉柏图》、白玉《螳螂白菜》等,作品洋溢出儒雅气息。特别是山子雕技艺,从1977年开始,为学习传统的山子雕技法,创作人员曾多次去北京故宫悉心观察,学习大型山子的技法,也曾对扬州博物馆、扬州文物商店保存的多件小型山子珍品,从设计到雕刻进行分析模仿,探索掌握山子雕的基本规律;创作人员还外出体察大自然,遍及黄河长江名山大川收集素材。二十多年来,以传统作为基础,作为借鉴,潜心研究,不懈努力。从分析模仿——研究探索——演变发展,遵循艺术创造中继承和创新的规律,使古老的山子雕技艺开出了绚丽多姿的花朵。
玉器精品出自于高水平的技艺,而高超的技艺来自于高素质的人才。扬州玉器厂重视挖掘技艺人员的潜能,努力为玉雕创作设计人员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经常组织技术人员国内外参观考察,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尽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成立于1965年的扬州玉器厂厂办校的历届毕业生通过学校传授的“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的玉器工艺规律,广采博纳民族绘画,艺术雕塑,诸如国画、泥塑、石雕、木雕、石窟造相等姐妹艺术,悉心钻研外来艺术中的写生、解剖、透视等知识,从中吸取营养,丰富玉器的品类和艺术魅力,现已成为玉器厂的一支生力军。扬州玉器厂实行的名师带徒政策又给他们带来极好的发展空间,直接受到大师、工艺名人的教诲和指点,使他们把对传统琢玉技艺的掌握及对现代审美情趣的认识和理解投入到玉雕创作中去成为推动现代玉器创新的重要力量。
四、营造企业文化的理论研讨氛围
中国玉文化是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开展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玉器产业为这种广泛持久的、生动活泼的文化艺术交流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条件,认真研究中国玉文化发展史,系统总结扬州玉器艺术风格的形成和演变,更好地指导今后产品的创作,2004年、2005年扬州玉器厂分别与中国、省、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联手成功举办“中国 · 扬州玉文化研讨会”,“中国扬州海峡两岸玉文化发展论坛”,邀请全国各地及台湾地区玉器界、考古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大师济济一堂,畅谈中国玉文化的发展。 研讨会采用专家们的演讲配以投放的产品图像,还有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图文并茂,有理有据,从古书文献记载到史前文化考证;从历史古墓出土的玉器到现代雕琢的精品赏析;从艺术大师的创作体会到论民间玉器的投资收藏;从玉雕造型特征的探讨到玉器雕琢技法的研究;从现代扬州玉器的地域特色到海峡两岸玉文化交流及市场研讨等,涉及到玉文化的各个领域。2004年杨伯达老先生专程来扬州,对中国玉文化作了精辟的论述,为研究扬州玉器的历史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史料,玉文化的研讨也为打造企业文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五、打造玉器厂区的艺术文化环境
大凡到过扬州玉器厂的人都会被厂前近
扬州玉器以民族文化为土壤,展示时代的风貌,反映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从而以文化形态美化人们的生活,人们把它作为一种美的享受来崇尚。扬州玉器厂经过数年的继承发展,不断研究与探索中国玉文化的灿烂历史,其品种造型,技艺都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成为极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在传统的玉器工艺的发展中,与时俱进,共创美好未来。
[相关链接]谢一明的个人简介
谢一明,从事玉器技术工作二十六年,现任扬州玉器厂技术科科长、工艺美术师。熟悉玉雕行业的专业技术知识,潜心研究扬州玉器的技艺研究,曾参与玉器企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有多篇技术论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