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与画
常州竹人 白坚仁
刻与画,有着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它们反映的都是整个画面。不同的是,一个是用笔墨粗细、浓淡、深浅来反映整个画面。另一个则是以刀代笔,利用刀痕的深浅、圆滑将在薄如纸片的有限厚度上,分远近、多层次,变化莫测。以明暗技法来增强物象的立体感。
比如,图一(四方笔筒),其中一幅画面以两条金鱼为主,其头部和鱼的眼睛部位用刻刀采用全留刻法,用竹皮表面的本色来反映其在整个画面中最为突出部位,其身体鱼鳞部位用刮刀采用多留之法,将竹皮的表层稍微刮去一点,来反映其在画面中的次之部位,再则鱼的复部位置和鱼尾的上层部位,则用刮刀采用少留之法,将竹皮多刮去一点,来反映其比鱼身体更深一层次,最后鱼尾的最下层次则用刮刀采用微留之法,将竹皮刮得似有似无、隐约可见,给人们的感觉这鱼尾好似真的在水中来回摆动着。除此之外,上面的水草和上下的水波纹可采用以上的同样刻法外,空间部位则采用不留之法,将竹青皮全部铲去。在整个画面篇幅虽小,但却具备了整个留青竹刻的全部技法和刀法。通过多年来的实践,留青刻法可归纳为:全留、多留、少留、微留和不留。如同书画作品中,被人们称为墨分五色。留青竹刻就是采用这五种刻法和技法,来完整的反映了整个画面的远近感、深浅感、立体感。
书画作品与留青竹刻另一个相同之处,则在于画面空间的平整度。比如,一张完整的书画作品。除笔墨、色彩外,空间部位则是绝对平整的,而留青竹刻是靠留有竹青作为画面,画面以外的竹青则必须全部铲去,铲去部位如同书画作品的空间部分一样,无论是大的空间还是字画之间的小空间(用刀可根据空间的大小而定)都必须绝对平整。
如图二(横台屏)富贵和谐,留有竹青部分是用牡丹锦鸡画面来反映整幅图案,用铲刀铲去的空间部分,如同白纸一样绝对平整,许多观其作品者,称该图案是用竹皮贴上去的。可见该作品的刀法技法的精工之处。当然,在有些部位也未必一定是铲得越清、刮得越平越好,比如,该作品图案锦鸡站立的土坡位置,就是如此。它是采用刀痕的深浅、刮白的浓淡、竹皮的多留、少留,来反映该土坡的起伏、高低和立体感。总之,要刻制一件完整的留青竹刻作品,除采用适合的刀法和技法,更应注重达到的实效。
今天,借此机会本人通过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体会,谈了一点刻与画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供广大竹刻爱好者去尝试,也供对留青竹刻爱好者和收藏者来鉴别。不一定很完整,请多提建议。
[相关链接] 白坚仁简介
白坚仁一九五六年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留青竹刻泰斗白士风之子。由于从小深受父亲的熏陶和指点,寒来暑往,夜以继日。三年苦练,十年操刀,无论是刻山水人物、花鸟鱼虫,还是名家的书法,均能通过刻刀技法使所制作品达到刀法细腻、构思严谨、布局合理、飘逸潇洒的境界,受到了日本、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名家的收藏和青睐,先后在“常州日报”、“常州晚报”、“江苏民间文艺报”、“北京文艺报”以及台湾出版的“紫玉金沙”杂志和“留青竹刻集”一书作过多次介绍。96、97年常州民间收基藏精品展获“精品奖”;经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中国文联、中国人才研究艺术家学部委员严格评审,获“97跨世纪艺术人才”奖。2000年7月经文化部艺术中心、中国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人民画报社、世界华人艺术展组委会评审获“世界华人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作品获“2000年世界华人艺术展”银奖。2002年12月常州电视台“今日常州”栏中作了《竹人白坚仁”专题报道。2004年,作品入选江苏省第二届社区艺术节。2005年留青竹刻——四条屏、留青竹刻——中棠,荣获二项国家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