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再创发绣辉煌
东台市发绣行业协会会长 陈德中
一
地处黄海之滨的江苏东台市,拥有4000年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东台籍历代名人贤士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今天的文化,明天的经济,这一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们的社会正走向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并驾齐驱、相互交融的时代,发绣艺术作为东台市的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是我们社会文明进步的宝贵财富,也是塑造、提升我市地方形象的特色名片。择优扶持,开发利用,使这一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得以弘扬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
发绣,又称墨绣,起源于唐朝佛教盛行时期,距今一千多年历史。唐代佛教鼎盛时期,民间信女为表示对佛的虔诚,剪下自己的秀发在丝绢上绣成观音、如来等佛像,朝夕焚香,顶礼膜拜,流传至今。几成绝响。故此,历史上留下的发绣世所罕见。目前,保存最久的一幅发绣当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南宋年代的“东方朔像 ”。而日本正仓院收藏明代韩希孟的“弥勒佛像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明代顾氏七襄楼的“停琴伫月图 ”等寥寥几幅发绣,均为传世珍品,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及收藏价值。
七十年代,这一传统艺术在东台挖掘并发展。多年来,精心培养出一批发绣工艺技术人员,他们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发绣艺术。近年来,先后研制出“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等一批杰作。其中“姑苏繁华图”,以其尺幅之大、用材之奇获得“吉尼斯之最”证书。
发绣作品用料讲究,以高档真丝塔夫绸为面料,选有造诣的工艺师将选好的样稿精心复制描绘,绣女以针当笔,以发代丝进行绣制,力求使作品达到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纤纤毫发绣丹青,画绣结合,细若蚊睫,侔於鬼工,于半绣半绘之中形神兼备。不仅要掌握好画面的浓淡干湿,更要适当地灵活运用滚、施、套、接、切、虚、实等多种针法,使作品达到平、齐、细、密、匀、薄、和、顺、光等艺术效果。发绣作品以其用材奇妙,古朴典雅,永不褪色,耐防腐蚀和收藏价值高等特点,称绝于艺林。
早年的发绣,都以黑发绣制,故称墨绣,而今东台发绣,改墨绣为彩绣,千方百计觅得黄、赭、赤、灰、白等几个系列,上百种不同民族的妙龄少女之自然色发,使发绣艺术品呈现色彩缤纷的多彩世界,工艺上改单面绣为双面绣,继而双面异色绣,再而双面异面绣,使发绣艺术升华到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今天,发绣这一独特艺术品蜚生海外,有识之士争相购藏,既有较高的收藏保存价值,又是高雅的艺术欣赏品,越来越广泛地得到中外有识之士的欢迎青睐,被世界各地的艺术鉴赏家誉为 “天下一绝” 。东台发绣曾于1987年获江苏省工艺美术 “百花奖’’ 、1988年获国家轻工部新产品 “金牛奖” 。三十多年来, 发绣这一产品伴随着东台经济的发展走向国际,蜚声海内外,为东台经济的发展,为提高东台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三
代表着我市民间艺术水平和知名度的发绣产业的发展,目前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发绣艺术,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产地原创、工艺人才、周边市场、国际国内享有盛誉等优势,引起省市有关部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也面临着对外推介力度不够大,行业规模管理不到位,人才素质跟不上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发绣产业的做大做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绣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由单一生产经营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化,短短数十年内,生产经营发绣的单位迅速发展到30多家,从事这一技艺的人员达数千人,形成了相当规模.2003年被国务院命名为 “发绣之乡” 。
由于机制转换,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无序竞争的状况愈演愈烈,各自为阵,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恶意降价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发绣产品的形象,蔓延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这一现象,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市领导的关心下,于2001年8月,市发绣行业商会、发绣行业协会正式成立。几年来,商会、协会工作开展有序,运行规范,目前拥有会员48人,其中单位会员23家,下辖技艺人员一千多人,覆盖率达98%。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带领会员单位依法经营,按章纳税,确保行业规范经营。
二、 统一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有效地促进了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三、 统一价格,扼制无序竞争,制订最低价格销售,推动公平竞争。
四、 统一展示展销,形成群体实力,通过多次全国性展销活动,展示东台发绣,不断提高知名度。
五、 统一挂牌,接受监督。
为了使会员单位切实做到协会的要求, 商会、协会还起草了承诺书,对创新稿件的专利,产品标准的执行,价格、商标使用等内容,进行重申,所有会员单位都签字认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仅靠商会、协会自身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工作无法深入下去,如对产品质量的检查监督评比,发绣技艺人员的技术等级评定,发绣艺术的创新等等,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把东台建成名符其实的发绣加工中心、研发中心、产品集散中心,使发绣艺术真正成为东台的标识,江苏的名片,真正走向世界,形成品牌,再创辉煌,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当地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至关重要。发绣艺术作为地方的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曾经为塑造东台市的地方形象和提升知名度做过贡献。在面临停滞、倒退的关键时刻,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大调控力度,制定并出台保护措施,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二是赋予发绣行业协会相应的职能。如协助工商管理部门把好行业准入关,年审关;配合质检部门定期检测产品质量,杜绝伪劣产品流向社会;参与物价部门制订最低销售价,遏制恶意竞争;协同有关部门进行技艺人员的职称考核、评定、推荐等等,更好地发挥协会的组织、协调功能。
三是加大宣传推广发绣艺术的力度。电视、报纸、电台、网络全方位、立体型宣传。积极参与艺博网---东台发绣板块的运作。根据东台地域特色和发绣的产业特点,结合东台风土人情,文化资源等元素,开发以东台发绣为主体的区域性门户网站,共享艺博网网站广大人气,运用信息、交流、交易三大平台,提高发绣知名度。
四是抓住“江苏名牌”中为传统工艺品设置“特区”的机遇,在省行业部门的指导下,把发绣产品创“江苏名牌”当头等大事来抓,再创发绣辉煌,引入名牌战略势在必行。
五是加快人才培养,依靠“人才”兴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发绣产业化发展中抓住“人才”这个核心要素,再创辉煌就掌握了主动。在省行业协会的指导下,举办各种培训班,使发绣从业人员的技艺不断补充、拓展、加深、更新,培养出一批批符合时代发展的发绣艺术人才。
六是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尽快组建东台市发绣研究所及发绣艺术馆。以东台发绣作为原创性地方传统工艺,组织技艺人员钻研发绣艺术,研究发绣新品,开发异色绣、异面绣,创作新图案,研制精品,形成集科研、开发、展示于一体的发绣研制中心及艺术展示窗口。
渊源深厚的发绣艺术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的调整的关键时刻,我们希望在省行业协会及政府的关心、帮助下,以求实务真的姿态、锐意进取的精神,再创发绣辉煌。
2005年8月